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运河学研究(第3辑)
- 李泉主编
- 689字
- 2025-04-07 17:15:31
专题研究一:漕运
主持人语
吴琦[1]
近年来,运河学研究涌现了大量学术成果,可谓“方兴未艾”,应运而生的《运河学研究》则是集中体现这一发展趋势的优秀刊物,虽然尚属创刊初期,但已经显现出优秀的品质。期待《运河学研究》成为该学术领域重要的研究、对话阵地。
漕运是运河学的重要研究领域。20世纪以来,学术界对于漕运一直有所关注,从早期的制度史、经济史的考察,到20世纪中期对于漕运与河道、王朝财政等领域关系的考察,再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一批宏观研究的专著面世,漕运研究逐渐拓展,与此同时断代的、区域的、专题的研究成果不断涌现。近年来,学术界从不同的视角、层面考察漕运中的国家行为、制度变迁、地方秩序、社会结构,以及漕运与社会变动的关系等。漕运研究已经进入全面展开的态势,展望未来,漕运研究将在新视角、新方法、新材料等方面不断推进,研究领域向纵深拓展。
本期漕运专栏共刊发4篇论文,明与清各两篇。明代两篇论文的作者分别为吴士勇、李想两位学人,前者通过陈瑄的漕事活动与贡献,论述明代漕运总兵官的体制化;后者通过明代“寓兵于漕”的实践,探讨其成效及其迅速失败的原因。两篇论文旨在探讨明代围绕漕运开展的制度建设与实践,颇具新意。清代两篇论文的作者分别为吴琦、沈胜群两位学人,前者通过讨论清代漕粮赈济的方式、特点、意义,说明漕赈在清廷社会治理中的观念及实践;后者通过讨论清嘉道年间旗丁在漕运过程中的船帮之争,说明其对政治与社会秩序的影响,并揭示漕运制度运行中的缺陷。两篇论文皆旨在探讨漕运事务与地方社会的关联,文中多有新见。
[1]吴琦,历史学博士,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明清史、漕运与中国社会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