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调研问题

《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强调要加强贫困地区的土地整治,2017年出台的《全国土地整治规划(2016—2020年)》有针对性地部署开展“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土地整治工程”,土地整治逐步成为扶贫攻坚的主要措施,特别是在地质灾害频发、生存条件恶劣、生态环境脆弱、基础设施滞后的连片特困区和少数民族贫困区域。

我们这次选择的调研地点——腊月山村,属于四川省深度贫困区,地处川西贫困“四大片区”的高原藏区丹巴县,位于高山峡谷之中,海拔高、耕地面积小、坡度大、基础设施薄弱,各种地质灾害频发。而当地村民主要以当地的自然和生态资源获取为生计来源,他们的生产生活高度依赖当地自然和生态资源的开发与利用。[3]因此,这些恶劣的自然条件导致当地村民生产生活陷入贫困之中。土地整治可能是缓解或者消除这些致贫因素的重要措施,因为通过农用地整理,能够增加耕地面积,提高耕地质量,改善耕作条件;通过村庄用地整理,能够改善当地的基础设施,改善居住环境;通过生态型土地整治,能够修复当地脆弱的生态环境。[4]

同时,四川省2016年下发了《关于做好2016—2020年定点扶贫工作的通知》,要求省直各部门参加“四大片区”88个贫困县定点扶贫工作,丹巴县和腊月山三村成了四川省国土资源厅的定点扶贫对象。而国土资源厅的职责就是管理国土资源,优化配置国土资源和保护耕地等。结合自身的职责和专业优势,国土资源厅的主要扶贫措施包括土地增减挂钩、土地整理、耕地保护、避险搬迁、矿产资源扶贫等。四川省国土资源厅2015年底出台的《四川省国土资源厅联系指导丹巴县及腊月山三村等4个贫困村精准扶贫工作实施方案》,强调根据腊月山三村等4个贫困村的实际情况,国土资源厅将实施以土地整理和地质灾害防治项目为主的工程项目帮扶。

因此,从2016年开始,腊月山村的主要脱贫途径就是土地整理,包括地质灾害防治工程,辅以花椒种植、中药材种植、藏香猪养殖的产业扶贫项目。国土资源厅安排资金3489万元,实施丹巴县半扇门乡土地整理项目、聂呷乡和巴旺乡土地整理项目,共计整理土地21341亩;安排地质灾害防治资金1.34亿元,用于开展686处地质灾害隐患点群测群防专职监测队伍建设、643户避险搬迁安置等项目,全面提升丹巴县地质灾害防治能力。“藏族农区的土地整理与脱贫”子课题就是以腊月山村为个案,剖析在深度贫困的藏族农区,扶贫攻坚的最后区域,土地整理是否能够帮助少数民族真正摆脱贫困;深入分析土地整理这种扶贫和脱贫模式在实践中的效果;展示不同历史地理环境中,不同的经济文化民族背景中,如何能够实现精准扶贫精准脱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