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研究
从大数据看民粹主义在欧美的发展动态及其社会基础
——基于全球新闻舆情大数据GDELT和社交媒体大数据Twitter的分析
龚为纲 吴天择 郭明飞[1]
摘要:本文结合互联网大数据,对民粹主义在欧美的发展动态及其社会基础进行分析。本文首先描述民粹主义之影响力的时空图景,接着对民粹主义的主要表现形式(包括反移民、极端民族主义、排外主义、贸易保护主义、种族主义)进行分析,然后,从经济基础、社会心理两个方面揭示欧美民粹主义兴起的社会根源。研究发现,这波民粹主义于2015年在欧美兴起,2017年达到高潮,2018年之后有所回落的同时,民粹主义产生的社会基础并没有瓦解。民粹主义兴起的基础在欧美主要是收入分配不平等以及移民问题,这两个因素对民粹主义兴起的作用力度要远大于失业、通货膨胀等经济悲惨指数。与此同时,在欧美社会广为存在的愤怒情绪、无助感、伊斯兰恐惧症等社会心态因素是催生民粹主义的重要社会心理基础。
关键词:全球新闻舆情大数据 社交媒体大数据 民粹主义 发展动态
一 研究问题
近年来,民粹主义在世界范围内愈演愈烈,并随着一些国家竞选形势的发展有持续高涨的态势。从2016年6月英国脱欧公投惊异全球开始,民粹主义从此前的低潮期跃升至近年来发展的高潮期。随后,在美国2016年11月举行的总统大选中,特朗普的意外出现与“走红”,并最终在与代表建制派的希拉里的角逐中再次“意外”获胜,将民粹主义又推向了一个高潮。同时,这两只“黑天鹅”的出现随后引发了一系列多米诺骨牌效应,如意大利在2016年12月4日修宪公投失败,总理伦齐辞去职务,具有社会影响力的五星运动党和北方联盟在之后的大选中获胜,继而组建了欧洲第一个具有浓厚民粹主义色彩的联合政府,并推动新一轮的脱欧公投。由此可以看出,民粹主义已在全球刮起一股强劲的旋风,不仅影响着各个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的发展,也将对全球化趋势及全球稳定带来更多不安全因素和不确定性。
民粹主义在欧美愈演愈烈,引发政治力量更迭或重构,对现实整合的政治力量和国际政治秩序构成巨大挑战。在全球化进一步深入的时代背景下,欧美民粹主义的兴起与蔓延对我国在海外的利益以及对外开放格局构成巨大挑战。因此,在延续已有学术研究脉络的基础上,分析民粹主义在相关国家的发展动态及其社会基础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
本研究试图以全球新闻舆情大数据GDELT和社交媒体大数据Twitter所汇聚的全球网络空间信息为基础,借助谷歌云的超强算力,对民粹主义在欧美的发展动态及其社会基础展开分析;借助互联网大数据,将无形的社会思潮“有形化”,揭示欧美民粹主义发展背后的经济基础、社会心理以及利益诉求;进而,将大数据分析技术拓展,使其进入原本高度依赖案例分析和理论分析的社会思潮研究领域,这具有研究方法上的创新意义。
二 文献回顾与分析框架
民粹主义是一种社会思潮,本研究将社会思潮理解为一种反映某种现实利益诉求、具有较大受众基础、产生较大社会影响、对社会主导价值观念起一定消解作用的社会意识形态和观点(佘双好,2013)。社会思潮并不是一种单纯的理论观点和政策主张,它具有干预现实生活的特点,且具有较为广泛的社会基础和社会影响。正是因为具有广泛的社会影响,社会思潮才能得以成“潮”。光有理论观点和政策主张,而没有相应的社会基础,社会思潮则不足以成“潮”,能成“潮”者,自然是因为这些社会思潮有其广泛的社会基础,正所谓“振臂一呼,天下云集响应”。
一种思想观念和思想倾向成为一种潮流,既与思想主张本身有关系,同时也与社会历史条件有很大的关系。在这方面,梁启超先生曾经有一段十分经典的论述,“凡‘思’非皆能成‘潮’,能成‘潮’者,则其‘思’必有相当之价值,而又适合其时代之要求者也”(梁启超,2007)。
那么,民粹主义作为一种社会思潮,具有怎样的特征呢?已有研究认为,与自由主义、民族主义等思潮不同,民粹主义是一种缺乏价值内核的思潮,是一般性和特殊性的辩证统一。一般性是说,形形色色的民粹主义,正是因为有其共同特征,而被称为民粹主义。特殊性是说,民粹主义具有较强的时空属性,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下,其表现形式不一样。下面,我们从一般性与特殊性的角度,对民粹主义的相关研究做简要述评。
(一)民粹主义的一般性特征
所谓一般性,是说不同时空背景下的民粹主义都有一些共同的特征,根据已有研究,这种一般性特征就是反精英、反建制,无论是左翼民粹主义,还是右翼民粹主义,无论是发展中国家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盛行的以民族解放为指向的行动中所包括的民粹主义元素,还是当前欧美国家反全球化的民粹主义,反精英、反建制都是其共同特征。简而言之,无论在何种语境下,民粹主义都意味着对精英主义、主流政治和建制体系的怀疑和反叛。民粹主义者将自己看作那些被遗忘的“普通人”的代言者,并常常把自己想象为真正的爱国主义者。
