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孟二冬纪念文集(增订版)
- 北京大学党委宣传部编
- 1818字
- 2025-03-28 18:51:00
增订版序
郝 平 龚旗煌
习近平总书记曾说:“一个人遇到好老师是人生的幸运,一个学校拥有好老师是学校的光荣,一个民族源源不断涌现出一批又一批好老师则是民族的希望。”
孟二冬就是这样的好老师、好先生。孟二冬是北大中文系教授,他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学生,淡泊名利、潜心治学,珍爱生活、自强不息,身患重病仍然坚持育人治学,直至生命最后一刻。十六年前,他带着对亲人、学生和他未竟事业的深深眷恋离开了我们。我们感到无比的悲痛。孟老师是北大教师的楷模,正是像他这样的一大批好老师,以坚定的信念和执着的坚守,用平凡之躯,默默撑起了北京大学和中国教育的脊梁。
这些年,我们一直都在以各种方式深切缅怀孟老师。一次次地从他的学术思想、育人工作以及平凡的生活点滴中感受中国优秀知识分子和人民教师的热爱、赤诚、奉献之心,从中汲取温暖和力量。学校中文系从2007年起专门设立了“孟二冬教授纪念学术奖”,鼓励广大研究生弘扬孟二冬精神,从事精深的学术研究。
孟二冬先后被授予“全国模范教师”“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和“全国优秀共产党员”荣誉称号,2009年当选为“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2019年被评为“最美奋斗者”。孟老师的事迹,深深打动了许多人。孟二冬精神就如涓涓细流,滋养和润泽着我们的心灵世界。
学校党委宣传部组织修订的《孟二冬纪念文集》增订版即将由北京大学出版社正式出版。增订版新收录了一些纪念文章,补充了反映孟老师生平事迹的图片。这些文章和照片饱含着孟老师的亲友、同事和学生们对他的无限追思,也进一步阐释了孟二冬精神的丰富内涵。孟二冬精神是北京大学的宝贵精神财富,它突出反映了北京大学长期以来形成的优良党风、校风、教风和学风,是北大精神的重要体现。
新时期,北京大学在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道路上大踏步前进。在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光辉事业中,我们更需要打造一支像孟二冬老师一样,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的高素质教师队伍;我们更要从孟二冬精神中汲取力量,激励广大教师继承和发扬“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光荣传统,践行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立德修身、潜心治学、开拓创新,以赤诚之心、奉献之心、仁爱之心投身学校发展改革事业和人才培养的大业。
新时期弘扬孟二冬精神,就是要学习他崇尚师德、治学严谨,为追求学术锲而不舍、求真务实的精神。“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一句空”,这是孟二冬教授一生学术理想和学术风骨的生动写照。他花了整整七年时间做《登科记考》的“补正”这样一个“冷僻”课题,“用心血做学问,用生命写文章”,把最宝贵的年华奉献给了自己的学术理想。
去年,学校党委宣传部举办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主题展览,在展陈物品中有孟二冬写作《登科记考补正》时使用的原书,里面夹满了字条,都是密密麻麻、不同颜色的标注。透过这些遗物,我们仿佛看到孟老师青灯黄卷、萧疏鬓斑、潜心学问的场景。我们由衷地为北大有这样质朴的学者而骄傲。这种庄严的学术理想和严谨的治学精神正是北大学术精神在新时代的绵延传承,也是北大学术根繁叶茂之根基所在。
弘扬孟二冬精神,就是要学习他爱岗敬业、为人师表,为教书育人恪尽职守、呕心沥血的精神。孟老师心里永远装着学生,在他眼里,“课比天大”“学生比天大”。他忍着巨大病痛,坚持完成石河子大学“对口支援”计划的教学任务。住院期间,他也坚持指导学生,仔细审阅学生的论文,几乎每一页都夹有他点评的小纸条,比学生自己还要认真。他满怀对学生、对教育事业的赤诚之心,言传身教,用生命之火传承知识文化,用爱温暖和影响学生一生,是立德树人的大先生。
弘扬孟二冬精神,就是要学习他珍爱生命、坚毅不拔,为战胜疾病坚忍不屈、积极乐观的精神。孟二冬一直以乐观的心态和顽强的毅力坦然面对病魔。多次术后化疗导致他吃睡都困难,但他仍然坚持每天练习书法、研读学术著作。孟老师跟来看望他的学生说:“我今天也成了病树,但我这棵病树也充满信心,充满自信,要和你们这些参天大树们一起迎接新的春天,一起拥抱新的春天。”困难时期最考验一个人的意志和品格。始终保持自信、乐观、豁达、从容,勇敢地去面对并战胜困难,这是孟老师留给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
斯人已逝,德音未远。这本《孟二冬纪念文集》增订版承载了孟老师亲友、同事和学生们的无限敬仰与追思,是对孟老师为学、为师、为人精神风范的传承,也是北京大学开展师德师风教育的典型案例。向所有为本书出版付出心血和努力的同志们致敬!
我们永远怀念孟老师!
(作者分别为北京大学党委书记、校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