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绸之路源起——对抗匈奴

古代中国的北方活跃着许多少数民族,秦汉时期影响力比较大的是匈奴人,他们勇猛强悍,与汉民族的文化有许多不同,有自己独特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

游牧民族

《史记·匈奴列传》中记述了北方游牧民族的特点。这些居住在北方的人,不像南方的汉人一样住在城市或乡村里、以农耕为生,而是逐水草而居,哪里的水草更丰美,就将马、牛、羊迁徙到哪里放牧。这就是他们被称为“游牧民族”的原因。

南宋雕版墨印《汉西域诸国图》

难以调和的关系

北方大的部族各有属地,部族之间也会有争斗。历史上,山戎(róng)、犬戎、戎狄(dí)、匈奴、东胡、月氏(zhī)等,都是北方的不同部族,或不同发展时期的部族称呼。

那里的人们从小就能骑羊引弓,长大一点能射取野物,成为战斗力强的骑兵。同时,他们在食物充裕的时候靠放牧、狩猎为生,但如果食物匮乏,就会抢掠别人。

这些人们生长在恶劣的环境下,奉行适者生存的原则。汉人不理解他们的“壮者食肥美,老者食其余”,就是肥美的食物由强壮的人优先享用,年长的人只能吃残羹剩饭。在他们眼中,壮健的人是上等人,老弱的人只能勉强生存。而汉人讲究尊老爱幼。

文化和意识上的差异,让中原汉族和北方民族的关系总是难以调和。

长城

战国时,中原有七个实力强大的国家,其中三个国家与匈奴为邻。(《史记·匈奴列传》:“冠带战国七,而三国边于匈奴。”)

秦国武力强大,历来走在对抗北方游牧民族入侵的最前方,连秦国发迹成为诸侯之一,也是因为抗击犬戎,救护了周天子。

赵国在赵武灵王时期,为了强国,赵武灵王进行了军事改革,让将士们改穿便于行动的胡服来练习骑射,学习北方游牧民族的优势再反过来对抗他们。再之后,赵国有一位大将叫李牧,训练出了强大的军队,在公元前244年大破匈奴,使匈奴人十年不敢侵扰赵国边境。

燕国也尽最大努力抵御北部敌人,秦、赵、燕这三国都在本国与游牧民族交界处修建了长城。

长城

秦将蒙恬

等到秦始皇统一六国建立秦朝之后,秦始皇派名将蒙恬(tián)率大军三十万北击胡人,收复了黄河以南的河套地区。随后,秦朝借助黄河天堑(qiàn)修筑了44个县城,调派大量军民戍(shù)边。

蒙恬一直守在边境,同时主抓长城的修建工作,连接了各地的长城,筑成秦长城。匈奴单(chán)于头曼打不过秦朝军队,躲到北方去了。十几年之后,秦朝内部发生动乱,蒙恬也已经去世,守边的军民都跑光了,匈奴人又回来了。在汉族与游牧民族两方力量的此消彼长中,为丝绸之路的开拓埋下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