关于民粹主义的这样一种一般性特征,已有研究对其进行过系统性论证。比如,俞可平指出,“作为一种社会思潮,民粹主义的基本含义是它的极端平民化倾向,即极端强调平民群众的价值和理想,把平民化和大众化作为所有政治运动和政治制度合法性的最终来源,以此来评判社会历史的发展”(俞可平,1997)。对民粹主义的类似界定,还包括Daniele Albertazzi和Duncan McDonnell、Ernesto Laclau、Pierre-Andre Taguieff、Yves Meny、Yves Surel等人。他们将民粹主义定义为一种意识形态,即对一群精英和危险的“其他人”进行打击,这些精英和危险的“其他人”一起被描绘为剥夺(或试图剥夺)主权人民的权利、价值观、繁荣、身份和声音(俞可平,1997)。
一般来说,民粹主义通常是为了捍卫“劣势人群”(通常但不总是较低的阶级)对抗机构或政府的权利的一种意识形态或政治运动。无论是左派、右派还是中间政治信念,民粹主义试图联合正派的和淳朴的“小人物”来反对主要的腐败精英(通常是正统政治家)及其追随者(通常是富人和知识分子)。它的指导思想是,政治和社会目标最好的实现方式是通过群众的直接行动。当下在欧美兴起的民粹主义同样具有反精英、反建制的特点。
总的来说,民粹主义的一个一般性特征就是其反精英、反建制,这也是不同时空背景下民粹主义的共同特征,是我们理解民粹主义的重要切入点,不过要认识具体时空条件下的民粹主义,还需要对不同时代背景下民粹主义的特殊性、具体性展开分析,由此才能真正讨论民粹主义兴起所嵌入的时代背景,并将其转化为一个经验研究意义上的分析对象。
(二)当前欧美民粹主义的核心主张与表现形式
与自由主义等社会思潮不同,民粹主义是一种缺乏价值内核的社会思潮。在不同的时空背景下,其核心主张与利益诉求会有所差异。在不同的时空背景下,有不同的表现形式,这就是民粹主义的特殊性。
当前兴起的民粹主义,是在2008年经济危机以来欧美经济复苏长期乏力的背景下出现的。根据其在近年来的表现,其核心内涵集中在反全球化和反精英、反建制两个方面,反精英、反建制是民粹主义的一般特征,而反全球化是民粹主义的时代性特征。由于民粹主义的反精英、反建制和反全球化是密切联系在一起的,限于文章篇幅,本文只侧重于分析民粹主义反全球化的一面。
综观已有相关研究,我们将反全球化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反移民、贸易保护主义、排外主义、种族主义等。
(1) 反移民。反移民是当前民粹主义的核心特征,也是欧美民粹派在政策主张上的共同之处。在社会政策上,欧美民粹派宣称外来移民是造成失业率增高、社会治安恶化的主要因素,因此,他们要求严格审核合法移民、严厉打击非法移民。
反移民的政策主张之所以具有广泛的社会基础,与当前的全球化有关系。当今世界正在商品、服务和信息的全球化的推动下转型。2015年,全球国家移民的数量达到2.5亿人,欧洲是最大的移民流入地,共有7600万人进入欧洲国家。长期以来,西方国家的民众对外国的货物、思想、艺术和视频的流入已经习以为常,却对外国人本身的流入难以理解,不愿接受。移民流入国由此对涌入的移民产生了巨大的焦虑感,移民成了比不平等和经济放缓更能影响选民的因素。
(2)种族主义与排外主义。种族主义与排外主义是目前在欧美盛行的一种政治社会现象。以美国为例,美国种族主义和排外主义在要义上紧密相关,前者指的是美国白人基于种族和族群的高低等级认知而对美国少数族裔产生的歧视和偏见,后者指的是美国白人基于对美国少数族裔的负面认知而产生的排外心理或行为。当前美国种族主义和排外主义回潮势头正盛,牵涉政治精英和普通公众、联邦政府和地方政府、白人和少数族裔、个体和利益集团等多层次、多维度行为主体,覆盖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各个领域。民粹主义的其他表现形式,比如说贸易保护主义、极端民族主义等,限于篇幅,本文不做重点讨论。[2]
(三)民粹主义兴起的社会根源
已有研究对这波民粹主义兴起的社会根源做了大量分析,其观点大致可以归纳为以下几方面。一是经济危机说,二是治理危机说,三是文化危机说。
经济危机说。坚持经济危机说的学者认为,这波民粹主义的兴起,是欧美在2008年经济危机之后经济复苏缓慢、失业问题、收入分配不公问题引发的系统性反应,欧美发达国家的实际工资在长达20多年中没有实质性增长,长期的贫困引发无助的中下阶层的不满。对于中下阶层所面临的一系列生活困境,政治精英要么无法回应中下阶层的诉求,要么无动于衷。在民主机制的作用下,大众用选票发泄不满,将那些具有浓厚民粹主义色彩的政党推上政治舞台。这种逻辑被认为在美国2016年总统大选、意大利的公投以及政府换届选举等事件中广为存在(朱迪斯,2018)。
