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球价值链与工业发展:来自中国、东南亚和南亚的经验
-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主编
- 582字
- 2025-04-08 15:25:55
第一部分 宏观视角
第1章 引言
在第一次工业革命之后的全球化时期,生产与消费之间的联系被拆分。现代制成品的生产集中在高收入国家的集成式工厂,货物在全世界范围内进行交易。在20世纪的最后几十年,随着生产过程本身被拆分,全球化的一个新趋势,即跨越国界的生产分割开始出现(Baldwin,2017)。
合作跨境生产的初步迹象包括:1965年在北美签署了《美加汽车贸易协定》(Autopact);福特汽车公司于1973年6月在西班牙建厂,使用来自欧洲各地的组件组装福特嘉年华车型;以及仙童半导体公司(Fairchild),即后来的美国国家半导体公司,于1968年决定将半导体生产的装配工序迁至新加坡。跨国企业和国际采购公司也利用工资和其他成本差异从东亚新工业化经济体采购物资,为高收入国家的百货商店和其他零售商供货。在20世纪80~90年代,中国香港和新加坡的生产商面临工资和租金上涨,开始将部分生产流程转移到珠江三角洲或新柔廖(新加坡—柔佛—廖内)成长三角区工资较低的城镇。随着日元在1985年之后迅速升值,日本汽车制造商通过将装配业务转移到海外(最初迁至泰国)来抵消竞争力的下降。
到了20世纪90年代,人们开始认识到生产分割无处不在。在北美,生产分割在北美自由贸易区的框架内制度化。在欧洲,柏林墙的倒塌,以及成本结构不同于欧盟西欧成员国的东欧国家加入欧盟,加快了生产分割进程。亚洲的此类进程是自下而上式的,在世纪之交后,通过贸易协定得到进一步加强。此进程在亚洲的发展速度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