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地理标志品牌发展报告(2018)
- 高芳 王思明 李涛
- 4626字
- 2025-04-07 15:35:33
二 中国地理标志品牌发展模式
(一)传统产区发展模式
地理标志产品依托传统产区进行发展,抓住历史机遇,完善地理标志产品生产布局,完成地理标志上下游产业链产业集聚,让农民增收、企业获利,以地理标志产业促进地方经济发展,让地理标志产品成为真正的金字招牌。商标不同于品牌。例如,“五常大米”通过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登记注册成为地理标志集体商标。在市场营销的过程中,“五常大米”得到消费者的认可甚至追捧,这体现出其区域品牌的魅力。可见,商标是一个法律概念,品牌是一个市场价值概念。地理标志的独特之处为区域品牌打上了与众不同的烙印,但是当消费者面对同是五常大米的天缘道、御之满及柴火大院等品牌时,消费者可以根据五常大米的品牌做出购买决策。
品牌建设以创造品牌价值、形成品牌经济为宗旨。利用本地资源禀赋和独特的人文历史,壮大传统产区的地理标志品牌,有利于打造资源利用更加节约高效、产地环境更加清洁、绿色供给能力更加突出的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促进特色产业实现绿色发展。能够有效扩大农村就业,拓宽农民增收渠道,让农民合理分享第二、第三产业收益,把地方土特产和小品种做成带动农民持续增收的大产业。通过文化内涵挖掘、科技服务支撑、人才建设及宣传推广等手段,不断扩大品牌影响力,并加快培育区域特色农业产业,推动贫困地区特别是中西部贫困地区经济发展,有利于提高我国品牌的整体竞争力,做大做强地理标志品牌。
(二)现代农业园区发展模式
近年来,地理标志产品数量持续增多,让地理标志成为促进现代农业转型升级的助推器,“区域品牌+支柱产业+龙头企业+产业链”的现代农业联动发展格局正加快形成。在发展过程中,现代农业园区对促进农业现代化水平提升具有重要的作用,是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基本载体。以技术推广、科技开发、农业示范、成果孵化等为任务的现代农业园区,是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发展的必然选择。
2017年,国家将现代农业产业园定位为未来四年的发展重点,把“五区一园四平台”作为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点,要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实现“保供给、保收入、保生态”的目标。“一园”是指现代农业产业园。这是打造现代农业示范的载体、现代农业技术装备集成的载体、新主体“双创”的载体、优势特色农业发展的载体、农村三次产业融合的载体。经过多年的发展,中国现代农业产业园的各项功能基本上得到了较好的凸显,起到了带动区域农业发展、农业技术推广与创新、农业企业化发展、农业主导产业品牌化等作用。但是,从整体上看,现代农业产业园发展不平衡、缺少资金支持、发展后劲受限、同质化竞争激烈、高新技术人才匮乏等问题依然存在,这些问题制约着中国现代农业产业园的持续及深度发展。
今后要以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为抓手,大力推进农业规模化、集约化、现代化、农旅文一体化。在推进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的过程中,应该加大资金投入,完善生产道路、供水管网、生产用电等设施建设,提升农业机械化耕作水平,为招商引资和生产创造良好的环境,增强园区发展后劲。此外,还可以采取“企业+基地+农户”“合作社+基地+农户”的合作经营模式,以企业、合作社为主体,统一流转土地,统一种植品种,统一培育品牌,统一产后销售,以此带动引领农民增收致富。
争取专项资金,整合捆绑项目,吸纳社会资本,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全力推进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园区建设,提升示范园区组织化、设施化、标准化、集成化、产业化的水平,使园区成为脱贫致富的主阵地。加强招商引资,通过政策扶持、资金补助等措施,全面提升发展现代农业园区,优化产业发展环境,同时通过农业环境治理增加设施农业投入,以及现代生态循环农业发展建设,使农业现代化形成稳健、绿色、可持续发展的良好态势,使地理标志产业迅速发展,并形成集聚集群、产业化发展经营格局。
