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名将凋零的时代

对于赋闲在家、几乎不再直接掌握权力的太傅司马懿,大将军曹爽为什么还如此忌惮呢?为什么不能通过雷霆手段将司马懿铲除以解除后顾之忧呢?这大概与司马懿及其家族复杂的历史有关,也与魏明帝继位以来曹魏面临的“人才荒”有关。

司马懿,字仲达,汉末司隶校尉部河内郡温县(今河南省温县)人,他的父亲司马防曾任河南尹。司马防有八个儿子,个个都很出色,时人称为“八达”。《左传》说“圣人有明德者,若不当世,其后必有达人”,根据唐朝经学家孔颖达的解释,“达人”的意思为“智能通达之人”。司马懿在“八达”中排行第二,他的哥哥名叫司马朗。温县的司马氏家族是一个名门望族,自楚汉相争时的名将司马仰开始,历经八世,到东汉安帝时家族出了个征西将军司马钧;司马钧有个儿子名叫司马量,做过豫章郡太守;司马量有个儿子名叫司马俊,做过颍川郡太守;司马俊就是司马防的父亲。

司马懿从小有奇志,聪明过人,有雄心大略,同时博闻强识,对儒学有很深造诣,面对乱世常常心怀感叹,以天下为忧。本地有一位善于识人的名士叫杨俊,早年见过司马懿,那时司马朗已经小有名气,而司马懿还无人知晓,但杨俊对司马懿评价很高,认为其远远超过司马朗。冀州名士崔琰虽然跟司马朗关系很好,但他也有相同看法,曾对司马朗说:“你兄弟聪明、智慧,处事允当,并且刚断有谋,你是比不了的。”

但司马懿入仕比较晚,直到22岁才担任本郡上计掾。汉代郡县在每年结束时要将本地的户口、垦田、钱谷、刑狱等情况编制为“计簿”,派专人向上呈报,称“上计”,司马懿就是负责这项工作的。这时已经是汉献帝建安六年(201),官渡之战都已结束了,司马懿的老家河内郡被曹操占领,所以他要把本郡的“计簿”送往当时的都城许县(今河南省许昌市)。曹操因此知道了他,发现他是个人才,准备让他到自己的司空府任职。这是一件让人向往的事,但司马懿却拒绝了。《晋书·宣帝纪》的解释是:“帝知汉运方微,不欲屈节曹氏,辞以风痹,不能起居。”曹操有些怀疑,就派人夜里到司马懿家中察看,结果发现司马懿果然躺在那里一动不动,于是就信以为真,不再强迫他了。《晋书·宣帝纪》还记载了一个故事,说有一天司马懿在院子里晒书,突然下起暴雨,司马懿一着急,忘了自己在装病,起身跑过去收书,这件事恰巧被家里的一个婢女看到了。司马懿的妻子张春华很有手段,亲手把这个婢女杀了灭口。

但司马懿没能坚持到底,他还是出来做事了。《晋书·宣帝纪》记载,曹操当上丞相后征召司马懿到丞相府任文学掾,曹操命令说:“若复盘桓,便收之!”司马懿害怕了,于是出来任职。不久,曹操的儿子曹丕和曹植为争夺继承权而发生争斗,双方身边各聚集起一帮人,司马懿也被卷入其中。他站在了曹丕的一边,为曹丕出主意,“每与大谋,辄有奇策”。曹丕对司马懿十分倚重,司马懿被称为曹丕身边的“太子四友”之一,另外三位分别是吴质、陈群和朱铄。

汉献帝建安二十年(215),曹操征讨汉中的张鲁,司马懿以丞相主簿身份随军,是曹操身边的主要参谋人员之一。夺取汉中后,司马懿建议趁势攻取益州,曹操没有接受;但事后又感到后悔,认为当时的确是一个夺取益州的好机会。建安二十四年(219),司马懿升任太子中庶子,后转任军司马,他向曹操提出在边境地带屯田以解决驻军的粮食问题,被曹操采纳。曹丕称帝后,司马懿被任命为尚书,又转任督军、御史中丞,并被封为安国乡侯。曹魏黄初二年(221),升任侍中、尚书右仆射。黄初五年(224),曹丕伐吴,命司马懿以抚军大将军身份镇守许县,此时许县已改名为许昌。曹丕虽然只交给司马懿5000人马,但此举意义深远,因为过去文职官员几乎没有领兵的先例,尤其是世家大族出身的文官,出于对他们的防范,曹魏的兵权一般只掌握在曹氏、夏侯氏,以及张辽、徐晃那样不问政治的职业军人手中,司马懿领兵打破了先例,反映出曹丕对他的无比信任。

