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经济步入新常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进入关键期的大背景下,品牌建设已成为满足消费结构不断升级、适应把握引领经济新常态、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的重要抓手。从国际上看,一个国家经济崛起的过程也是质量升级、品牌壮大的过程。地理标志涉及品牌建设的地域特色,并与商品的质量、信誉等要素密切相关,因此,依托原产地特性,发掘与运用地理标志资源,树立地理标志品牌,是中国品牌发展的可行道路。

以1985年中国加入《保护工业产权巴黎公约》为起点,地理标志保护工作在我国从无到有,迄今不过30多年。随着经济全球化和贸易自由化的推进,国际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各国均力图发掘和利用自身比较优势,巩固和提高本国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在这一背景下,地理标志品牌在世界范围内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和重视。

中国历史悠久、幅员辽阔,有着上万年农耕文化的历史。我国陆海兼备,南北跨越多个热量带,东西跨越多个地形阶梯,多种多样的气候和地貌适宜众多种类的动植物类群生长发育。民以食为天,食以品为先,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中国先民创造了灿烂的农业文明,全国各地涌现出大量品种独特、品质特殊、属于特定区域的地理标志产品,它们创造了巨大的经济价值、社会价值、文化价值、生态价值、旅游价值和教育价值,为带动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农村繁荣和区域经济增长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将其作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七大国家战略之一。品牌是农业竞争力的核心标志,是现代农业的重要引擎,更是乡村振兴的关键支撑。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推进区域农产品公用品牌建设,支持地方以优势企业和行业协会为依托打造区域特色品牌,引入现代要素改造提升传统名优品牌。当前,我国农业农村经济进入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质量兴农、品牌强农”已经成为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加快脱贫攻坚、提升农业竞争力和实现乡村振兴的路径选择。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为更好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地理标志品牌责无旁贷、重任在肩。历史的经验需要系统总结,当前的发展需要大胆创新,未来的路径需要科学洞见。因此,南京农业大学中国地标文化研究中心用年度报告的形式,梳理历史脉络,展现发展画卷,至关重要,至为必要。在举国上下庆祝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之际,出版《中国地理标志品牌发展报告》,填补了国内学术研究和智库报告的空白,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

地理标志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地理标志文化是弘扬和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途径。南京农业大学中国地标文化研究中心以弘扬地理标志文化、增强中国文化自信为发展目标,是一个充满活力的年轻科研单位和智库机构。这部沉甸甸的发展报告,凝结了科研人员的心血和智慧,彰显了他们的专业水准和责任担当,是一份优良的答卷。

万事开头难,因为这是中国第一部地理标志品牌发展报告,无成法可依、无模式可循,内容选择方面或有遗漏,又限于部分数据难以获取,论述可能不够全面,这些问题编写组会在今后的工作中不断改进和完善。“根之茂者其实遂,膏之沃者其光晔”,躬逢新时代,植根中华沃土,相信编写组会在今后的《中国地理标志品牌发展报告》撰写过程中再接再厉,越做越好。

是为序。

周塞峰

(中华社会文化发展基金会理事长)

2018年国庆节于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