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学的思想从何时开始

研学其实并不是新时代的产物,追溯研学的历史,它并不是在物质生活极度丰富的今天才盛行,而是世界各国、各民族文明中最为传统的一种学习教育方式。

我国古代的研学理论主要体现在儒家、道家、佛家思想中。

儒家的研学理论包括“仁学之游”与“比德之游”。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它以孝悌为本,提倡近游,这让人既能锻炼身体、陶冶情操,同时又可以与父母和家人享受天伦之乐。不得已而远行者,应该有远行的方向和计划。

《礼记·内则》中说“射人以桑弧蓬矢六,射天地四方”,提倡男儿应该志在四方,君子为了追求高尚的道德,需要出门远游,所以孔子提倡读书人去郊游,以修身养性、陶冶情操,同时,他还提倡年轻人通过游学、游说去锻炼意志,实现抱负。

在仁学的基础上,儒家又提出“比德之游”的思想,这源于孔子的《论语·雍也》:“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智者动,仁者静;智者乐,仁者寿。”聪明的人爱好水,有仁心的人爱好山;聪明的人好动,有仁心的人喜静;聪明的人快乐,有仁心的人长寿。强调在山水的研学观光中,实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道家认为,研学者应去观澜万事万物的自然真貌,探究人生与自然的真谛。研学就是逍遥,就是使游子获得精神上的满足和自由。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而庄子讲无为,讲逍遥游,强调人对自然现象和自然规律的依赖,“天地有大美而不言”,他要幻化为大鹏和蝴蝶在大自然中遨游。道家的研学思想,是为了追求自然界的自由境界,即所谓的“道”。

佛家认为,僧人研学是善法。佛教一直有外出学习的传统,认为人的理想生活有四个不同的时期,在最后的遁世期,要舍弃一切财富,云游四方,乞食为生,严守五戒,方能摆脱生死,获得解脱。这是从哲学的高度来强调出家人外出研学的重要性:人生难得,没有经历和实践,就不能得到正确的认知,成就佛道。

可以说,中国古代儒家、道家、佛家对研学的重视,对后代研学活动和研学的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西方的研学实践,也是数不胜数,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在中国的游记透露出丰富的信息。特别是17到19世纪,英国贵族去往欧洲大陆的规模性研学,成了英国精英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英国政治家沙夫茨伯里勋爵曾说过,想要获得世界知识,就必须独立探索,细心地观察他国的政治特色、风土人情及文化信仰。更重要的是,要通过相互的交往来观察、研究并理解与自己同处一个世界的人们,因为人们在各自所属的环境下,生活方式和表达方式也各不相同。这种独立观察及探索的学习方式,是学校所不能提供的,但对学生的能力养成非常重要,绅士们应该努力学习并掌握这种方法。

可见,研学从古至今,在多数国家都是非常传统的一种学习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