第1章 周维岳

洪武十年。

山东布政司,丘县,县衙库房。

正值秋收,衙役们正在一个面目清秀的少年郎指挥下,将粟子一袋袋扛进仓库堆放。

那位少年郎看着眉清目秀,也就十四五岁的模样,却穿了一身青色素绸圆领的七品文官袍。

正是这丘县县衙的知县,周维岳。

大明王朝刚刚成立,田地制还沿袭元制,留公廨田以资公用,这些粟子便是丘县县衙的公廨田产出。

等到粟子全都入库完毕,领头的衙役这才小跑到少年郎跟前,递出了一本账簿汇报道:“周大人,今年公廨田共产粮二百四十石,具已堆放入库,烦请查验!”

整个堆放过程周维岳都在一旁盯着,自然是没什么问题。

点了点头,接过账簿:“辛苦兄弟们了,今儿留在县衙,老爷我为你们筹宴,咱们不醉不归!”

衙役不敢怠慢,连忙抱拳:“谢大人赏赐!”

等到衙役散去,周维岳这才锁上仓库大门,优哉游哉的往县衙走去。

穿越到大明王朝已经半年了,如今的周维岳已然习惯了大明王朝的生活节奏。

尊卑有序和繁文缛节什么的不必说,前身传承下来的记忆已经教会他这些,便是偶尔失了礼数,在这东昌府临清州也少有人能说他些什么。

毕竟他还有另外一个身份——郭子兴在老家的远房侄孙。

这身份放在应天府这种天子脚下没什么用,但在这丘县还是管用几分的。

说夸张些,他便是攀着那位马皇后的关系,称当今的洪武大帝为一声叔父,那也没人能挑个不是。

至于他为什么有这么一层身份却只是在丘县做一个知县……

那当然是因为这个远房远的有点远了。

再加上郭子兴晚年和老朱有那么些间隙,他也就只能混个知县当当了。

当然,这也正合周维岳心意。

现如今是洪武十年,不出三年,朝中大事便是一件接一件发生,在丘县这个小地方偏安一隅反倒更能保全性命。

至于什么“苍天已死”的念头,周维岳那是想都没想想过。

这会儿的八八如日中天,俨然已经成为大明王朝的位面之子,穿越者大战位面之子的后果,那位王姓兄台已经有过前车之鉴了。

所以,他只想安安稳稳、兢兢业业的度过波涛汹涌的大明王朝初期,然后去享受盛世大明,直到老死。

知县虽然是个芝麻绿豆大的官,但至少能保证周维岳不愁吃喝,所以周维岳想要安稳度过明初,所剩的唯一问题无外乎就俩字:清廉。

明初四大案除了蓝玉那事儿外,无不是洪武大帝向贪官污吏们举起的闸刀,这是条绝对的红线。

触碰不得。

……

回到住处,周维岳将公廨田账簿小心翼翼的收好。

这些粟子可不是收上来就算完事儿了,还得送七成到布政司去,那是因为早几年便有了新规:“各府州县公廨田,岁入租粮,以三分存留本处支用,七分解送布政司。”

也就是说这二百四十石粟子还得上缴一百来石上去,剩下的七十石才是丘县衙自用。

想到这儿,周维岳又将账簿拿出来,小心翼翼的核对了一遍后,又在卷末写下了一行小字:

“此账簿合计花费半刀纸,作价十五钱,由下官私人荷包支出,未入公账。”

写下这最后一句话,周维岳这才自觉再没有疏漏。

“后天这些税粮就得送到布政司去,这账还是得记清楚些好。”

……

是夜。

篝火晚宴。

白天答应了要设宴请衙役们吃饭,自然不能食言。

别以为这些衙役在自己手下做事就高枕无忧了,正因为他们是自己手底下的人,所以要是出了什么篓子,那才是最致命的。

县衙的衙役几乎都是丘县本地人,最近正值秋收之际,农务繁忙,他们白天即便没什么事儿,也会抽空归家,帮家里忙活些地里活儿。

周维岳也不会在这个时候的大白天搞什么聚餐,拉拢不了人心什么的且不说,指不定还惹一身腥。

谨小慎微,这四个字放在明初这个大环境下怎么重视都不为过。

“老爷我点一个,今儿个兄弟们只有一件事,吃好!喝好!”

周维岳举起酒杯,示意性的抿了一口,而后放下酒杯:“好了!都去吃喝吧!今夜放开了肚皮,明日点卯老爷可宽限你们两个时辰!

“但老爷我可说好了,后天送税粮去布政司,可不许丢了丘县县衙的脸面!”

一众衙役纷纷叫好,冲向了篝火旁悬挂着的肥猪。

类似的篝火晚宴已经举行过多次,衙役们也知道县老爷是个不拘小节的人,一个个都盯准了最肥的五花肉,磨刀霍霍。

吃了这东西长力气且不说,最关键的是这些肥猪上都抹好了盐巴水,味道极其鲜美。

盐巴这东西的市价可是到了一斤三十六文大钱,平时哪是他们这些人能享用得起的?

见众人吃得开心,周维岳也不再打扰,抱着条猪后腿肉就在旁边专心致志的啃了起来。

这猪是周维岳专门阉割过饲养的,不光腥臊味大少,肉质也没有那么柴,即便是猪腿肉也软糯肥腻。

只是这带着苦味的盐巴有些不应景,吃多了甚至嘴皮子发麻。

倒不是周维岳不想提炼精盐,那玩意儿是个初中生就会,但盐、铁这些东西可是国之重器,周维岳一个七品县令动这个,怕是到头来死都不知道怎么死的。

还是那句话,谨小慎微这四个字怎么重视都不为过。

一口猪后腿肉入口,半杯黄酒下肚,微醺。

周维岳只觉得人生之幸也不过如此了。

可这时,一位身着明显不同于普通衙役的中年男人凑了过来:“周老爷,您可知朝中近日出了大事儿?”

这人叫李卓,乃是周维岳聘请的幕宾,用后世的话来说也称师爷,专门协助周维岳处理一些司法案牍、赋税钱粮核算、公文往来等等。

平日里也会替周维岳搜罗一些市井传言、朝中风闻什么的。

所谓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虽说站在后世的角度来看,大明王朝的历史脉络清晰可辨,可身处这段历史中,若不是一些节点类的事情发生,周维岳也不知道“剧情”到哪儿了。

毕竟丘县距离史官们笔尖汇集的地方太远了。

“噢?什么事儿?”周维岳眯着双眼问道。

“胡惟庸胡大人,任左丞相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