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二 沈晖个人利益的一个构成因子

缪因知1

初识沈晖是在他2009 年到北大读博之际,后来我们一起参加过大兴老师的课题组。由于沈晖的室友长期在外居住,我当时住得离北大近,在日间也经常去藏书丰富的沈晖宿舍,尽管我们的经历甚至气质并不近似,也挺谈得来。

沈晖是爱笑的,但他讲起专业问题时,会一脸严肃、一脸刚毅,甚至露出“这个事情就是如此”的斩截气势。他对专业的熟稔、做事的精练背后,是他肯下苦功夫的拼劲和焚膏继晷形成的积累。这是我愿意和他多交流的原因,也是他的法律业务做得成功的原因。

在外人看来,读博的决定对沈晖并不是那么容易。他来北京读博时已经37岁,无论是原单位的工作,还是兼职的律师生意,均已然顺手。沈晖冲破舒适区来读博期间,沈太太在南京待产。她是高龄产妇,虽然有其他家人陪伴,但总会有孕期的种种困难。沈晖读博当然离不开沈太太的理解与支持,不过在此情境下,他偶尔被抱怨一下也是难免的,我还见证过她来电责备沈晖一个人在北京读博不顾家。这明显给沈晖带来了精神压力,但他还是坚持了下来。这里的家务曲直不由我评判,但我可以感受到沈博士对于做学问的强烈执念。

这从沈晖的博士论文选题也可窥见一斑。沈晖当时并不是一个还在抓摸方向的学术“小白”,他对不少法律领域已经有成熟的看法,如果按照偏重实务的话题整理一篇博士论文,是相当稳健合理的道路。但沈晖没有这么选择,而是选择了一个偏抽象的、自己必须从头做起的话题,即我们看到的这本关于公司利益的著作。这体现了他导师的洞见和高标准,也体现了他自身的觉悟与志气。

我对这本书的内容可以说是熟悉的。我担任编辑的《财经法学》曾经按照流程刊发过其中的两个话题:《公司利益的构成因子——以主体的视角观察》和《政府利益对国有公司利益的影响路径研究》,刊发效果也很好。虽然话题不算热门,下载量不算很大,但质量高,前者被《清华法学》等大刊的论文引用,后者则被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全文转载。本书其他部分内容也先后刊发在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和清华大学法学院主办的高品质刊物上。不过,作者发稿时并非简单地整块挪移切割,而是各有取舍调整的。

就具体内容而言,本书是有理论开拓性、深入性的。其探讨的是公司制度和公司理论中一个基本元素的内在构造、生成机制、识别路径。在公司独立性和团体性的基本路线之争中,公司利益正是一大聚焦点所在。本书的逻辑体系未必十分严整,各章的勾连也可以处理得更为有机,字句亦有打磨空间,一些具体结论也未必是我赞同的。然而,其论述是上路的,视角是多元的,材料是丰富的,分析是启发人且不务虚的,例如,相关理论可以为关联公司、股东代表诉讼制度提供借鉴。

任何希望从法律、治理或商务角度对公司利益这样的基础概念、本原事项作一番探究的人,均值得翻阅本书。致力于作出更深研究的人,也可以从本书中找到可攻之玉。较之当年,现在西方人发明的无所不包的“饿死鬼”(Environment, Social and Governance,ESG)标准一方面正试图在制度设计上以饕餮之势兼容并包任何事物或因素进入公司利益,另一方面又在实操中高度偏向于白左社会运动家们偏好的特定政治利益,给宏观经济已然进入困难期的世界公司治理带来了不少纷扰。阅读沈晖主要是在此思潮兴起前写下的公司利益著作,或可见一种更为中允的看法。

作为见证了本书前传的人以及一个或许看上去比沈晖更像学者的人,我比他人更能感受到这本书体现的、作者追求学术时的精神力量。就沈晖的年资、事业、财富自由度而言,此时出版这本书,对他个人的功利价值并不是那么大。但就像他当初的读博之旅一样,这可谓对学术念念不忘的一种回响。我想沈晖自我设定的个人利益的构成因子中,肯定有一项是“纯粹地做学问”,虽然这并不能从本书的理论论述中导出。

今日的学术圈面临着种种评价机制的压力带来的形变。我也和不少人一样,虽然似乎初步解决了生存问题,仍然无法驱除对所做之事的困惑和疑虑。此时返首看见沈晖在鸿图大展之际,仍然不时腾出功夫打制这样一部不乏乏味、甚至可谓冷门的形而上话题的作品,这能让我们感受到他的学术热情,一种令我们也可以更为暖心、有力的热情。他能最终获得法学界顶级出版社的垂青,是他的幸运,也是给我们广大读者的佳音。

作为沈晖的朋友,我知道这是一位认真的学者的作品。

作为本书的读者,我发现了册页中的诸多思想矿藏。

作为学术道路上的同行者,我见证了此书形成中作者的心血。

我愿意将此书推荐给各位。

2022年6月15日

1 中央财经大学法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