要积极培育和扶持地理标志区域品牌和龙头企业发展,促进粗放式经营的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构建起结构合理、功能完善的现代产业配套体系。地理标志品牌能够吸纳、带动企业共同发展,产品精深加工,统一开展市场营销,辐射带动上下游、平行产业的若干生产性服务业繁荣发展,形成强大的规模经营优势和品牌集群优势,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显著。地理标志品牌的蓬勃发展,也触发了生态旅游、餐饮、交通运输等第三产业联动发展,吸引带动高端产业和重大项目集中落地,集聚形成产业转型升级的新兴增长点。
五常大米享有“中国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等殊荣,市场价格相对较高。黑龙江省五常市现代农业产业园围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立足稻米产业优势,聚力“生产+加工+科技”的现代农业产业集群建设,促进三次产业融合发展,创新农民增收利益联结机制,培育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新动能。在农业部发起的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创建中脱颖而出,成为国内第一批11个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之一。
黑龙江省五常市现代农业产业园充分运用物联网技术,实现稻米等农作物高度智能化生产。通过将监测病虫害、田间水位、水质、生产场景等的传感器及摄像头安置于田间地头,实现全方位、多维度采集园内稻田的各类信息和实时视频图像,实现对稻田“四情”即苗情、墒情、病虫情、灾情的实时监控。该园区还能实现对稻米收获、运输等信息的汇集、传输、分析、决策等功能。在五常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内,农业生产实现了自动化监测、精准化作业、数字化管理、智能化决策、信息化服务。
(三)地理标志特色小镇发展模式
地理标志特色小镇真正满足了“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要求,在地理标志产品核心产区打造地理标志特色小镇,不仅完善了整个区域的产业结构,而且就近解决了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问题,农村剩余劳动力不仅在自己家门口可以进行体面就业,而且可以像城市市民一样享受大城市的公共服务,真正实现了产城融合与城乡融合。
当前我国处在全面城镇化的关键时期,既要加快城镇化的速度,又要解决城镇化中从土地上释放出来的农民就业问题和城镇化中农村乡土风貌传承问题,确保我国的“三农”发展“看得见山水,留得住乡愁”。2016年7月国家决定在全国范围开展特色小镇培育工作,明确提出到2020年培育1000个左右具有特色、富有活力的特色小镇,各地也陆续出台培育特色小镇的指导意见,应该说特色小镇是国家对于发展城镇化、保留住乡愁给出的答案。
特色小镇建设的最大特点就是要有“特色”,而这个特色主要应基于小镇自身的自然禀赋与文化积淀,聚焦特色产业打造完整的产业生态圈,用特色产业激活经济发展,用特色文化保留乡土气息,从经济发展与精神传承两个层面定义特色小镇的“特色”,即增强人们对小镇文化的认同感、归属感,又让居住其中的人享受到便利的城市公共设施和现代化的生活方式。特色小镇紧贴当地产业的定位,避免了各地区产业的同质化,又能集中精力打造优质、高端产品,还能带动旅游、文化产业的发展,成为各地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加快产业转型升级的新载体。
目前,我国已经建成了一批示范小镇,如杭州玉皇山南基金小镇、浙江义乌电商小镇、云栖云计算小镇、碧桂园科技小镇,这些都是早期特色小镇推广的有益探索。但是要在全国范围内大面积地推广特色小镇,还要紧贴当地产业,保持文化传承定位,避免产业同质化,并解决从土地中释放出来的不同素质层次务农人员的就业问题,小镇产业的选择至关重要,凝聚浓厚地域特色、相对高度产业化的地理标志产品产业是最佳选择。
