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2020年春天,新冠肺炎疫情席卷全球,提醒我们要深刻反思人与自然的关系。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在2020年4月22日世界地球日当天发表视频演讲,提出相比疫情,气候变化是更深层次的环境危机,倡议全球携手实现更高质量复苏。应对气候变化,关乎全人类的共同命运,需要全人类一起行动。要实现《巴黎协定》的目标,不仅需要政策制定者和各行业的努力,每一个个体的行为方式也要朝着绿色低碳的方向转型。

通过过去十多年的努力,中国已经成长为全球气候治理的参与者、贡献者和引领者。这里有政府的引领,更离不开公众的支持和参与。出版这本书的初衷,是让更多同行和朋友了解中国公众对于气候变化信息、政策和全球气候治理的认知水平,听到公众的声音,看到公众的态度,进而设计更有针对性的行动动员方案。这些声音与态度,在国家和国际两个层面都有深刻的意义。

2012年,我参与组织第一次全国范围的公众认知调研,结合中国各省市的人口数量、性别比例、受教育程度等选取了4169个样本进行电话调研。调研涉及公众对气候变化问题、影响、应对的认知度,对气候变化政策的支持度,应对气候变化措施的执行度,以及对气候传播效果的评价六个维度。结果显示,93.4%的受访者表示了解气候变化,93%的受访者认为气候变化正在发生。这组数据被写入当年国家发改委发布的应对气候变化年度白皮书。2012年是国家“十二五”规划的第二年,应对气候变化也被作为一项重要内容纳入“十二五”规划中,但各方面在推进时还是会遇到不少困难,这次调研有助于各方及时掌握公众应对气候变化意识现状,制定更有针对性的政策措施。在2012年底的联合国多哈气候大会上,调研数据又被时任中国气候变化事务特别代表解振华引用以介绍中国进展,继而又被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条约秘书处执行秘书长克里斯安娜·菲格里斯引用,鼓励中国在全球气候治理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2017年,时隔五年,我主持了第二次全国范围的公众认知调研,同样的抽样方法、样本量和六个维度。2017年也是国家“十三五”规划的第二年,国家已经将应对气候变化放入全球生态文明建设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整体框架中。这一次,受访者对气候变化的认知更加准确,更多人意识到人为因素是气候变化的主因,并且意识到自己正在经历气候变化的影响。同时我们也注意到,公众对国家出台的各类气候政策持高度支持的态度,高度支持政府努力开展应对气候变化国际合作,支持政府落实《巴黎协定》承诺。在我国气候变化事务特别代表解振华看来,“这是对我国应对气候变化工作的最大鼓励和肯定”。我们分别在北京及联合国波恩气候大会现场分享了这些新发现,来自中国公众的支持为国家制定气候政策和国际社会推进全球气候治理进程注入了信心。此外,我们也观察到一些新趋势,比如公众对气候变化与空气污染、气候变化与公共健康话题的关心,对共享单车、户用太阳能等新技术的支持等。在全球推进落实《巴黎协定》的今天,这些新趋势正逐渐成为关注的焦点。

“以人民为本”是不断把历史向前推进的强大动力,在制定各项政策过程中政策制定者都需要借助不同的方法听取民意,公众认知调研就是集中收集民意的科学方法。这个方法在气候治理领域的作用已经体现出来,未来,也有很大潜力应用到包括气候变化南南合作、“一带一路”绿色发展等相关议题中,帮助政策制定者了解当地民众的心声,更好地制定推进策略。在能源基金会的资助下,我们将两次调研的数据和分析正式出版,方便更多的研究者和机构引用,也希望我们的策略方法能够引发更多讨论,推动更多实践层面的探索。

在正式介绍我们的数据之前,考虑到不同读者对议题的了解程度不同,第一章先介绍了气候变化、全球气候治理与中国的相关知识,我认为无论开展气候传播研究还是实践,都要有一个基本的定位,即气候传播是气候治理的策略工具。这一章可以帮助对这个议题感兴趣但理解还不太深入的读者迅速了解开展气候传播工作的背景知识,这些知识的背后是看待问题的视角和理解问题的格局,如果你理解起来还是有困难,不用着急,气候治理不是一分钟就可以解决的,对它的理解当然也需要假以时日。第二章介绍了气候传播与公众认知研究的进展,这是在第一章宏观背景基础上的再聚焦,聚焦到本书重点讨论的问题上。第三章是本书的“主菜”,包括了两次全国调研的核心数据。一直到今天,我们选取的样本量仍是同类调研中最具代表性的,科学的方法使我们的数据更有价值,也让我们更有分享的信心。第四章对2017年的数据进行了细分研究,将看似繁杂无序的数据进行“庖丁解牛”式的分类梳理,可以从中探求下一步深入研究的方向。第五章,也是本书的最后一章,收集整理了国际同行做的关于中国的调研,以此看出同与不同。我参与的两次调研都得到了耶鲁大学气候传播项目的大力支持,我们从2011年一路走来,已经成了默契的战略合作伙伴,2017年美国联邦政府宣布将退出《巴黎协定》,我们随即在各自的调研中插入几个同样的问题来评测两国公众的反应。在本书第五章,大家可以看到这些已经被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秘书处保存的对比数据以及我们与伙伴携手推动气候治理的策略。

2018年4月,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了我的著作《中国路径——双层博弈视角下的气候传播与治理》,这本书在同年底获选国家社科基金中华学术外译项目,有幸被Nature所属的Springer出版集团选中出版英文版,让我有机会向国际读者讲述中国的气候故事。《中国路径》用双层多维的定性分析方法总结了多元参与的中国气候治理之路,《气候中国》则是用数据说话,展现了我国民众对应对气候变化事业的支持。如果说《巴黎协定》开启了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双向汇流的新时代,那么《中国路径》和《气候中国》正是以“姊妹篇”的形式提供了“全景式”的中国实践。

本书由中国气候传播项目中心主任郑保卫教授担任顾问,我与周沁楠合作完成了第一章、第二章和第五章,两位专业做数据分析的青年学者顾秋宇和江沁芸完成了第四章的细分数据分析。吕美、沁楠和我一起完成了全书审校工作,由我负全部文责。感谢一路上给我们提供指导、支持和帮助的领导、同行和伙伴。感谢乐施会和能源基金会对两次调研的资金及智力支持。本书也是我承担的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特别资助项目“全球气候治理背景下的公众认知与低碳行为选择”(项目号:2018T110001)的结项成果。

从2009年第一次参与联合国气候变化谈判一路走到今天,我有幸见证了全球气候治理进程的起起伏伏。虽然新冠肺炎疫情又给这一征程带来新的不确定性,从既往的经验中可以汲取到应对的勇气和智慧。最近一段时间,越来越多的国际组织和研究机构开始关注气候变化与其他可持续发展目标之间的协同效应,越来越多的普通公众行动起来从垃圾分类这样的日常小事做起,越来越多的企业拿出了自己的绿色转型和可持续发展战略。不论职务与角色,公众就是你我他,是每一个个体。当我们看到每一个人都置身其中开始行动的时候,希望就在前方升起,那里是一份真正成气候的事业,是一个真正成气候的中国。

全球气候治理的火炬不会熄灭,因为它始终掌握在人民手里。

王彬彬

2020年6月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