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农业现代化模式的形成

改革开放40多年来,家庭经营的活力得到持续激发,农业现代化稳步推进,中国农村正在形成小农户与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的体制机制。

首先,家庭经营的发展动力始终存在。虽然兼业化、老龄化和妇女化经营给中国农业发展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但是以小农户为基础的家庭经营仍然拥有持续发展的生命力。仅从1990年以来稻谷、小麦和玉米三种粮食作物的成本收益情况(见图1-5、图1-6、图1-7)来看:第一,三种粮食作物的亩均净利润波动幅度较大,其中尤以玉米最为显著;第二,每亩土地用工量稳步下降,三种粮食作物平均每亩用工量已下降2/3以上,资本替代劳动的趋势明显;第三,稻谷、小麦和玉米经营中的劳动报酬均稳步持续提升,整体来看,三种粮食作物的平均劳动报酬已经从每日2.9元上升到每日83.2元。[31]其中,亩均净利润大幅波动与劳动报酬稳步提升并存的现象反映出以家庭经营为基础的小规模经营相比以资本实力为后盾的大规模经营依然具有发展优势:亩均净利润波动幅度大的直接原因是三种粮食作物的市场价格波动幅度过大,特别是小麦和玉米。从亩均净利润来讲,家庭经营也可能会收益为负,但是如果加上自营地折租和家庭用工折价这两个也在持续上升的变量带来的影响,小农户从土地家庭经营中获得的货币收入的波动幅度就会明显降低,现金收益仍能得到一定的保障。这说明,中国农业并没有陷入劳动力无限投入边际报酬率持续降低所带来的“无发展的增长”的内卷化困境;[32]农民家庭通过在农业与非农领域合理调配劳动力既保证了家庭经济收入水平的稳步提升,也推动着中国农业持续发展。

图1-5 三种粮食作物亩均净利润变化情况(1990~2016)

资料来源:历年《全国农产品成本收益资料汇编》。

图1-6 三种粮食作物亩均用工量的变化情况(1990~2016)

资料来源:历年《全国农产品成本收益资料汇编》。

图1-7 三种粮食作物的日均劳动报酬变化情况(1990~2016)

资料来源:历年《全国农产品成本收益资料汇编》。

其次,农业现代化程度稳步提升。“农业现代化”最早是在第一届全国人大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的,自此以后就成为指导中国农业发展的基本目标。然而,学界对“什么是农业现代化”的认识一直没能达成共识,比较主流的认识是“用现代农业经营管理理念谋划农业,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推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但是,这种认识是以一种“高、大、全”的农业发展方式替代多元化的农业现代化实现方式,容易误导人们忽视农业现代化实现过程中的路径选择。[33]其实,中国农业在家庭经营的基础上已经开启了现代化的进程,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从宏观数据来看,1978年以来,中国农业现代化的进展可以从以下几个层面进行理解。一是农产品的商品化率不断提升,1991~2015年,三种粮食作物的平均商品化率从49.2%提升到90.04%,其中,玉米的商品化率最高,达到98.26%,稻谷的商品化率最低,但也达到82.69%。同时,经济作物的商品化率更高,以苹果为例,同期已经从58.9%提升到99.20%(见图1-8)。这说明,农民家庭从事农业生产活动的目的不再是满足家庭消费的直接需要,而是面向市场积极参与市场交换活动,农民参与市场的程度不断加深。二是农业科技贡献率稳步提升,2017年已经达到57.5%。按照《全国农业现代化规划(2016—2020年)》的要求,到2020年农业科技贡献率将进一步提升到60%,与发达国家的水平将更加接近。三是农业机械化率持续提升,全国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从2005年的35.93%已经提高到2015年的63%,而到2020年则将进一步达到70%。其中,到2012年,小麦、稻谷和玉米三种粮食作物的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已经分别达到93.21%、68.82%和74.95%(见图1-9)。四是农机装备的现代化程度也不断得到提高,在农用机械总动力持续增加的同时,大中型拖拉机及其配套农具和联合收割机的数量一直在稳步增加,而小型拖拉机的数量则在2011年升到顶点后呈现逐渐下降的发展态势(见图1-10)。

图1-8 主要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商品化率的变动情况

资料来源:历年《全国农产品成本收益资料汇编》。

图1-9 三种粮食作物及全国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变化情况

资料来源:2005~2012年的数据,参见农业部农业机械化管理司、中国农业大学中国农业机械化发展研究中心《全国农业机械化统计资料汇编(2005-2013)》,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16。2015年和2016年的数据参见《全国农业现代化规划(2016—2020年)》。

图1-10 我国农业机械年末数量变化情况(1978~2014)

资料来源:《全国农业机械化统计资料汇编(2005-2013)》和《全国农业现代化规划(2016—2020年)》。

最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农业现代化的模式正在加速形成。结合上文所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农业现代化模式可以初步概括为“家庭经营为基础,社会化服务组织为保障”的统分结合模式。该模式是对改革开放后形成的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为核心内容的中国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完善和发展,具有两个显著特征。一是渐进的土地集中和规模经营速度。虽然规模农业经营户的数量在快速增加,但是受小农户绝对数量依然庞大和土地流转依然主要在农户间发生等因素的影响,农村土地集中的速度相对较慢,生产规模化比例的提升过程是渐进的,整体水平仍然不高。二是稳步推进的服务规模化水平。随着合作社、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服务主体的快速发展,新旧社会化服务组织联合发力,新型农业经营体系不断健全,为家庭经营提供社会化服务的能力得到持续强化,进而以服务规模化引领农业现代化,将小农户纳入现代农业发展轨道的模式日益成熟,推动着农业现代化水平稳步提升。这种农业现代化模式兼顾了小农户的发展权益,是以人为本和以农民为主体的发展理念的一种具体体现形式,显示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