治理危机说。持这种观点的学者认为,始于20世纪90年代的新一波经济全球化在推动世界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造成了更大程度的收入分配不公问题。基于新自由主义的全球化,在世界范围内大行其道,资本投资从发达国家撤离,进入生产要素相对较低的发展中国家,发达国家的制造业空心化,资本在全球的范围内追逐利润。发达国家的资本家的确是在这个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赚得钵满盆满,财富越来越向富人阶层集中。因为资本在全球范围内流动,民族国家节制资本的能力大为下降,国家在全社会范围内进行收入再分配的能力下降,政府对各个阶层的收入调节能力下降,由此表现为国家在经济治理领域的能力下降。发达国家的民粹主义政治兴起,恰恰就是这样一种经济治理危机的典型表现(吴宇、吴志成,2017)。
文化危机说。欧美发达国家在过去几十年,因为生育率下降到非常低的水平,面临劳动力不足的问题。为了解决这一问题,这些国家大量从其殖民地和相邻国家及地区引进劳动力,比如法国从利比亚、摩洛哥,德国从中东,美国从墨西哥以及其他地区大量引进移民。移民的大量进入在补充了这些国家的劳动力的同时,也在经济危机的背景下被指责挤占了本地公民的经济机会,分享了社会福利。更为重要的是,外来移民危及了这些国家的本土文化,并引发了文化认同危机。以欧洲为例,大量的穆斯林进入西欧,但是他们依然保留其原有的文化传统,很难被欧洲的文化同化。随着穆斯林人口的增长,欧洲面临“伊斯兰化”问题。一些人认为,文化整合的困难,冲击了欧洲本土文化。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所谓的“文化认同”危机被认为是这波民粹主义兴起的重要原因(朱迪斯,2018)。
综上,学界对于本次欧美民粹主义兴起的社会根源提供了各种解释视角,为民粹主义相关研究提出了富有启发性的分析思路。本文认为,这些相关研究在解释逻辑和研究方法方面,还存在以下推进空间。
一是解释视角。已有研究将解释的视角聚焦于经济系统、治理系统,对于社会因素,尤其是社会心态因素缺乏分析。实际上,社会思潮本身就是一种裹挟着社会情绪的社会意识形态,社会思潮之所以能够大行其道,一种带有民粹主义色彩的政策主张之所以能够一呼百应,就在于这些政策主张迎合了大众的利益诉求和社会心态,社会心态是支撑社会思潮传播的重要社会基础,社会情绪的传染机制则是社会思潮得以蔓延的核心动力。
进一步,经济、治理、社会心态等因素,对于民粹主义兴起的影响力度有多大;这些因素中究竟哪些是主要因素,哪些是直接影响因素;这些因素对于民粹主义兴起的作用力传导机制是怎样的;等等。这些重要的问题通过案例分析实际上很难呈现,借助问卷调查等传统方法也力有不逮,而借助大数据分析方法获取社会系统运行各方面的因素,并对这些因素之间的作用力机制进行分析,已经具有了可行性。
二是从研究方法的角度来看,已有研究主要是基于理论分析和案例分析,其判断建立在相对碎片化的经验资料之上,并没有从宏观上对欧美范围内的民粹主义兴起做整体性分析。这些研究没有回答的问题是,为什么这波民粹主义主要在欧美发达国家兴起,而不是在广大发展中国家;这波民粹主义兴起的本质是什么;作为一种社会思潮,必定有其存在的广泛的社会基础,这种社会基础究竟是主要来自经济方面、社会文化方面还是治理危机方面;究竟是哪种力量在这波民粹主义兴起的过程中发挥主导性作用。
本文试图借助GDELT、Twitter等数据,对民粹主义在全球的发展动态、空间分布、兴起的社会基础进行分析。在社会基础方面,我们侧重于从经济根源与社会心态的角度,对民粹主义兴起的根源进行分析。实际上,社会思潮属于社会意识层面的范畴,其并不仅仅是一种理论主张,还有着广泛的社会基础,使社会成员广为接受。在其盛行的过程中,往往裹挟着相应的社会情绪与利益诉求,对这些层面进行分析,更加有助于我们直接对民粹主义兴起的社会基础进行讨论。
三 数据与方法
在学术界已有的研究中,对于社会思潮的研究以文献内容分析和案例分析为主,这两种研究方法为人们认识和把握社会思潮的历史演变趋势提供了诸多启发,大量的真知灼见体现在社会思潮的相关研究传统中。不过,这两种研究方法的明显局限在于:研究者对于社会思潮的演变难以有整体性把握,研究者所得出的结论高度依赖研究者所占有的信息资料以及其对于信息的理解和解读,当很多相关的信息没有被纳入研究者的视野时,所得出的结论可能会存在偏颇。已有的分析在方法论上存在的另外一个较为明显的局限就是,研究者能够接触到的信息资料往往是特定语言中的资料,而精通多种语言的研究者毕竟是少数,语言在这里构成了一个很大的研究障碍,而且对于不同语言中浩如烟海的信息资料,研究者以人工的方式,很难进行整体性驾驭并进行有效的国际比较。
正因为如此,已有社会思潮研究基于实证性的分析还付诸阙如。数据与方法上的这种局限性,在大数据时代正在被打破。目前,人类的数据提取和处理能力得到极大提高,大量的历史文献被数字化,并形成浩如烟海的电子语料库,这为分析社会思潮的历史演变趋势提供了特有优势。最为重要的是,社会思潮在当前的主要传播渠道是互联网,故而借助于互联网大数据对社会思潮的发展动态进行研究能够有效地把握住社会思潮发展与传播的关键特征。
