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竟能如此灵验?
- 刘协:待朕看看尔等的下场!
- 秋郢
- 2219字
- 2025-03-22 01:52:50
刘谐不明白为什么召见太史令,要先召见王盖,王盖却是很清楚的。
他是这一旬当值的侍中,为中朝之官。职责是侍奉天子左右,赞导众事,顾问应对。
而太史令乃外朝之官,官秩亦不高,除大朝会外,不能直接前往中朝的宣室正殿及东、西配殿,需要有中朝的侍中、黄门侍郎为导引。
王盖赶到宣室正殿以西的太史署,向太史令王立传达天子的召谕。
听说是为了凌晨的孛星之事,王立大为吃惊。
他当然知道这孛星的出现,署中有灵台丞专司观星,有灵台待诏日夜轮班,不会错过任何天象。
可凌晨那会,被他请来一同观星的司徒、尚书令王允,以及太常卿马日磾,已经决定隐瞒这次的孛星之事,并嘱他勿要泄露消息。
踌躇了片刻,他向王盖说道:“此事颇为重大,王侍中何不先询于令尊王司徒?”
“太史署之事,为何要我去问家父?”王盖反问太史令王立。
他父亲王允向来严肃,他可不愿莫名其妙的去问这等大事,从而召来斥责。
所以他半是推脱半是提醒道:“是陛下要了解孛星之事,又不是我要了解……王令还是尽快随我同去,勿要让陛下在殿中久等!”
天子有召谕,王立只能从命。
再者,这是天子自己知道的,可不是他泄露消息。
两人一同进到宣室东配殿,拜见完毕,刘谐便问道:“凌晨的孛星天象,太史令可有什么说法?”
太史令王立再次犹豫了片刻,选择了实话实说:
“回禀陛下。臣观孛星所冲,乃是东方心宿方位。孛星者,恶气所生,为乱兵,其所以孛德;又按《志书》中说,心为明堂,主朝纲。故当是有乱兵自东而来,祸乱朝廷制度。”
刘谐讶然。这天象之说,居然如此灵验的?
虽然刘谐的历史仅有电视剧水准,前面那番引经据典也听不明白,却也知道汉献帝时,有李傕、郭汜的叛军从东面函谷关方向过来,攻破了都城长安。
这番后事,正与太史令王立对天象的解读吻合。
沉吟了片刻,他继续问道:“星象的兆示,是多久之后的事情?”
太史令王立回答:“少则一年半载,多则三年五载。天意高缈,臣不能确定。”
刘谐点了点头:“我知道了。”
王立既然把孛星天象告知于天子,索性一并告知了司徒王允、太常卿马日磾隐瞒星象的决定:
“陛下容禀。凌晨孛星出现那会,臣告知于代理朝政之王司徒,以及太史署的直属上官马太常。”
“两位商议之后,以董太师即将返回长安,颇有一些关于东线战事、朝中处置的谣言出现,正是人心惶惶之时,不宜再多生纷扰。故而决定不在朝廷上公开此次天象。”
如此一番话,让一旁的侍中王盖目瞪口呆:“天象岂有不公开的么!”
按照他的认知,天象的变动,星辰的异常,往往预示着世事的变动,是上天对朝政、君王的警示。
依着汉家中兴以来的制度,太尉主天,凡阴阳不和,四时不节,星辰失度,灾变非常,则有九卿、三台等部门上书奏免。
如果把今早这天象公开,太尉是必然要免职的!
太史令王立解释道:
“此次孛星光芒暗淡,须定睛凝神方可看到,待到天光放亮即告消失。其星如此,则征兆亦微弱,很可能不会发生。“
”天下之人,能注意到这孛星的也是寥寥无几。为了朝堂大局,自是可以不予公开。”
”那马太常也同意么?“王盖继续问道。
太尉掌九卿之太常、光禄勋、卫尉,虽然只是“文属之”,在名义上管辖,并不实际治事。可一旦太尉被免职,往往优先由这三卿继任。
马日磾身为太常卿,就是继任太尉的第一人选。
”马太常高风亮节,无意于太尉之职。这隐瞒天象的提议,即为马太常所提出。”
王立回答他道,语气中不无钦佩:
“马太常还说,司徒公殚精竭虑的经营朝局,辛劳非常。如今有机会舍弃一点微小的前途,助司徒公稳定人心,实为他的荣幸。“
“原来如此。”刘谐点了点头。
既然已经弄清这星象之事,召见也就可以结束了,以免言多必失。
待王盖、王立告辞退出殿外,刘谐也由宦官导引着,自东配殿后掖门返回了之前所居的阁室。
穿过隔绝禁中、中朝的黄门,他想了想,问这宦官道:“我今日在殿上表现如何?”
他也只有问这宦官了,总不能去问那王侍中。
“陛下自是沉着,惟嫌太过随和。值此群臣觐见之时,宜自称‘朕’,以明君臣之分。”
太监说话,果然顺耳……
刘谐十分受用,继续问道:“你叫什么名字?可有什么职务在身?”
这宦官慌忙跪下:“奴婢姓方,贱名不敢辱陛下尊听,也不敢担任什么职司。”
“这却是为何?”刘谐大感诧异。
按照正常情况,说话这么顺耳的太监,不该积极奉承天子、讨要封赏的么?
自己还想着,反正绕不过去,必须用太监的,这个看着还顺眼,见到也是缘分。怎么他倒不干了?
“回禀陛下。司徒公有禁令,后宫宦者,皆不许通名;除诸令、丞之外,余者仅备导引洒扫,中常侍、小黄门等宦职一概禁用,违者不赦。”
刘谐恍然。东汉末年,似乎有宦官乱政、被士人剿灭的事情。
这事大概过去还没多久,现在对新进的宦官,管控得必然非常严厉。
他回望向黄门方向,在这个时代,自己要了解的可真不少。
是不是该找个合适的师傅?
他既然来到这个时代,想好好生存下去,乃至有一番作为,那么不仅要尽快熟悉这个环境,身上的变化,为免引起有心人的注意,也须有个说法。
如此情况下,最好就是新找一位厉害的老师,朝夕相处,认真学习一段时间。
这样既能熟悉和适应环境,又能把之后显露出的异常能力和眼光,归结于那位老师的教导。
以他电视剧级别的历史水准,对这个时代的文教名臣,知道得实在不多。
王允他是知道的,但这位身为三公,执掌国政,和原身接触肯定不少,起不到遮掩的作用。
而且,这位重臣似乎挺忙的,除了朝廷公务,还要设计诛杀董卓,大概无暇教导于他。
除了王司徒,因着蔡文姬的缘故,刘谐听得最多的就是蔡邕。
刘谐觉得,这位既然能生出那样著名的才女,自身的才识肯定极为优秀罢?
就这样决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