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科学仪器设备配置研究进展

(一)资源配置效率评价模型

科学仪器设备的配置研究是高校科技资源管理的重点。资源配置效率与教育评价是一个受多种因素影响的模糊领域,一般基于投入产出的相对效率进行评价。主要采用的测评方法和模型有主成分分析法、因子分析法、前沿分析模型、随机前沿分析法和数据包络分析模型,最广泛运用的模型是数据包络分析。1957年,英国研究者法雷尔(Farrell)提出前沿分析模型——生产决策单元(Decision making units,DMU)资源配置效率的评价方法。1977年,艾格纳(Aigner)提出随机前沿分析法,该方法需要设定投入与产出间的相关关系。1978年,沙恩(Charnes)等人提出数据包络分析(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DEA)方法,该方法基于多指标投入和产出比较DMU之间的相对效率。由于科技资源投入涵盖财力、人力、物力、信息资源等多方面的投入,且科技产出涉及学术论文(篇数)、专利(项数)、研究成果奖励(国家级、世界级、诺贝尔奖等项目数)、科技成果转化率(金额)等多方面指标,因此科技资源配置效率多采用DEA-Tobit链式网络模型法,先基于投入与产出指标,通过软件与DEA模型计算资源配置效率,再使用Tobit模型分析资源配置效率的影响因素。选取投入与产出指标的原则是参考以往研究文献,尽可能覆盖所涉及的投入产出指标,同时考虑指标数据的可得性。

(二)科学仪器设备配置评价

凯森(Kaysen)(1965)提出美国应关注投资大型科学仪器设备带来的日益增高的运行与维修成本。为科学合理地解决科学仪器设备成本问题, 2006年美国国家科学院提出应创造更多集中化管理的仪器设备资源中心(Centralized instrumentation resources),并指出学术机构(Academic setting)研发新型科学仪器设备数量下降将影响到科学仪器设备的整体发展。芦丽君等(2006)提出重组高校教学资源、拓展人力资源、优化教育资源、加强实验室投入与管理配置举措,强化基础实验室建设。夏永林(2008)研究了高校实验室人才资源、仪器资源、实验室资源和谐配置的方法。洪彬等(2008)针对目前一些高校仪器设备经费不足、资源配置不合理、运行效益低等急需解决的问题,提出了一般高校仪器设备管理在改善管理体制、资源配置、经费投入改革三方面的对策,为进一步强化仪器设备资源的配置提供思路。刘浩等(2009)针对高校设备资源配置提出,优化配置以合理配置、及时添置、充分利用为原则。杜玉杰等(2010)通过地方高校实验资源优化配置的实践,提出了转变思想、完善顶层设计、整合资源、理顺运行机制、实行青年教师轮岗制度、建立实验室资源配置科学决策机制、完善实验室资源配置效益评价机制、加大文科实验室建设力度、建立实验室资源共享信息平台、重视实验室开放十条实验室资源优化配置原则。刘长宏等(2016)从数量、质量、品类、更新率四个方面构建了优化原则与配置标准。黄凯等(2018)测算了教学仪器设备配置的数量与标准。2021年,教育部提出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对信息技术在教育评价中的赋能提出新要求。总结起来,研究者针对高校科学仪器设备配置的原则、标准展开实证和理论研究,但是有关配置效率、配置规律的方法的研究极少。

目前,通过组建各类大型科学仪器中心,实现科学仪器集约化管理是常用的配置方式。对大型科学仪器设备进行系统化配置和集中管理,以提升仪器设备利用效率,支撑保障科技创新活动。利用模糊综合评价理论,可以描述科学仪器设备配置中的模糊现象,这些现象有旧问题(高校仪器设备是否发挥了重要作用、科学仪器研制现状、大型仪器设备何时能全部开放共享、上级部门未界定清楚的问题),也有新现象(随着高校信息化系统增多,数据资产、预算管理一体化中的参数和变量如何描述)。各种因素相互交错,组成了高等教育科学仪器复杂系统。

随着对科技投入与产出指标复杂性增加,DEA-Tobit链式网络模型法局限性逐渐显现出来,由于缺乏标准,指标选择、分配权重各不同,得出的配置效率与影响因素各不相同。根据近几年研究,目前科学仪器设备的产出指标一般依据教育部2000年制定的《高等学校贵重仪器设备年度绩效评价表》,考核指标主要有机时利用、人才培养、科研成果、服务收入、功能利用与开发5项,并建议分值权重分别为30%、20%、25%、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