本文引入大数据与人工智能等技术,突破已有社会思潮研究领域的“事后批判有余、前瞻性不足”“典型案例分析有余、对海量的碎片化信息驾驭不足”等困境,推动社会思潮研究的精细化,为社会思潮研判与评估提供科学依据。具体而言,借助于全球新闻舆情大数据GDELT和社交媒体大数据Twitter,呈现民粹主义在公共舆情和大众舆情层面的发展动态,并借助与社会思潮相关社会事实的时空分布特征,揭示社会思潮发展动态背后的社会基础。
(一)数据来源
(1)全球新闻舆情大数据GDELT。本文的数据来源为全球新闻舆情大数据GDELT(全球事件、语言与语调数据库),该数据库由谷歌开发者Kalev Leetaru创建。2011年,《科学》杂志发表了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学院与谷歌研究团队利用谷歌图书的海量数字化资料,分析了1500年到2000年间500多万本书籍高达5000多亿单词的语料库,并提出了“文化组学”(Culturomics)的概念,所谓“文化组学”是指用计算语言学的方法对大量电子文本信息进行定量分析进而研究人类行为和文化趋势的方法(Jean-Baptiste et al.,2011)。Kalev Leetaru等人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文化组学2.0”的概念,即试图通过汇聚互联网空间中的信息理解整个世界,探索人类社会如何运行,特别是人类的社会互动和社会行为。GDELT就是在这样一种思想的基础上建立的,其具体方法是,实时监测全球网络空间,世界所有国家的门户网站、印刷媒体、电视广播、网络媒体、网络论坛中的新闻事件,对其进行分析提取,提炼出新闻事件相关的人物、地点、组织和事件类型等关键信息。自从2015年2月以来,GDELT已经汇聚了来自全球网络空间中的9.4亿条信息,数据体量高达9.4太字节,很显然,这是典型的互联网大数据。
(2)社交媒体大数据Twitter。在Web 2.0时代,社交媒体不但成为人们交往和表达观点的重要渠道,而且成为社会动员的关键机制,正因为这样,Twitter等社交媒体已经成为社会运动和重大政治事件中的社会动员机制,从最近一些年全球的重大政治事件如英国骚乱、“阿拉伯之春”以及英国脱欧、特朗普上台等来看,社交媒体平台都在这其中发挥了关键作用。基于算法的政治,或者说基于大数据的政治日益成为国际政治研究领域的前沿问题。很显然,民粹主义的兴起,作为世界政治事件中的重大事件,社交媒体也不可避免地在这其中发挥关键性作用。社交媒体在民粹主义政治运动中发挥的主要作用,除了有政治传播的作用之外,也是政治认同的形成和政治意识塑造的重要机制。故而社交媒体大数据也成为我们观测民粹主义的重要窗口。借助通用网络爬虫程序,我们爬取了2018年以来推特上所有包含民粹主义或者民粹主义者的相关推文共计380万条,同时还包括推文的被转发量和被点赞数。
这样,GDELT和Twitter就成为我们研究民粹主义的两个最主要的数据来源,其中借助GDELT,我们可以观察民粹主义在全球新闻舆情中的发展动态,研究民粹主义在公共话语中的发展动态,而借助Twitter这一社交媒体大数据,可以反映民粹主义在大众层面的发展动态。
(二)社会思潮的测量
民粹主义作为一种社会思潮,一方面有其核心的政策主张,另一方面,这一主张为社会成员广为接受,有广泛的社会基础。所以,通过分析民粹主义的核心主张在一个社会的流行程度,即可以大致测量民粹主义在一个社会的流行程度和影响力。本文对社会思潮的测量,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一是民粹主义的核心主张和表现形式,二是这些主张的社会影响力、社会关注度。根据已有研究,我们除了直接对互联网大数据中民粹主义关键词的影响力进行监测之外,还对民粹主义在当代的主要表现形式,比如反移民、种族主义、排外主义、极端民族主义等形式进行分析,这些表现形式也成为我们研究民粹主义在欧美主要国家影响力的重要方面。
四 民粹主义变动的总体态势
(一)民粹主义的发展动态
为了从总体上弄清民粹主义在过去5年的变动态势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我们结合Google Trends、Twitter等互联网大数据,对民粹主义的发展动态做出总体判断。
从Google Trends的数据来看,民粹主义在过去5年中起起落落,2016年是民粹主义在西方五国的勃兴之年,在2016年底、2017年初同时在多国出现高潮,这大致就是英国脱欧和特朗普当选美国总统的时间节点。2018年之后,民粹主义在英、法、德等国有回落态势,但是意大利在2018年3月份和5月份的大选和政府组阁,北方联盟和五星运动党在大选中获胜,意大利的民粹主义浪潮再次兴起。
从英、法、德、意、美西方五国的民粹主义在过去5年的变动轨迹来看,美国的民粹主义处于引领的态势,其民粹主义的社会影响力从2013年1月开始就要远远胜于其他四国。而在2018年之后,意大利的民粹主义开始在西方领跑(见图1)。