黄初七年(226)五月,年仅40岁的曹丕驾崩,临终时指定司马懿与中军大将军曹真、镇军大将军陈群、征东大将军曹休为辅政大臣。曹叡继位后司马懿升任骠骑将军,晋爵为舞阳侯,驻守在宛县(今河南省南阳市),负责荆州、豫州方向的军务。魏明帝太和元年(227)新城郡太守孟达准备反叛,相邻的魏兴郡太守申仪向朝廷告发,曹叡不相信,因为申仪与孟达一向存在矛盾,担心申仪是在报复。曹叡把这件事交给司马懿处理,司马懿派人到新城郡访查,经过秘密调查,申仪的举报被证实。司马懿向朝廷提出建议征孟达入朝,若孟达要造反,必不敢来。孟达听到风声,深感惊惧,决定提前起事。司马懿一面设法稳住孟达,一面不待曹叡诏书到达就向新城郡发兵,最终抓到孟达,将其斩首,将首级呈报京师。此战堪称中国古代“闪电战”的经典案例,事后曹叡下诏对司马懿予以嘉奖。

曹魏太和五年(231),负责西部战事的大司马曹真去世,诸葛亮于此时又发动了第四次北伐。曹叡不得已,升司马懿为大将军,进驻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市),督率车骑将军张郃、雍州刺史郭淮等迎战蜀军。当时,诸葛亮又进攻祁山堡(今甘肃省礼县祁山乡境内),司马懿率主力去救,之后大胜蜀军,诸葛亮被迫撤退。青龙二年(234),诸葛亮再率10万人马通过秦岭山中的斜谷道攻击关中,因司马懿早有准备,一时无法取胜。诸葛亮指挥蜀军占据五丈原(今陕西省岐山县境内)。司马懿坚持拒守不战的原则,诸葛亮几次挑战,司马懿都不出战。诸葛亮派人给司马懿送来女人的衣服、饰品,想激司马懿出战,司马懿仍不出战。当年八月,诸葛亮病逝于五丈原,之后蜀军主动撤退,司马懿登上五丈原。

辽东地区一直被公孙氏割据占领,他们只是表面归顺曹魏,到公孙渊在辽东主事时,独立甚至反叛的想法更甚,曹叡派人征讨,却失败了。曹魏景初二年(238),曹叡决心再征辽东,当时有这个能力和把握的人只有司马懿。司马懿由长安奉命回到洛阳,曹叡问他讨伐辽东需要多少人马,司马懿说至少四万;曹叡又问此次平定辽东需要多长时间,司马懿回答说需要一年。曹叡于是命司马懿率领四万人马征讨辽东。这一仗打得很艰苦,最终魏军在司马懿的指挥下取得了胜利。魏军春天出发,夏天赶到,秋天把仗打完,公孙渊战败被杀,魏军平定了辽东,解决了数十年来公孙氏割据称雄的问题,司马懿履行了对曹叡所做的承诺。

回顾以上历史,可以看出,司马懿在曹魏阵营中的角色在不断转变:曹操在位时,司马懿是一名文吏,由于忠诚、勤恳而获得重用,职务不断上升,但上升幅度有限;曹丕在位时,司马懿成为一名重臣,深得曹丕的信任,进入权力核心,且开始执掌兵权;曹叡在位时,司马懿由于战功突出而成为不得不倚重的托孤之臣,这一时期曹魏在军事上有三场大胜仗,分别是平定孟达、打退诸葛亮和征辽东,全部是由司马懿直接指挥的。

与魏文帝曹丕对司马懿的绝对信任相比,魏明帝曹叡对司马懿的态度有些复杂。曹真死后,对于由谁来接替他指挥最重要的西线战场一事,曹叡曾有过犹豫,从内心里,他大概更倾向于陈群。虽然陈群偏于政务,很少过问军事,但他精明勤奋,恪尽职守,最关键的是,他的忠心不用怀疑。司马懿在军中的威望与日俱增,对朝廷也小心谨慎,从不逆诏行事,但曹叡总觉得他深不可测。《三国志·吴质传》裴松之注引《魏略》记载,曹叡曾询问吴质对陈群、司马懿二人的看法,吴质是这样评价的:

骠骑将军司马懿,忠智至公,社稷之臣也。陈群从容之士,非国相之才,处重任而不亲事。

吴质认为司马懿忠心为公,又很有能力,是社稷之臣;而陈群只不过是一名“从容之士”,关键时刻难当大任。虽然都曾名列“太子四友”之中,但吴质认为司马懿是国家栋梁,而陈群较为平庸。对于这个分析,魏明帝虽心里未必愿意接受,但也不得不承认这是正确的,于是“甚纳之”。可能是吴质的话对魏明帝最终的决定产生了影响,魏明帝很快下诏,由司马懿接替曹真,都督雍、凉二州诸军事,统率关中、陇右各军,防守在曹魏的西线战场。

