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文物病害的全面分析

分析文物的病害原因主要从四个方面入手:材质组成、制造工艺、历史年龄、保存环境(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文物的病害主要是这几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1)材质组成

事物的变化是由内因和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内因起主导作用。在文物的损毁过程中,起主导作用的内因即文物的材质组成。尽管组成文物的材料多种多样,但只要是物质,就是由基本粒子分子、原子或离子构成的,具有相应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会发生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2)制造工艺

除了材质外,制造工艺对文物的存世状态也有着直接的影响。例如,越王勾践剑在地下埋藏两千多年,出土时乌黑光亮没有锈蚀,光谱分析其表面层为含铬的氧化物,可以推测其制作时经过了铬酸盐浸煮的防腐处理。

(3)历史年龄

文物的存世时间越久,通常残损腐蚀得越厉害。判断文物历史年龄的方法叫作文物的断代,通常除了传统的通过形制、纹饰、铭文、题款等“标准”进行类比外,还可以利用物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等自然属性,应用现代先进的年代测定技术,如碳十四测年法、热(光)释光等,确立文物精确的存世时间标尺,其中,选择有代表性的样品以及确定“计时零点”是实验技术的关键所在。

(4)保存环境

第一是保存环境的自然因素。

造成文物损毁的自然因素包括自然灾害和一般环境因素。自然灾害指的是火山喷发、地震、洪水、山崩、海啸、雷击等。在这些大型突发性的自然灾害面前,人的力量过于渺小,当最基本的生命财产尚难保全时,文物的命运更是岌岌可危。灾难给我们教训,使我们增长经验改进工作。比如,博物馆选址尽量避开自然灾害多发地区,博物馆建设要考虑防震、防洪、避雷性能,收藏、展陈设计要有防震、防滑措施,等等。

一般环境因素指的是温度、湿度、光照、空气污染、生物作用等。一般环境因素受地球自转、公转及人类活动影响,一天早、中、晚的温度和湿度波动,春、夏、秋、冬四季变换,雨、雪、冰、霜、雾霾、烟尘,等等,无时无刻不在发挥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日积月累,日久天长,它们的影响力不可小觑。

第二是保存环境的人为因素。

人类的勤劳和智慧创造着无尽的财富和珍宝,同时由于贪婪自私、仇恨偏狭、无知短视、急功近利等原因,通过发动战争、煽动暴乱、盗窃走私等毁掉的文物也不计其数,其短期内造成的破坏远远超过自然环境千百年累积的结果,正可谓“人祸之大,罄竹难书”。近现代以来,环境污染、挖山采矿、不科学的管理和不当的操作以及大型水利工程修建等对文物造成的损害亦不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