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唐以前“古今字”学术史研究
- 蒋志远
- 2932字
- 2025-04-08 21:09:29
六 項目完成情况説明
“‘古今字’學術史叢書”一共9種,是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古今字’資料庫建設及相關專題研究”的主要成果,分别由蔣志遠(湖南師範大學)、張燕(湘潭大學)、鍾韻(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温敏(鄭州大學)、蘇天運(齊齊哈爾大學)、張青松(貴州師範大學)、關玲(北京師範大學碩士畢業)、張志麗(天津師範大學碩士畢業)、劉琳(陝西師範大學)等人承擔和完成。作爲學術史叢書研究基礎的是“古今字”資料庫的建設和《古代注列“古今字”輯考》的編撰,實際上就是材料的搜集與整理。材料的搜集與整理工作實際上在項目批准之前就開始了,前後經歷逾十年,參與的人員衆多。具體操作流程大致是:
第一階段,制訂體例,確定實施方法,試做樣條,分工布置。主要參與人員有李運富、蔣志遠、鍾韻等。
第二階段,從歷代古籍注釋、小學專書(字詞典)、學術筆記等著作中搜集原始材料,録入電腦,形成電子資料。按書籍分工,參與人員多爲在校碩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也有博士後、訪問學者和校外人員,如陳安琪、何余華、黄甜甜、姜雯潔、蔣志遠、李娟、劉瓊、牛振、時玲玲、韋良玉、温敏、武媛媛、徐多懿、張浩、張燕、張喆、鍾韻、周易(按音序,下同)等。
第三階段,核實原書(影印圖片),校對文字,標點原文,按“古今字”性質排除非古今字,標注“古今字”字際關係,撰寫“説明”,建立參數完整的“古今字”數據庫。按“古今字”的“今字”音節分工,參與人員主要是在校博士研究生和校外高校教師,有高淑燕、何余華、黄甜甜、蔣志遠、李建清、李娟、李玉平、劉琳、牛振、蘇天運、王海平、王虎、温敏、吴國昇、吴吉煌、張道升、張青松、張素鳳、張喆、鍾韻等。
第四階段,初步統稿,針對問題集中討論,重點核對和修改。按“今字”音節分工,參與人員有何余華、蔣志遠、李玉平、李運富、劉琳、牛振、蘇天運、王虎、温敏、吴國昇、吴吉煌、張道升、張青松、張素鳳、張喆等。
第五階段,再次剪切圖片,全面復查,核實版本,校對原文,解决疑難,修改表述,調整版式,重新分合排序,統稿編目,整理參考文獻,等等。參與人員有蔡宏煒、程慧、程婕、馮曉瑞、何余華、蔣志遠、李玉平、李運富、劉正印、牛振、任健行、孫倩、王虎、王勝華、王瑜、王雲、韋良玉、温敏、吴國昇、吴吉煌、尉侯凱、張道升、張青松、張曉玲、張陽、周天閣、朱芳等。
第六階段,統稿加工,組裝合成,列印成册,申請結項,等等。參與人員主要是何余華、李運富、張青松。
第七階段,最後通讀,逐條修改,提交出版稿。主要由李運富、季旭昇承擔。
第八階段,排版後的校對、修訂。主要由李運富、張青松負責。
以上主要就基礎材料的搜集、整理、彙校而言(其成果《古代注列“古今字”輯考》因性質不同未收入該叢書)。該叢書的斷代史和專題史研究則基本上是在李運富指導下,作爲博士學位論文或碩士學位論文,由各書作者獨立完成的。收入叢書時做了一定的修改,但由於各書撰寫的時間不同,面對的研究素材不同,碩博士研究生的要求不同,内容或有輕重,體例並不統一,而且爲了保持各書的相對獨立,緒論部分多有重複。凡此遺憾,頗出無奈,祈讀者諒宥。
李建廷在編撰體例、版本目録、校對等方面多有貢獻,何清、李晶在項目的統稿會上負責了接待服務工作。
謝謝所有參與項目工作的人員。
[1] 王暉:《漢字正式形成於距今5500~5000年之間》,《中國社會科學報》2019年7月22日,第4版。
[2] 裘錫圭:《考古發現的秦漢文字資料對於校讀古籍的重要性》,《中國社會科學》1980年第5期;收入《中國出土古文獻十講》,復旦大學出版社,2004,第128~129頁。
[3] 李運富:《漢語學術史研究的基本原則》,《湖北師範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年第4期。
[4] 2013年11月正式批准立項,項目編號爲“13&ZD129”。
[5] 參見王力《古代漢語》(校訂重排本)第一册,中華書局,1999,第170~173頁。
[6] 參見賈延柱編著《常用古今字通假字字典》,遼寧人民出版社,1988,第17頁。
[7] 參見洪成玉《古今字概述》,《北京師範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1992年第3期。
[8] 賈延柱編著《常用古今字通假字字典》,遼寧人民出版社,1988,第17頁。