地理标志产品承载每个地域独有的特色历史文化、生态环境,更是当地人民赖以生存发展的特色优势产业甚至是地方主导产业;地理标志产品产业不仅仅融合了种养等传统产业,还延伸到精深加工等工业产业;地理标志产品还蕴含着特有的历史文化,使所在地区具有天然的文旅等服务产业优势,因此,可以说地理标志产业坐拥丰富的民族风情、自然风光、文化资源,十分适宜发展“小而特”的特色小镇品牌。江苏省农业委员会实施“12311”创意休闲农业省级特色品牌培育计划,其中最重要的是要用3~5年时间培育100个农业特色小镇,多数小镇依托的就是地理标志品牌资源,如横溪街道甜美西瓜小镇(依托横溪西瓜)、茅山葡萄小镇(依托丁庄葡萄)、阳山蜜桃小镇(依托阳山水蜜桃)。我国幅员辽阔、地大物博、历史悠久,千百年来每一方水土都生养出特色的地理标志产品,是打造地理标志特色小镇的坚实基础,未来还会有更多地理标志特色小镇被进一步挖掘保护。
(四)企业博物馆发展模式
在众多文化产业项目中,企业博物馆并不算最新颖的,却是发展潜力较大的。发展潜力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企业博物馆作为现代工商业文明的产物,会随着工商业文明的演化不断发展变化,前进的动力强劲;第二,企业博物馆的发展虽然有了几十年的历史,但整体水平不高,仍有较大进步空间。行业博物馆围绕行业文化全面征集与展览藏品,内容不集中。企业博物馆的目的更为纯粹,主要进行企业自身的文化展示和品牌宣传,以“收藏、教育、研究、传播”为任务,只做与企业相关的主题与内容,通过展览教育,将价值观、企业愿景、制度经验、品牌形象等文化信息凝聚、加工、放大成一个洪亮的声音,传播给社会大众,以“强势文化”打造“强势品牌”。
优势的地理标志产品,可以采用企业博物馆的形式发展、强化自身品牌。以酒类博物馆为例,茅台酒、五粮液等都设有企业博物馆,葡萄酒行业烟台张裕酒文化博物馆也是国内知名的博物馆。游客在参与博物馆体验项目的过程中,对企业品牌形成进一步的理解。企业广告歌、定制主题曲等环境音效可以被运用到场馆休闲区,品牌设计元素可以被装点在宣传册(页)上,借由参观者传递给更多的潜在受众,因此,各项活动要在外观和内容设计上都与品牌紧密联系。
(五)“一村一品”发展模式
“一村一品”可以说是一个品牌的概念,是以村为基础,充分发挥本地优势,使一个村拥有一个或多个市场潜力大、区域特殊、附加值高的主要性产品或产业,从而快速提升经济实力的农村经济发展模式,也是贫困地区开展扶贫开发、帮助农民脱贫致富的重要途径。实施“一村一品”是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模式之一,对发展农业生产、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村生产关系的提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目前,“一村一品”规模较小、分布分散等问题突出。标准化、品牌化是其发展的重要方向。各相关主体应充分发挥地方的自然资源、传统文化、生态环境和地理区位等优势,积极培育具有鲜明特色和市场竞争力的主导产品和主导产业,牢固树立“有质量、有品牌、高效益”的市场意识,坚持把品牌培育作为提升农业、农村的关键工程和社会行动。获得地理标志认证的产品,有较大的品牌影响力,要进一步强化质量安全意识和品牌价值意识,健全质量安全体系,从生产、加工、销售每个环节严格把关,倾心培育、全力维护地理标志品牌,努力培育一批在国内外市场叫得响的地理标志品牌。
以国内首个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示范区平度为例。平度市立足传统优势和种植习惯,在一村范围内发展优势明显的主导产业或产品,形成“一村一品”发展格局,涌现专业村百余个。其中大黄埠西瓜、樱桃西红柿被农业部评为“一村一品”特色产业并获得地理标志保护农产品登记。大力推广“地理标志产品+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市场+农户”的经营模式,将分散的生产要素予以优化配置和重新组合,加快扩大产业化经营规模。强化品牌监督管理保护工作,建立无公害管理、投入品管理、无公害种养、质量抽检、种养档案及产品追溯“六项制度”,制定实施《平度市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办法》,规范地理标志产品专用标志的申请、使用和管理。地理标志品牌已成为当地农业的一个“金字招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