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世界文化遗产

(一)琅勃拉邦古城

琅勃拉邦古城是老挝传统建筑与19~20世纪欧洲殖民者的城市建筑与规划相互融合的典型,整个城镇的布局与建筑保存完整,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文化接触、融合与并存的完美展示。

琅勃拉邦古城无声地记载着老挝政治、文化和经济发展的历史进程。1353年,法昂建立澜沧王国,定都孟骚,巴利语称孟骚为“苏万纳奔”(意为黄金之地)。后将孟骚改名为香通(亦译作芒相通、香东等)。澜沧王国建立之初,吴哥王将一尊高1.3米的琅勃拉邦金佛送给老挝,作为其公主嫁给法昂王的陪嫁。1560年,塞塔提腊国王迁都万象时,将香通改名为“帕纳康琅勃拉邦”(意为佛都),后来人们将其简称为琅勃拉邦。法国殖民时期,传统的建筑技术和材料与砖房建筑相结合,出现了带有阳台和木材装饰特征的殖民砖房,有序地分布于湄公河与主要街道之间。

佛教传入老挝后,琅勃拉邦成为老挝佛教中心,寺庙、佛塔林立,仅市区内就有30多座寺庙,居民笃信佛教,是名副其实的佛都。其中被列为东南亚名寺的有香通寺、迈佛寺和维春寺等。琅勃拉邦的佛塔有其独特风格,王宫对面普西山山顶的宗西塔,塔身呈四边形,塔顶有如含苞待放的莲花。维春寺内的玛莫塔,形状如西瓜,故而维春寺又被称为西瓜寺。这些佛塔均被列为东南亚的名塔。经联合国专家组考察,琅勃拉邦及其周边有679座具有保存价值的古老建筑物。1995年12月,因民风淳朴、建筑完美保存了东南亚传统与殖民风格,琅勃拉邦古城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二)占巴塞文化景观

占巴塞文化景观位于老挝南部的占巴塞省占巴塞县,2001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整个景观由瓦普庙遗址、湄公河岸边的两座文化名城和普高山组成。占巴塞文化景观,以山顶至河岸为轴心,在方圆10公里以内,整齐而有规划地建造了一系列庙宇、神殿和水利设施,完美表现了古代印度文明中天人关系的文化理念,体现了公元5世纪到15世纪以高棉帝国为代表的老挝文化发展概况,是印度教与老挝佛教建筑艺术的完美结晶。

其中享誉世界的是瓦普庙遗址。“瓦普”在老挝语里意为“石庙”,坐落在海拔1200米的普高山山腰,东北距离占巴塞省占巴塞县8公里。瓦普庙建筑群规模宏大,遗址分为底部和上部两个部分,两者之间由一段陡峭的石阶相连,从山腰向下伸展,长达数百米,全部用雕有各种图案的石块砌成。整个神庙现除一座佛殿较为完整,其余皆为断壁残垣,仅存遗迹。佛殿建在“圣屋之顶”巨石下的两个石洞之间的平坡上,内外石壁均雕有精美的图像,浮雕内容为民间神话中流传的哈努曼奋战群妖等故事的片段,雕刻精致瑰丽,造像细腻生动。佛殿内供奉佛像数尊,其中一尊尤为高大。在佛殿的第3层石级上,有一尊石像,是瓦普庙建造者占巴塞王披耶卡马塔之像。神殿前有两座石宫,现已倾塌。石宫正南面是一东西长300米、南北宽200米的人工湖;湖心偏西建有水榭,湖南端有三座殿堂,均为废墟。瓦普庙是老挝人民引以为傲的佛教古刹,他们认为它可以与柬埔寨吴哥窟相媲美。

位于湄公河河畔的巴沙古王城是占巴塞文化景观的有机组成部分。巴沙古王城是古代占巴塞王国的都城,王宫、佛像和其他建筑几乎全部用巨石建成,与柬埔寨吴哥窟有相似之处。

每年1月下旬至2月上旬,当地新闻文化旅游部门都会在占巴塞县举办瓦普节,这是为纪念瓦普庙的修建和披耶卡马塔王的功德而创设的。随着老挝旅游业的发展,瓦普节已然成为占巴塞省的重要旅游项目,每年吸引了大量国内外游客。节日期间,人们都要在瓦普庙内举行隆重的宗教仪式和盛大的民间娱乐活动,如赛象、赛马、斗牛、斗鸡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