图1 民粹主义在欧美主要国家影响力的变动态势(Google Trends)
而根据Twitter的分析结果来看,也显示出类似的发展动态。我们根据通用网络爬虫程序,爬取了Twitter上2008~2019年所有包含民粹主义或民粹主义者的推文[3],对相关推文的条数进行了统计汇总,分析结果见图2。

图2 2008年1月至2019年4月Twitter上有关民粹主义或民粹主义者相关推文条数的月度分布
图2的分析结果显示,这波民粹主义的发展动态大致表现为:2014年左右逐渐发酵,影响力逐步增大,社交媒体上有关民粹主义的信息的传播内容开始逐步多起来,这表明民粹主义作为一种社会思潮的影响力逐步增大,受众逐步增多,引发的社会关注逐步增大,作为一种社会思潮的流行程度逐步增大;而从2016年开始,民粹主义作为一种社会思潮的社会影响力开始快速增强,并于2017年上半年出现民粹主义大爆炸的现象,民粹主义的影响力到达峰值;2017年7月份之后,民粹主义相关的推文条数逐步从峰值下降。那么这是否意味着民粹主义的社会影响力逐步弱化呢?我们认为,目前还不能做出这样的判断,因为从不同的角度,看到的图景完全不一样。
衡量民粹主义的社会影响力或者说流行程度,直接从推文的数量来看,是一个重要的维度。在社交媒体上,衡量民粹主义影响力的另外一个维度是相关推文的社会影响力或者说传播力,也就是推文被转发或者被点赞的数量。这个维度能够更加准确地反映民粹主义的社会影响力,或者说民粹主义的受众基础,或者说民粹主义的相关推文的传播效果。从这个角度来看,图3显示,从2015年开始,民粹主义相关推文的被转发数量和被点赞数量在持续上升。
这说明,民粹主义当前的社会影响力依然在持续上升,与过去的推文总量快速增加所显示的流行程度增加不一样的是,推文的被转发数量和被点赞数量的持续增长,只能说明民粹主义的社会基础更加深厚了,民粹主义的支持者更多了,这些支持者对民粹主义的认同程度更深了。所以,我们认为,当前民粹主义的发展,其影响力持续增强有一个形态上的变化,即从原来的广度上强化转变为当前的深度上强化。民粹主义者对民粹主义相关主张的认同和支持程度更深了,民粹主义相关主体在社交媒体上也逐步实现了再组织化,民粹主义的社会动员能力更强。
故而,我们认为,当前民粹主义在欧美社会依然具有强劲的发展动力,因为民粹主义兴起背后所存在的社会问题并没有被有效解决,民粹主义兴起的社会基础依然深厚,驱动民粹主义的社会心理因素依然存在。所以,在可见的未来,民粹主义借助一些重大社会事件依然存在再次勃发的可能性,民粹主义依然是塑造欧美社会政治力量和国际政治的重要因素,在研判欧美社会未来演变趋势的过程中,有必要将民粹主义继续作为重要社会力量纳入分析框架。

图3 近10年民粹主义相关推文的影响力的变动态势
(二)民粹主义的表现形式及其变动趋势
如上所述,本文主要从反移民、排外主义、种族主义、极端民族主义、贸易保护主义等几个方面理解和测量这波民粹主义的内涵,并据此分析民粹主义在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不同表现形式。
从民粹主义的个案数来看,民粹主义在当前主要表现为排外主义、反移民、极端民族主义和种族主义(见图4)。

图4 GDELT中民粹主义的类型与分布
从民粹主义四种表现形式的关注指数的年度变动来看,2015年是民粹主义的兴起之年,2016年是这波民粹主义的高潮期,2017年和2018年民粹主义略有回落。其中排外主义在2017年和2018年明显回落,种族主义和反移民依然维持在较高水平,极端民族主义即将回落到2015年的水平(见图5)。

图5 民粹主义主要表现形式的关注指数的年度变动
五 民粹主义影响力在全球的空间分布
上面对民粹主义的时序分布特征进行了分析,下面从国家和地区层面,对民粹主义及其表现形式的空间分布特征进行分析。
(一)民粹主义在全球的关注程度与影响力分布
由于GDELT目前还没有民粹主义的主题,我们通过Google Trends大致测量了一下全球对民粹主义和民粹主义者的搜索兴趣,据此大致反映世界各地对民粹主义的关注程度。[4]数据分析结果显示,民粹主义在美国的影响力基本上是全球最高的,其次是与美国相邻的加拿大(实际上,加拿大的民粹主义影响力并不高,主要是因为受美国影响),再次民粹主义在西欧和北欧的影响力旺盛。
(二)民粹主义主要表现形式在全球的分布情况
在全球化时代,移民是货币、商品流动之外,极为重要的生产要素流动形式,也是全球化进程中极为重要的经济文化景观。移民既是全球文化融合的重要渠道,也是推进民心相通的重要方式。由于移民涉及外来文化模式和种族、宗教、文化之间的跨文化接触,以及移民对本地劳动力市场与就业机会、社会福利与资源的占用,移民问题容易引发本地居民的不满,导致他们对外来移民的排斥。广大政客为了吸引选民,不得不迎合与回应中下阶层的政治经济诉求,扩大本地居民就业规模,排斥移民。通过一系列歧视性政策排斥移民,挤占社会福利与工作机会,是西方发达国家中下阶层的核心利益诉求与政治诉求。