[9] 參見裘錫圭《文字學概要》(修訂本),商務印書館,2013。
[10] 參見劉又辛《談談假借字、異體字、古今字和本字》,《西南師範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1984年第2期。
[11] 參見楊潤陸《論古今字》,陸宗達主編《訓詁研究》第1輯,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1981;《論古今字的定稱與定義》,《古漢語研究》1999年第1期。
[12] 裘錫圭:《文字學概要》(修訂本),商務印書館,2013,第256~259頁。
[13] 參見劉又辛《談談假借字、異體字、古今字和本字》,《西南師範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1984年第2期。
[14] 王寧等編著《古代漢語通論》,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1996,第49頁。
[15] 蔣紹愚:《古漢語詞彙綱要》,商務印書館,2005,第209頁。
[16] 參見李運富《早期有關“古今字”的表述用語及材料辨析》,《勵耘學刊(語言卷)》總第6輯,學苑出版社,2008。
[17] 參見李運富《“余予古今字”考辨》,《古漢語研究》2008年第4期。
[18] 參本叢書中劉琳《段玉裁〈説文解字注〉“古今字”研究》第二章。
[19] 王寧:《漢字構形學講座》,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
[20] (漢)許慎撰、(清)段玉裁注《説文解字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第21頁。
[21] 陸宗達:《説文解字通論》,中華書局,2015,第23頁。
[22] 王國維:《〈史記〉所謂古文説》,《觀堂集林》,中華書局,1961,第307~312頁。
[23] 參見李玉平《試析鄭玄〈周禮注〉中的“古文”與“故書”》,《古籍整理研究學刊》2005年第5期。
[24] 參見李運富、蔣志遠《論王筠“分别文、累增字”的學術背景與研究意圖》,《勵耘學刊(語言卷)》總第16輯,學苑出版社,2013。
[25] (清)王筠:《説文釋例》,中華書局,1987,第173頁。
[26] 參見李運富、蔣志遠《從“分别文”“累增字”與“古今字”的關係看後人對這些術語的誤解》,《蘇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3年第3期。
[27] 李運富:《早期有關“古今字”的表述用語及材料辨析》,《勵耘學刊(語言卷)》總第6輯,學苑出版社,2008。
[28] 參見楊寶忠《疑難字三考》,中華書局,2018,第370頁。
[29] 參見楊寶忠《疑難字三考》,中華書局,2018,第11~12頁。
[30] 李運富:《漢語學術史研究的基本原則》,《湖北師範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年第4期。
[31] 參見李運富《漢語學術史研究的基本原則》,《湖北師範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年第4期。
[32] 關於詞項、詞音、詞位等概念請參見李運富《論漢字職用的考察與描寫》,《上海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7年第1期。
[33] 參見洪成玉《古今字概述》,《北京師範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1992年第3期。
[34] 參見李淑萍《清儒古今字觀念之傳承與嬗變——以段玉裁、王筠、徐灝爲探討對象》,《文與哲》2007年第11期。
[35] 對段玉裁“一語之轉”的“古今語”和“古今字”關係的理解,中山大學吴吉煌、天津師範大學李玉平、遼寧師範大學王虎、合肥師範學院張道升、湖南師範大學蔣志遠及鄭州大學張青松參與了討論,互有啓發,特此致謝。
[36] 毛遠明:《漢魏六朝碑刻異體字字典》,中華書局,2014,第160頁。
[37] 據齊元濤考察,“形聲字是隋唐五代楷書的主導構形方式,此時的會意字主要是歷史字形的傳承,造新字的能量不高”。參見《武周新字的構形學考察》,《陝西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年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