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宏观分析的挑战

虽然原理很简单,但多区域投入产出表的构建和应用却很困难。正如两位领先的实践者(Escaith和Timmer,2012)所告诫的那样:“对增加值贸易的任何‘测量’都应被视为‘估计’,而不是‘测量’,因为大多数流动无法直接观察到。”其实,值得注意的是,国民账户或贸易统计中的所有条目都是估计值,任何使用镜像贸易统计数据的人都知道这一点。[2]由于不同国家对行业的分类和定义不同,国家层面的投入产出表很难合并,所以Johnson和Noguera(2012b)使用了只涉及4个行业的投入产出表。这项开创性的工作,凸显了利用总出口数据所得研究结论的误导性,但由于使用的仍是一定程度上的加总数据,从而忽视了全球价值链的大部分活动。[3]东京的亚洲经济研究所开发了投入产出表,按5年的时间间隔(自1975年起)将10个亚洲经济体联系在一起。分析结果很有用,但涉及的国家数量少,这就限制了分析结果的通用性。

维护一个全球统一的大型投入产出数据库具有挑战性。目前首选的全球数据集是世界投入产出数据库(WIOD)和经合组织(OECD)的国家间投入产出表(ICIO),后者是经合组织—世贸组织增加值贸易(TiVA)数据库的基础,两者都旨在分析贸易流量。

TiVA数据凸显了自1995年(数据集的第一年)以来,全球价值链变得越来越重要,以及服务作为贸易商品投入要素的重要性日益增加(这一过程被称为服务化)。至少在协调全球价值链内部联系方面,服务必不可少。物流、信息技术和其他商业与金融服务的改进,在提高全球价值链生产的吸引力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TiVA数据的一个缺点是,虽然它是全球性的,但其关注的对象是经合组织成员国,而且只包括18个制造业。

由11所大学和研究中心于2009年启动、2012年完成的WIOD项目,将一组协调的国家供给使用表与商品和服务的双边贸易数据联系起来。增加值是直接从其沿全球价值链产生的地方开始追溯的,这与早期的方法不同,后者通过追踪中间产品和服务的直接和间接进口,从出口中扣除国内增加值部分(Timmer等,2013)。WIOD项目具有开创性意义,因为它还包括环境和社会经济指标,例如,资本存量、投资、工资和不同技能劳动者就业的行业数据。使用劳动力市场数据的一个早期有影响力的例子是,尽管全球对德国汽车的需求在1995~2008年间几乎翻了一番,但德国的相关就业人数仅增加了约1/5,并且增加主要集中在中高级技能岗位,增加的190万个工作岗位有5/6是在其他地方(主要在东欧)(见图1-1)。因此,正如全球价值链收入将产品总值划分为所有生产过程参与国的所有要素的增加值一样,WIOD社会经济指标可用于测量所有生产过程参与国的、与全球价值链有关的就业岗位。[4]

WIOD的局限性是它涵盖的经济体数量有限(40个),其中只有6个属于报告研究范畴。经合组织的国家间投入产出表的覆盖范围更大(61个经济体),包括南亚和东亚的13个经济体。[5]因此,经合组织的ICIO是本研究的主要资料来源。[6]

图1-1 德国运输设备产业:直接和间接就业岗位(1995年、2008年)

资料来源:UNIDO根据Timmer、Stehrer 和de Vries (2013)的研究成果编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