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在三甲医院口腔科工作二十余年,我有一种深刻而揪心的体会,就是很多患者对于口腔健康知识的了解极度匮乏——既不知道什么是牙结石,也不知道日常护牙应该用含氟牙膏,更不知道牙髓炎的剧痛吃消炎药没用,需要做根管治疗。在大家的认知里,牙病问题一直与“虫牙”“上火”“消炎”等概念相关联。

另一个深刻体会就是,人们患牙病以后,非常容易轻视乃至重度拖延,使得就诊时治疗方案变得更加烦琐,费用更加高昂,耗时周期更长。牙病拖延导致太多太多的深刻教训,令那些本身经济状况不好的患者雪上加霜,这种现象时常发生:牙周炎本来可以早期序列治疗,却一拖再拖直到看牙时已到晚期,最终面临“一望无牙”;根管治疗后如果做冠或嵌体修复一般可以长期使用,却拖到牙裂开无法使用才去就诊;有些特殊的牙齿畸形本应更早进行矫正,却错过了最佳年龄,不仅导致后来的治疗更加麻烦,也达不到更完美的效果;牙种植本可以在牙床条件很好的情况下进行,却拖几年致牙槽骨萎缩、对颌牙伸长,导致种植方案复杂化。

为什么牙病特别容易被拖延,而眼、耳、鼻等疾病相对而言就不会呢?原因可能是眼、耳、鼻只有一双或一个,金贵,坏了甚至会残疾;而牙齿有二三十颗,坏一两颗似乎无关紧要,哪怕全坏了拔光了还可以做假牙。也许正是这样的思维意识,导致临床自觉看诊的无症状龋病者相对少见,而较多见的是因疼痛或者瘘管就诊的深龋、急慢性牙髓炎,甚至拖成残冠残根来拔牙的。患者一旦需要根管治疗+烤瓷冠修复,就陷入了经济支出的纠结;一旦需要拔牙,就陷入了镶牙方案选择的恶性循环中:活动义齿不舒服,烤瓷桥损伤邻牙,种植牙太贵,缺牙不镶更不行。

由于牙齿的尴尬地位和牙病的进展特点,大多数人只有经历了牙科治疗的惨痛教训以后,才能觉悟到牙齿的宝贵以及预防的重要性。因此,对口腔科普无比认同的人,多半是那些就诊过严重牙病的患者。

四年前我开始在微博上做口腔深度科普,用一些临床常见的典型病例提醒大家注重牙病预防,很多文章都获得了几百万、上千万次的阅读量,并得到了多个平台的全文推送。在微博上,我不断收到读者们的私信,顶峰时期一天有上万条,根本看不过来。这些信息中,大量的内容是牙病患者们的哭诉,蛀牙发展成瘘管的,根管治疗后没做冠而裂开的,智齿顶坏邻牙“拔一送一”的,全口牙被“美容冠”毁损的,年轻恒牙被可乐甜食毁损的。这些哭诉者,绝大多数是年轻人,很多是大学生,私信中流露出深深的悔恨,以及后期治疗中经济上的不堪重负。

我越来越深地体会到牙病预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据我了解,在国内,懂“巴氏刷牙法”的人还是很少,日常使用牙线的人更是少得可怜,与欧美日发达国家不可同语,这是全民健康素养与牙病科普的双重欠缺造成的。近年来,健康中国的方针调整到以疾病预防为主、知识科普先行。疾病预防的地位得到不断提升,越来越多的现实告诉我们,如果一直重治疗、轻预防,医疗将处于“医生累、患者穷、家属忙”的循环中不能自拔!

顺应时代的需求,我开始立足于网络牙病科普,不断进行专业知识输出,帮到了大量的牙病患者。然而,还有很多人不具备在网络上获取知识资讯的能力,而这些人往往是牙齿疾病与牙源性重症高发的群体。为了帮助更多人了解牙病,我把二十余年口腔大夫的临床体会进行总结,综合分析各常见病种的发病规律与诊疗特色,力求涵盖牙病的方方面面,一起写入本书中。

本书在撰写初稿后,经由武汉大学口腔医院赵吉宏教授、广州莲之花口腔黄建生教授、四川大学华西口腔医院李宇教授、武汉大学口腔医院夏大弘教授、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李明教授、北京和睦家医院董潇潇教授、湖北省人民医院王孜博士、武汉三叶儿童口腔孙燕博士等专家们倾情指导,结合编委们提供的诸多经典病例,汲取多方宝贵的专业意见,进行严谨细致的修改后最终定稿出版,在此一并向各位专家及编委老师表示诚挚的感谢。

徐勇刚

2023年9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