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2章 大丰收

杨卓然究竟能不能将马守应、贺一龙、贺锦、刘希尧、蔺养成招降成功,徐云并没有特别关注,他最在意的事是玉米的亩产量。

“侯爷,这玉米眼看着就要成熟了,咱们是不是准备收获啊?”

宋应星期盼中有些激动。

“大人了,宋大人,这可是咱们凤阳今年最重要的事情,你一定要做好所有的准备工作,有什么难事没有?”

“侯爷,实不相瞒,按照你所说的收获方式,眼下最大的问题是人手不足?”

“人手不足?怎么会是这样?”

“侯爷,你听我给你仔细的说,凤阳原来的老百姓只有一万多人,其中,有许多还是居住在县城的。”

“真正在农村种地的老百姓,还没有一万人,你安排红娘子从河南迎来的灾民,初步统计也就是两万多人。”

“宋大人,那处理张可望后的人还有多少?”

“侯爷,那也没有多少,按照你的吩咐,剩下的也就是三千多人?”

“哦,要是这样说起来的话,整个凤阳目前只有不足五万人?”

“是啊?侯爷,就算是把凤阳的兵马也算进去,都不够实实在在的五万人?”

“嗯,这不对吧!宋大人,仅仅是洪承畴带来的兵马就有五万,怎么能说把凤阳的兵马也算进去,都不够实实在在的五万人?”

“侯爷,洪承畴的兵马那是暂时的,并不是长期驻扎在凤阳的,当然不能算数的?”

“宋大人,那就把他们先算上,毕竟,收玉米这么大的事,人少了确实是弄不成?”

“侯爷,这件事恐怕要你去说才行,我只是一个知县,估计说不通的?”

“好,我去跟他说,你抓紧时间办去吧?”

洪承畴对于徐云为什么要他带五万兵马来凤阳,一直没有敢主动的去询问,此时,听到徐云派人来,让自己去商量事情。

“侯爷,有什么事,你说一声就行了?”

“洪大人,我不是那种霸道的人,找你来是想跟你商量一下,眼下马上就到了收获玉米的时候,这人手有些不足?”

“人手不足?侯爷,我跟随你来凤阳,有什么事你就明说吧,需要我做什么?”

“洪大人,其实,这件事也不是什么大事,就想看看,你的五万兵马,能不能暂时帮助凤阳收获玉米?”

“原来是这样的啊,侯爷,这根本就不是什么事,行,收玉米你想怎么安排就怎么安排,我听你的?”

“洪大人,我也不会让你白白的帮忙,每个人给两石粮食,怎么样?”

“侯爷,你太客气了,我没有问题,对了,你听说了没有,有人去招降马守应、贺一龙、贺锦、刘希尧、蔺养成他们了?”

“这件事我也听说了,有什么新的消息吗?”

“侯爷,据说,这些人不想被安置在山区里?”

“那他们打算去什么地方?”

‘侯爷,我听说,这些人想来凤阳?’

洪承畴的声音很低。

“哦,你的消息确切吗?”

“侯爷,看起来你还不知道,我还以为这件事是你安排的?”

“来凤阳?洪大人,他们有多少人?”

“侯爷,好像是有五、六万吧?”

“这件事是谁去办的?”

“侯爷,是监军道杨卓然亲自去的?”

“洪大人,你记住,这件事不能对任何人说,这些人我觉得来凤阳也行,但是要这样办……”

马守应、贺一龙、贺锦、刘希尧、蔺养成对凤阳的粮食垂涎欲滴,徐云对他们这些人是志在必得。

只不过马守应他们,不清楚徐云的想法而已。

崇祯十二年七月初,凤阳的玉米地里,徐云、宋应星正在亲自测算产量。

“侯爷,这玉米的产量竟然这么多,一分地下来都好几百斤了?”

“宋大人,这收获才刚刚开始,你再看看,等到最后咱们算一算账?”

人多力量大,徐云特意组织了十几个人,来收这一亩地的玉米,为的就是计算出实际的产量。

“侯爷,玉米越来越多了,就像是一座小山啊?”

宋应星高兴的合不拢嘴了。

“启禀侯爷,宋大人,这一亩地的玉米全部都收获了,我们刚刚称了一下,一亩的产量是23石?”

书吏的话,令宋应星差一点跳起来。

“你说多少?”

“宋大人,一亩地的玉米产量是23石?”

“你们称重的时候,是不是没有将玉米粒扒下来?”

徐云慢悠悠的开口了。

“侯爷,这玉米确实是没有扒下玉米粒?”

“要是这样的话,我估计,一亩地的产量还需要往下减一减,就按照18石来计算吧?”

徐云的确定方法,让宋应星微微一愣。

“侯爷,这刨除的数量是不是太多了?”

“宋大人,你是凤阳的知县,玉米的产量最后是给朝廷汇报的,我也是实话实说,这玉米除去没用的芯,接下来还要晒干水分,这产量你说?”

徐云的话没有说完,但宋应星已经明白了其中的含义。

“下官在这里多谢侯爷!”

“你明白了就好,我这不是有意隐瞒什么,只是先给你留下一些余粮,毕竟,将来用粮食的地方太多了?”

徐云没有明说,他接下来计划将宋应星举荐到凤阳知府的位置上,因此,就必须要留下一部分粮食来应急。

整个凤阳的玉米种植是200万亩,按照徐云的方法,最终的产量是非常惊人的。

“侯爷,我给皇上的报捷奏折写好了,你看看,有什么不对的地方?”

“宋大人,奏折我就不看了,你说一说总数就行?”

“侯爷,凤阳玉米的总产量预计在3600万石?”

“好,总数就这一定下来,另外,你要写明,凤阳留下的数量是600万石,理由就是做种子。”

“那3000万石这样分配,1000万石送往河南做赈灾的粮食,1000万石送往京城,用作预备粮食。”

“最后的1000万石,分别送往陕西、山西,那里的老百姓,等着这批粮食吃饭?”

“侯爷,咱们能不能再赶紧抓住时机,抢着种一季稻米?”

“宋大人,我觉得你的这个想法不错,注意一点,稻米与玉米不一样,最好选择距离水源近的地方?”

“侯爷,我会安排好的,凤阳境内有淮河经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