魏明帝的无奈,很大程度上缘于曹魏军事人才的匮乏。曹操在时,麾下名将如云,他最信赖的将领是“诸夏侯曹”和“五子良将”。“诸夏侯曹”得名于《三国志·诸夏侯曹列传》,主要成员有曹洪、曹仁、曹纯、夏侯惇、夏侯渊、曹真、曹休等,他们或为曹氏宗族子弟,或来自多年来的姻亲之家夏侯氏,都是曹操绝对信得过的人。《三国志》还将张辽、乐进、于禁、张郃、徐晃等五个人合为一传,他们虽然是异姓将领,但多年来深受曹操赏识与提拔,战功赫赫,对曹操忠心耿耿,后世有人称他们为“五子良将”。只不过,至魏明帝驾崩前,以上10余位将领已全都不在人世,他们去世的时间分别是:

高陵亭侯曹纯:210年;

右将军乐进:218年;

征西将军夏侯渊:219年;

大将军夏侯惇:220年;

安远将军于禁:221年;

前将军张辽:222年;

大司马曹仁:223年;

右将军徐晃:227年;

大司马曹休:228年;

大司马曹真:231年;

车骑将军张郃:231年;

骠骑将军曹洪:232年。

曹洪是“诸夏侯曹”中最后一位离世的,本来他可以承担更多的重任,但自魏文帝称帝后,曹洪便淡出了军界,他的这个骠骑将军是一个空头衔,他从未以此军职带过兵、打过仗。曹洪原为曹魏阵营资历最老的将领,曹操起兵时便加入“曹家军”,在战场上救过曹操的命。他之所以失势,是因为魏文帝对他抱有成见。《三国志·曹洪传》记载:“始,洪家富而性吝啬,文帝少时假求不称,常恨之,遂以舍客犯法,下狱当死。群臣并救莫能得。”眼看曹洪命将不保,曹操的妻子卞太后恼了,亲自出面解救。卞太后甚至“泣涕屡请”,曹洪这才保住一条命,“乃得免官削爵土”。魏明帝即位后,硕果仅存的曹洪备受瞩目,“洪先帝功臣,时人多为觖望”。曹叡任命曹洪为后将军,后来又升至骠骑将军,但也仅此而已。魏明帝知道父亲对曹洪的态度,所以再也没有让他去带兵。

魏文帝一面打压曹洪,一面大力提拔司马懿、陈群,让二人进入军界,这种做法与他“苛禁宗室”的思路如出一辙。有人认为这是他与弟弟曹植的那场夺嫡之争所造成的后果之一;也有人从士族与庶族分野的角度去考察,认为魏文帝一改父亲曹操重用庶族出身的沛谯集团的做法,转而倒向汝颍集团等士族势力。无论真实的原因如何,结果已经形成了,其中最重要的一个结果就是司马懿在政界和军界势不可当地崛起,以至于魏明帝在位时,即便不想用司马懿也不得不用。

多年来,司马懿充当了曹魏“救火队长”的角色,战事一旦吃紧,总是他这个“老将”出马,征辽东就是一例。魏明帝一开始指定的征辽东主将并不是司马懿,而是军界崛起的新星毌丘俭,但毌丘俭打了败仗,魏明帝这才不得不请出司马懿。正始二年(241),孙权发动四路大军伐魏,其中一路打到了曹魏经营多年的粮食主产区芍陂(位于今安徽省寿县南)。吴军将芍陂决了口,曹魏损失惨重。接到前方战报,曹爽急了,知道不把司马懿请出来就难以应对眼前这一关,于是请司马懿带兵南征。那时,司马懿与曹爽还处于合作的“蜜月期”,他没有推辞,带兵出征了。吴军听说司马懿亲自来了,不战而退。

司马懿长期以来在多个战场主持军事,有不少将领是经他提拔过的,即便不担任大将军一职,他在军中的威望也无人能比。曹爽深知这一点,也曾试图改变这种局面,亲自率兵攻打汉中为的就是树立自己在军中的威信。可惜他能力不足,运气也不好,落了个劳民伤财的结果。与司马懿硬碰硬,曹爽没有这样的信心。不过,眼看着司马懿到了70岁的高龄,曹爽改变了策略,那就是让时间来解决问题。如果司马懿活不了多久,那就能在不冒任何风险也不会被世人指责的情况下将所有的问题都解决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