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创业新思维与新实践》序言
PREFACE

五年前,中国政府提出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激发亿万群众智慧和创造力的重大改革举措,是实现国家强盛、人民富裕的重要途径。创新创业已成为时代潮流,成为汇聚经济社会发展磅礴力量的强大动能。

创新创业既是社会发展之必要,同时也是国家缓解就业压力、创造就业岗位之必需。更重要的是,创新创业是学生人生的必修课,对其成长成才不可或缺。创新创业有利于把兴趣与职业紧密结合,实现人生价值;有利于培养自立自强意识、开创意识和风险意识,有利于锤炼拼搏精神和艰苦奋斗作风。创新创业教育不仅有助于为国家造就一批年轻的企业管理人才,也有利于推动我国高等教育形成新的人才质量观、新的教学质量观和新的大学质量文化观。

为加速推进高等学校高质量创新创业教育,《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明确要求所有高校都开设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促进“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推动新文科、新工科、新农科和新医科相结合。当前创新创业教育正在深度融入中国高校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为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作为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平台,2015年开启的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助力于深化和强化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造能力。大学生利用“互联网+”,积极探索众创、众包、众扶、众筹等新模式,促进自身学业、专业与市场需求的对接和引领,推动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融合,有效汇聚资源,推进分享经济成长,助推创新驱动发展新格局。

呈现在读者面前的这本《创新创业新思维与新实践》,正是在创新创业不断向纵深发展的新形势下写就的。该教材是基于作者多年来从事创新创业教育和创业管理专业教学的经验积累编写而成的,作者对新时代创新创业教育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本教材注重科学性、理论性、系统性和实践性的有机统一,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具体表现为如下特点:

一是创新创业“新思维”。面对“互联网+”商业格局从“规模经济”向“范围经济”的巨变,相应地将解决商业问题的传统“外包”思维模式转向“互联网+”“众包”“区块链”思维模式,将创新从“封闭创新”“资源整合创新”推广到“开放创新”“开源创新”。由此,创业企业依靠创新的商业模式,使其产品和服务的价值创造成本更低、效率更高、效益更好、风险更小。

二是创新创业“新实践”。“个人单打独斗”的创业时代已经过去,取而代之的是“共投、共创、共享、共担”的合伙创业模式。合伙创业的核心固然是要找到具有创新精神和企业家精神的人,但关键还是要解决好利益分配机制问题。创业持续成功的根本在于具有“聚人、聚财”的本领。当下,小的合伙创业团队也需要与大的平台公司合作创业。如果说阿里巴巴、腾讯等互联网平台公司是“航空母舰”,那么,小公司就是具有战斗力的“舰载机”。创新、创业与创利三者之间相互促进、相得益彰。

三是本教材弥补了线上教学模式的不足。近年来,慕课等线上教学方式以其便捷、高效、灵活等优势赢得了人们的青睐。但是,由于人们对新业态、新商业、新模式等认知的有限性,以及适应网络快节奏学习能力的局限性,线上教学模式很难实现“知行合一”的理想效果。因此,加入线下的深度学习、深入思考、互动交流,特别是在“干中学”“行动中学”就显得十分重要。尤其是实施充满商业风险的“实战型”创新创业项目,更是要整合资源、审时度势、充分论证,做到“三思而后行,谋定而后动”。

四是本教材突出“人本”,突出弘扬企业家精神和工匠精神。2018年以来,面对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进入“深水区”的局面,党和国家领导人更加重视民营中小微企业的发展,国家充分肯定民营企业和企业家为创造中国经济奇迹的重要贡献、社会地位和突出作用,不断强调要弘扬企业家精神,激发和保护企业家精神等。本书将“最重要的创办条件:企业家本人”作为开篇之章,极具深意。

我相信,这本书无论对专家学者、大学生、政府管理者,还是对社会创业者、就业者均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和参考价值。

徐飞

上海财经大学常务副校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教育部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指导委员会副主任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创新创业教育分会理事长

2020年7月3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