大数据分析结果显示,反移民浪潮已经席卷了整个西方发达国家阵营。整个北美、西欧、北欧、南欧,除了极少数省份之外,反移民指数远远高于广大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可以说,当前的反移民浪潮主要是发生在西方发达国家的一种特有的现象,美国和西欧的反移民浪潮远远高于世界其他地区,西欧的反移民浪潮远远高于中欧和东欧,以及世界其他地区。
分析结果还显示,反移民指数的地理分界线,大致也是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分界线,是西方阵营与非西方阵营的分界线,还是地缘政治的分界线。这一点在欧洲体现得尤为明显。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芬兰、瑞典、捷克、斯洛伐克、比利时、匈牙利、奥地利等属于西方发达国家,而处于东西方过渡地带的波兰、罗马尼亚等属于发展中国家。正是在这条分界线上,我们看到反移民指数在空间分布模式上泾渭分明,并表现为西欧发达国家对中欧、东欧发展中国家的排斥。
(三)排外主义
排外主义也是当前民粹主义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大数据分析结果显示,排外主义在全球的空间分布是不均匀的,存在极大的文化差异和地区差异。从世界比较的角度来看,排外主义在西欧表现得最为明显,尤其是在西欧与中欧的交界地带,南部非洲的排外现象同样很严重,美国的排外现象也相对严重。
欧洲的排外,主要是对移民和难民的排斥。长期以来,欧洲都是全球人口净流入的主要地区,大量的移民涌入,被认为抢占了当地居民的工作机会,尤其是大量的穆斯林涌入欧洲,引发了欧洲人的文化与身份认同危机。在一些政客的煽动下,西欧的排外主义波涛汹涌。
世界上排外主义指数最高的地区,实际上也是在西欧与中东欧的交界地带。在西欧与中欧的交界地带,超高的排外主义指数似乎在西欧与中欧之间建立了一道从波罗的海到黑海沿岸的长长的“铁幕”,或者说存在一道地缘政治与文化距离的“隔离墙”。很显然,这样的“铁幕”或者说“隔离墙”对实现“一带一路”倡议提出的“互联互通”机制构成了巨大的挑战。
(四)种族主义
从空间分布来看,种族主义主要在北美、非洲以及英法德三个欧洲国家比较严重。美国和英法德的种族主义主要表现为“白人至上”主义,这是一种典型的民粹主义倾向,排斥有色人种,同时也排斥穆斯林,这从特朗普签署的反移民法案即可见一斑。
非洲的一些国家的种族主义也非常严重,主要是南非、苏丹、利比亚、毛里塔尼亚、阿尔及利亚、埃塞俄比亚等国家。这些国家的种族主义主要与其内部的社会结构有关系,与民粹主义的兴起似乎关联不大。
(五)小结
根据民粹主义的主要表现形式在世界不同地区的分布情况,大致可以判断不同国家和地区民粹主义的主要内涵。比如说,在美国,民粹主义突出地表现在反移民、排外主义以及种族主义倾向上,极端民族主义在美国相对较弱;而在西欧,其民粹主义表现形式与美国类似,突出地表现在反移民、排外主义以及种族主义倾向上。这说明,西方发达国家阵营的民粹主义的兴起具有大致类似的逻辑,这个逻辑在其国家内部就是表现为民粹主义政治主张的兴起,在对外方面,就是反移民、排外主义以及种族主义。
六 民粹主义在欧美兴起的社会基础
社会思潮是人类在思想意识领域的表现形态。一种社会思潮的流行,有其鲜明的政策主张。这些政策主张之所以有广阔的市场,是因为其迎合了特定的社会心态与社会情绪,反映了特定阶层与群体在具体的时空语境下的利益诉求。结合前面的分析,下面主要从经济因素、社会心态与社会情绪等角度探索当前欧美民粹主义兴起的社会根源。
(一)经济因素
一般而言,经济因素有很多维度,已有大量研究从不同角度分析了经济因素与民粹主义兴起之间的关联性。这些经济因素包括欧美的制造业空心化、失业、长期贫困、财富两极分化、通货膨胀、人工智能发展等,所有的这些分析都有其合理性,那么究竟哪些因素是这其中的主要矛盾呢?已有的案例研究并不能为这一问题提供确凿的证据与有力的说明。
由此,我们对主要的经济因素,包括失业、通货膨胀、收入分配不平等、移民、社会两极化、贫困等与民粹主义的表现形式进行了回归分析[5],分析结果见表1。
表1 世界各地区民粹主义表现形式与相关经济因素的回归分析(OLS)

根据GDELT的空间数据,我们计算了世界各地区(一共2191个省)的民粹主义表现形式与各经济因素之间的相关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相比于其他经济因素,收入分配不平等问题与民粹主义各种表现形式的相关性最强,其次是移民。
以美国为例,收入分配不平等是美国社会民粹主义兴起的根本性动因。收入分配不平等与民粹主义影响力之间的相关性,远远超过其他因素与民粹主义影响力的相关性。
