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2章 《农政全书》

当然新军的建立,还是要有诸多准备的。

普通的士卒好说,择优录用即可。

最难的问题是军官的选择,如果继续沿用旧军官体系的话,那么这支新军依然还是会落入俗套,成为领军将领的私兵。

所以,朱由检才会产生建立一个新式军校的念头。

至于军校如何建立,有后世黄埔这个模板,朱由检自然是不愁的。

朱由检把自己的一些想法深入浅出地和李邦华进行了交流。

不光是李邦华,就连一边插不上嘴的徐光启听来,也是惊为天人。

创立军校,这绝对是前无古人的事啊,陛下深居内宫,以前从来也没有接触过兵政,就是因为御驾亲征了一次,居然能创造性地提出创立军校这个主张。

而且从朱由检的描述之中,这个军校创立的意义非同凡响。

它不但能改变现在的军事体制,而且能有效地提升军官的军事素养,继而可以提升军队的战斗力,这绝对是空前绝后的创举啊。

现在的军队,孱弱不堪,战斗力低下,跟建奴人打仗,往往是一触即溃,兵败如山倒,每年开支着浩大的军费,结果却是边境屡屡告急,想想就令人头痛。

明朝的兵政,已经到了非改不可的地步,做为有识之士的李邦华心甘情愿来做这个急先锋。

只是让李邦华没有想到的是,朱由检居然和他有着一样的想法,而且李邦华兵改三十条疏只是治标之法,而朱由检则提出了创立军校这样的治本之方。

相较之下,朱由检的眼光更为深远,更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今日的谈话,让李邦华是收获满满,同时让他更加信心倍增。

只要背后有皇帝陛下的支持,那怕和守旧势力斗一个天翻地覆,那也是在所不惜的。

朱由检转头看向了徐光启,微笑着道:“关于创立军校一事,徐爱卿有何见地?”

徐光启听得是如醉如痴,只是让他没想到陛下会突然地问到他,忙道:“回陛下,臣不谙军事,不敢乱言。不过听闻陛下之言,臣倒是有些建议,便是关于火器这方面的,臣以为,火器较普通的兵器,杀伤力更强,军队之中如果能大范围装备先进火器的话,可以起到决定胜负的作用。军校之中,可以增设火器一类的课程,军校的学员,将来将会是军队的武官,只有他们熟悉火器的应用,才能在军队之中推而广之。”

朱由检大笑道:“徐爱卿的建议与朕倒也是不谋而合,军校之中,不但会开设旧有课程,也会有火器这类新课程的,同时,朕也会加强新式火器的研发,比如说新式的大炮,火统火绳枪的更新迭代,诸如此类,还需要徐爱卿所主持的工部通力配合才是。”

徐光启是火器的积极倡导者,正是他积极主动地从葡萄牙人手中引进了红夷大炮,布署在宁远防线上,才得以重创努尔哈赤。

宁远大捷,与其说是袁崇焕的功劳,但徐光启至少也有一半的功勋。

如今朱由检将他放在了工部尚书的位置上,正可以发挥徐光启的长处,人尽其用。

徐光启躬身领命:“臣必当尽力而为,不负陛下所望。”

朱由检接着问道:“听闻徐卿所著《农政全书》已经完稿,可否有刊印的打算?”

徐光启不禁有些愕然,这几年停职闲赋在家,他确实是把所有的精力都放在了写作《农政全书》上面。

尽管这不是秘密,但大多数的读书人对此却是不屑一顾的,认为徐光启著农书,纯粹就是浪费时间。

但这事怎么可能就传到了陛下的耳朵里呢?

徐光启苦笑着道:“陛下明鉴,臣虽然著成了《农政全书》,但苦无读者,恐怕也只能是束之高阁,暂时没有刊印的打算。”

在这个时代,农民大多是文盲,读不了书,而识字的读书人,只醉心于四书五经,对于《农政全书》这类的闲书,压根儿就没人去看。

更何况,印刷一本书代价是相当昂贵的,如果没有销路,那妥妥的是赔本的买卖,所以徐光启真没有动过印刷的念头。

朱由检不禁是感慨万分:“卿之所著《农政全书》,集古今中外农学之大成,堪称是农业百科全书,如果能推而广之,何愁天下农业不兴?只可惜,朝廷之中有眼光的人真是寥寥无几啊!这样吧,朕从内帑之中拨出些银子来,先将《农政全书》刊印上一万册,分发到各州县乡,敕令全国各地学习之,地方各乡安排秀才给不识字的农民进行讲解,将《农政全书》推广到全国,让天下亿万百姓皆可受益,徐爱卿,你看这样可行否?”

徐光启激动地满脸通红,立刻上前跪于朱由检案前,叩首道:“臣替万千百姓谢过陛下,陛下此举,足可以造福天下苍生,万千百姓世代也必须感谢陛下的恩德。”

徐光启写书的目的当然不是自娱自乐,他写《农政全书》,就是为了造福天下百姓的,只可惜自己没有那么雄厚的资金,朝廷方面也无人予以重视,所以成书之日,就是蒙尘之时。

而现在,朱由检肯拿出内帑的银子来印刷,而且还动用皇帝的旨意下令全国学习之,这对徐光启来说,简直就是天大好事,足以弥补其人生之憾事了。

所以徐光启禁不住大礼参拜,以表谢意。

这下反倒让朱由检有些不好意思了,后世的出书,那是要版税的,现在自己完全是在白嫖啊。

徐光启非但没有怪罪,反而是感恩戴德。

所以说,在这个时代,写书写诗的人,非但挣不到钱,反而经常会自己贴钱。

跟后世的那些动辄几亿收入的作家比起来,真的是有着云泥之别。

写了大半部《红楼梦》的曹雪芹,活活给饿死了,连结尾都未曾写完。

但他的作品,后世那些研究者们随便写些文章,就可以活得很滋润了。

古代穷困潦倒因贫病而亡的文人还有杜甫、陶渊明、柳永、徐渭、唐伯虎,他们个个才华横溢,都有佳作传世,但却连自己都养活不了。

这确实是这个时代的悲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