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病案举例

病例1

患者男,51岁。2016年11月30日初诊。

主诉:哮喘。

症状:自幼即患哮喘病,需每日用吸入剂维持,但近日夜间常常发作,咳吐稀白痰,伴胸闷、腹部胀满不适,睡眠已严重受影响,纳食减少,近日过食辛辣厚腻。大便或稀或秘,伴有颈肩不适。

脉象:右寸脉上越。

舌象:见图10-2-1。

图10-2-1

【凭舌用药】

中焦纵向大裂纹及横向小裂纹,大量黏腻苔罩黄,提示脾虚湿浊内盛,以白豆蔻化湿以醒脾。

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患者素体脾虚,致痰饮生成于脾,留伏于肺,加之该患近期过食辛辣厚味,使气之升降发生逆乱,触动肺中伏痰,痰升气阻而发病,出现舌中线左移,右舌大于左舌,舌淡,苔滑腻,黄苔显示有化热之势,符合小青龙汤合温胆汤舌象,辅以杏仁、莱菔子、枳壳、白芥子,更增降右化痰之力。

心区裂纹,舌质淡暗,为心阳虚,故用桂枝、制附子。

左舌边薄而平直为血虚之象,当归正为合用。

右舌边略隆起为肝郁象,故用柴胡。

颈椎区裂纹显形,故用葛根。

久病及血,且裂纹亦是血瘀之象,故加川芎。

处方:

白豆蔻、橘红、枳壳、桔梗、桂枝、炒白芍、法半夏、五味子、制附子、当归、杏仁、生姜、柴胡、莱菔子、枳实、炙甘草、麻黄、白芥子、川芎各1,葛根2。按比例配1周的浓缩颗粒剂,每次6g,日2次。开水冲服。

二诊:

2016年12月7日。夜间哮喘大大减轻,上周只有一个晚上发作,夜间已经不再使用喷剂,睡眠饮食均有好转。效不更方,上方续用,每日2次,1次5g。

患者断断续续用药2个月,已经停用喷雾剂,哮喘几乎没有发作。查其舌,黄腻苔已经褪净,但右侧舌仍旧偏大(见图10-2-2),处下方调理善后。

白术2,杏仁、白豆蔻、陈皮、半夏、党参、枳壳、枇杷叶、熟地黄、丹参、桃仁、柴胡、炙甘草各1。按比例配2周的浓缩颗粒剂,每次3g,日2次。开水冲服。

图10-2-2

病例2

患者女,34岁。2020年2月13日初诊。

主诉:胃痛反酸1年余。

症状:胃炎史1年余,平素多胃酸,食后有时胃痛,痛甚时可放射至背部。大便干,多日一行,小便调。有时心慌气短,体力偏差。因服避孕药处于停经状态。职业护士,每周3个夜班,不值夜班时晚上可睡6个小时。

既往:16年前腰5椎间盘脱出,长期坐骨神经痛,左侧重于右侧。长期服用吗啡及阿片制剂止痛,形成依赖。

脉象:右寸紧,右关沉,重按沉弦无力,右尺沉。左关弦。

舌象:见图10-2-3。

图10-2-3

【凭舌用药】

舌尖稍红,上焦轻微郁热,加少量薄荷、甘草。

左舌偏厚,偏大,为肝郁之象,故用柴胡,同时苔略厚腻,加佛手。

左舌边隆起用川牛膝,右舌边隆起用枳壳。

中焦凹陷,胃区隆起,苔白腻中浮黄,为胃强脾弱,湿郁有化热之势,故用党参、白术、大枣、半夏、黄芩、干姜、蒲公英。

舌边齿痕,用茯苓。

舌右下方乾位苔厚腻,为大肠积滞,故选制大黄。

舌体欠柔和,边直,为肝失条达之象,故以白芍养肝柔肝。

处方:

佛手、白芍、炒枳壳、法半夏、黄芩、党参、白术、茯苓、蒲公英、制大黄各1,薄荷、柴胡、川牛膝、干姜、甘草、大枣各0.5。按比例配3天的浓缩颗粒剂,每次6g,开水冲服,日2次。

二诊:

2020年2月20日。患者自行减量至每次3g,上药服用1周后来诊。未再出现胃酸,胃痛减少,紧张稍缓,稍觉易怒,心慌未觉,惟晨起乏力感。本周有时后头痛。大便稍易。脉关沉弦,左关重按无力,右寸沉,双尺有力。舌上腻苔基本清除,舌体较为柔和,见图10-2-4。效不更方,上方每次3g,日2次,再服1周。

图10-2-4

三诊:

2020年2月28日。胃脘舒适,无胃痛胃酸,纳佳,情绪放松,未再头痛,大便每日一行,质软。本周开始吗啡量减半,致入眠困难,凌晨2点后方可入睡。头脑不清爽,腰痛加重。脉关弦,重按稍减而不空。舌上可见上焦红点增多,舌尖平,见图10-2-5。

图10-2-5

原方加炒酸枣仁稍做调整:薄荷、柴胡、川牛膝、法半夏、黄芩、干姜、蒲公英、甘草、大枣各0.5,佛手、白芍、炒枳壳、党参、白术、茯苓、制大黄各1,炒酸枣仁1.5。按比例配浓缩颗粒剂,每次3g,日2次。

加腰部针灸。

四诊:

2020年3月12日。大便通调,每日一行,腰痛至昨日方觉。无胃酸胃痛,纳眠俱佳。吗啡减量到40%,未再觉明显昏沉感,情绪更加放松,未再头痛心慌。脉右关弦,重按稍减而不空,左关尺弦。舌象如图10-2-6。加局部针灸。中药加合欢皮1,继服2周。

按:本诊后因新冠疫情,诊所停诊,与患者短信电邮联系,又追加2次药物,每日小量服用以为巩固。

图10-2-6

(撰稿人:毛海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