民粹主义最为强盛的美国,也是收入分配不平等最为严重的国家。从收入分配不平等问题的严重程度的空间分布来看,美国远远超过世界其他发达国家和地区。在2015~2018年,美国社会大众舆论对于收入分配不平等的关注度,远远超过其他国家。而在美国东北部“铁锈地带”,人们对收入分配不平等问题的关注程度远远超过其他地区。
从收入分配不平等问题的社会关注度来看,美国基本上是发达国家中收入分配不平等问题最为严重的国家。作为一个社会问题,收入分配不平等引发的社会舆论关注最为强烈。
世界财富与收入数据库的数据分析结果显示(见图6),在G7国家中,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美国社会财富的集中程度不断升高,而且,其财富集中的程度远远超过英国、加拿大、德国、法国、日本、意大利。

图6 G7国家的收入分配不平等程度比较
注:数据来源于世界银行相关数据库。
美国社会收入分配不平等的严重程度远超其他欧美国家,这也可以得到来自基础数据的支撑。
美国民粹主义兴起的原因,主要不是贫困问题,也不是失业问题,而是收入分配不平等问题,是社会的两极分化问题,是“穷者越来越穷、富者越来越富”、中产阶层的萎缩和贫困化的问题。而导致这一不可逆转的趋势的,恰恰是从20世纪80年代在美国开始盛行的新自由主义。新自由主义本着“杀富济贫”的精神,推动着美国社会向收入分配两极化的方向发展,这种趋势如今愈演愈烈,经过了30多年的积累,如今已经积重难返。
收入分配不平等与民粹主义兴起的相关机制,始于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新自由主义经济政策造成的社会两极分化、收入分配不平等问题愈演愈烈,中下阶层的相对剥夺感强烈,造成美国社会结构撕裂,这是民粹主义在美国社会兴起的根本性动因。财富的分配不公,引发了美国社会中下阶层对精英阶层的不满。政治精英利用这种社会情绪,挑动中下阶层对抗精英阶层,这恰恰是特朗普在2016年美国大选中获胜的主要原因。
关于美国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收入分配差距持续拉大的根源,学界的一般性看法是,肇始于70年代的新自由主义(主要指撒切尔和里根等人推动的“杀贫济富”式政策体系)以及新自由主义的全球化是推动贫富分化的主要诱因。新自由主义的全球化及其后果与80年代以来的贫富分化加剧似乎在逻辑上更加自恰一些。新自由主义全球化之后,民族国家对于资本的节制能力以及在国家范围内实现收入再分配的能力极大弱化,这也是贫富分化形成的重要内在机制。
简而言之,在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财富向富人阶层集中,中下阶层的相对剥夺感强烈。由此而诱发的中下阶层的不满、愤怒情绪,构成了民粹主义兴起的另外一个层面的重要因素,即民粹主义兴起背后的社会心态因素。
(二)民粹主义兴起的社会心理基础
收入分配不平等与移民是民粹主义兴起的经济基础,需要进一步分析的问题在于,收入分配不平等与移民并不会直接转化为民粹主义,还需要借助一定的作用力基础与传导机制。那么,这样一种传导机制究竟是什么呢?我们认为,社会心理是影响这一传导机制的关键。
对国际政治观察家金灿荣的相关研究进行分析,大致可以将收入分配的两极分化、社会心态与民粹主义兴起之间的关联机制归纳出来。金灿荣认为,新自由主义全球化之后,全球都出现了收入分配两极分化的态势,引发了社会中下阶层的不满,如果一个社会中,中下阶层普遍弥漫着不满情绪,那么在政治上就会出现民粹主义现象。在金灿荣看来,民粹主义在本质上就是一种情绪,它虽然叫主义,但是它没有什么理论,它就是一种不满、一种怨气,是对现状、对体制、对精英阶层的不满。如果一个社会中弥漫着不满的社会情绪,在民主体制下,就一定会有政治人物利用这样一种社会情绪,并提出一些带有民粹主义的政治主张,这些带有民粹主义的政治主张因为迎合了社会心理,就很容易触动社会心理并引发共鸣,进而推动民粹主义的高涨。我们结合全球新闻舆情大数据,对这样一种重要的关联机制进行了分析。
数据分析结果显示,民粹主义在全球各地区的盛行程度与各地怨恨、不满情绪的盛行程度呈正相关,与一个社会中仇恨言论的盛行程度也呈现高度的正相关。同时,越是收入分配不平等的国家和地区,怨恨、不满情绪的盛行程度也越高。通过路径分析,我们进一步检验了收入分配不平等、怨恨和不满情绪以及民粹主义盛行程度之间的中介作用机制。
七 总结与讨论
(一)民粹主义的发展动态及其社会基础
基于GDELT与Twitter的分析,我们发现,民粹主义从2015年在英美等国家兴起之后,在2016年迅速向欧洲蔓延,大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态势。2016年和2017年是这波民粹主义发展的高潮期,2018年民粹主义有所回落。但这并不意味着民粹主义就此偃旗息鼓。由于驱动民粹主义的社会基础依然存在,右翼民粹主义在美国、意大利大有再次反弹的趋势。
从民粹主义的表现形式来看,反全球化是这波民粹主义的集中表现形式,并具体表现为排外主义、种族主义、极端民族主义、贸易保护主义和反移民。在欧美不同国家和地区,民粹主义的表现形式的组合方式有所差异。
从民粹主义兴起的社会基础来看,在美国,主要是收入分配不平等问题日益严重,引发社会不满,尤其是中下阶层的相对剥夺感强烈,这些因素成为其民粹主义兴起的主要因素。而在欧洲,由移民所引发的伊斯兰化、伊斯兰恐惧症、文化与身份认同危机等,构成驱动西欧民粹主义的核心动因。移民与难民问题所引发的社会结构整合问题,对伊斯兰化的恐惧所引发的身份认同危机等,构成西欧民粹主义兴起的社会基础,西欧的政客正是利用难民问题煽动舆论,获取社会支持。
由于欧美民粹主义兴起的社会基础有所不同,故而,其民粹主义的表现形式、未来的变动趋势、问题的解决方案都会有所不同。理解欧美民粹主义兴起背后的这种机制层面的差异,对于我们理解欧美未来的社会政策、对外关系以及未来的世界格局,都有重要参考意义。
(二)民粹主义在美国的兴起,有着深厚的社会基础
在社会不满、愤怒情绪广泛蔓延的背景下,民粹主义已经呈现燎原之势。正是因为这样,民粹主义者的主张总是具有煽动性、非理性、情绪性,并迎合这种社会心态以拓宽其社会基础。特朗普的一系列表现和言行迎合了这样一种社会基础,是其在2016年美国大选中胜出的根本原因,同时也是其进一步推出一系列激进的政策的根本性动力和民意基础。
如果说,民粹主义的发展,在美国呈现这种非理性、极端化的态势的话,那么,如何沉着、冷静、有针对性地应对就是问题的关键。由于政客的表演主要是迎合社会中下阶层的这种非理性诉求,以极端、几乎疯狂的方式开展贸易战,迎合大众心理就是一种必然选择。故而,在未来应对美国的战略与策略中,我们必须将民粹主义因素纳入分析框架中,并根据其特点和内在运作机制与发展态势,有针对性地采取应对措施。
参考文献
梁启超,2007,《清代学术概论》,风华出版传媒集团。
佘双好,2013,《当代社会思潮对高校师生的影响及对策研究》,中央编译出版社。
吴宇、吴志成,2017,《全球化的深化与民粹主义的复兴》,《国际政治研究》第1期。
俞可平,1997,《现代化进程中的民粹主义》,《战略与管理》第1期。
约翰·朱迪斯,2018,《民粹主义大爆炸:经济衰退如何改变美国和欧洲政治》,中信出版社。
Michel,Jean-Baptiste,Yuan Kui Shen,Aviva P. Aiden,Adrian Veres,Matthew K. Gray,The Google Books Team,Joseph P. Pickett,Dale Hoiberg,Dan Clancy,Peter Norvig,Jon Orwant,Steven Pinker,Martin A. Nowak and Erez Lieberman Aiden. 2013. “Quantitative Analysis of Culture Using Millions of Digitized Books.” Science. V331(6014):176-182.
[1]龚为纲,武汉大学社会学院副教授;吴天择,英国卡迪夫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硕士研究生;郭明飞,华中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本研究受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项目“基于大数据的民粹主义思潮发展动态与有效引导研究”以及第60批博士后科学基金面上项目资助。本文通讯作者为吴天择。
[2]反移民、排外主义、种族主义、极端民族主义对应的英文分别是anti-immigrant、xenophobia、racism、ultra-nationalism。在对英文文本大数据进行处理的过程中,我们主要通过主题模型算法识别和提取英文文本中的相关主题,限于篇幅,这里不做展开,感兴趣的读者可以与作者联系。
[3]很显然,要测量民粹主义的发展动态,通过民粹主义和民粹主义者这两个关键词收集信息是一种相对简单的方法。实际上,民粹主义作为一种社会思潮,其表现形式非常多,比如说通过研究众多与民粹主义密切相关的话题即是一个有效且全面反映民粹主义发展动态的办法,由于本文仅仅是一个初步探索,更加系统全面的分析,请参考我们后续相关研究。
[4]当然,Google Trends对于反映中国的情况很显然是存在问题的,因为中国网民基本上无法使用谷歌搜索。不过,由于本文主要分析民粹主义在欧美的发展动态,故而这种影响对本文的影响不大。
[5]我们在这里主要是通过主题模型算法提取全球新闻舆情大数据中与失业、通货膨胀、收入分配不平等、移民、社会两极化、贫困等相关的主题,测量世界各地区有关上述问题在公共话语中的关注度,并据此反映这些社会问题的严重程度。这里有些指标借助统计指标可能更好,比如说失业与通货膨胀等,不过反移民、反穆斯林等指标很难找到全球各地区的数据,为了保持计算口径的一致,我们在这里主要通过主题关注度测量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