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到张剑勇、姜泉两位教授新书即将出版的消息,我不禁有点吃惊:作为两位终日忙于临床的名医,他们哪来这么大的精力去著书立说,且连年成果不断呢!不少了解他们的朋友告诉我,这主要来自他们的勤奋刻苦、善于思考和厚积薄发,他们把自己的聪明才智、精力、时间几乎全部放在了事业上,用炽热的心、灵巧的手把扎实的理论功底与长期的临床经验凝结在一起,在反复思索、千锤百炼中撰写出学科的精品。

这次推出的《痛风——中医自我保健》和《干燥综合征——中医自我保健》两本新书,是基于这两种病在我国风湿病人群中发病面广、危害性大、给患者和社会带来精神和经济负担沉重的现状而立项编纂的。

中医学对风湿病的认识很早,在东汉医家张仲景的《金匮要略》中已直呼“风湿”二字了:“病者一身尽痛,发热,日晡所剧者,名风湿。”(《金匮要略·痉湿暍病脉证治》)当然,再早的认识还可以追溯到《黄帝内经》或者更久远的年代,当时不叫“风湿”,而是在“痹证”的旗下立论的。在《素问·痹论》中,不仅给了“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的定义,而且还有风气盛者为行痹、寒气盛者为痛痹、湿气盛者为着痹的分类。把其主要的表现归纳为肢体、关节、肌肉的疼痛、麻木、酸楚、肿胀、变形、僵直等,与西医学所论述的风湿类疾病的主要表现相类同。西医学的崛起,促发了对风湿病的微观认知朝着更加细化的方向发展起来,给医者提供了更多直观的研判指标,给患者提供了更多方便的治疗方案。特别是近些年来,在中、西医学家们的共同努力、推动下,这些认知逐渐成熟并发展起来,也将这一领域的研究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

有数据显示,高尿酸血症发病率逐年上升,成为仅次于糖尿病的第二大代谢性疾病。痛风与高尿酸血症直接相关,目前患病率为0.86%~2.2%,患者疼痛难忍,苦不堪言,疾病缠绵难愈,并发症又多,严重危害广大民众的身心健康。其他风湿类疾病,也同样存在着痛苦大、危害大的问题,致残、致死率居高不下的现象令人担忧。这些疾病不仅发生在经过一生辛苦奔波、积劳成疾的老年人群中,给他们的晚年生活蒙上了一层阴影,而且也广泛发生于正在生活中不断攀登的中壮年乃至青少年的人群中,发病低龄化正成为一种可怕的趋势。对于如此沉重的话题,不要说普通老百姓的认识不足,就是许多医生的认识也未必到位。由此造成的有病乱投医、滥用药,乃至受骗于社会上不法巫医或游医等事件时有发生,给患者的心理、机体、家庭、财产造成莫大的损失,给国家的医疗秩序、医疗市场、医疗资源、医疗支出造成了极大的混乱或浪费,这不能不引起人们的高度关注。

疾病虽然可怕,却是可防可治的,“五脏之有疾也,譬犹刺也,犹污也,犹结也,犹闭也。刺虽久犹可拔也,污虽久犹可雪也,结虽久犹可解也,闭虽久犹可决也……疾虽久,犹可毕也。言不可治者,未得其术也”(《灵枢·九针十二原》)。数千年前,我们的先人就作出了如此超前的论断!长期、大量的实践证明,只要积极预防、治疗、康复,把疾病的发生率、死亡率减低到较低或很低的程度,是完全可以做到的。《痛风——中医自我保健》和《干燥综合征——中医自我保健》的适时推出,是对这一问题的正面回答,也是应对风湿病挑战的有力举措之一。为了拉近医患之间的距离,该书采用对话的方式,患者提问题,医生作回答,多角度、全方位地诠释了由风湿病的现状和危害、病因和病机到风湿病的诊断与鉴别、治疗与护理等方面的诸多问题。其中,既有中医疗法,还有西医疗法;既有药物疗法,还有饮食、运动等疗法,为读者提供了一道风味可口、形式多样的精神大餐。可以说,满足了人民群众对保健知识的需求,对提高全社会对风湿病的认识,加强医患合作,增强患者的自我保健意识,帮助患者消除顾虑和恐惧心理,减轻疾病痛苦,提高生活质量和使患者得到科学正确的治疗等,都是有直接裨益的。

让普通读者读懂医学书籍是医学知识普及的前提,也是解决中医学术与中医科普互相对接难题的方案。要想把它解决好,不仅需要认识论上的高度和深度,而且需要方法学上的跟进和适应。没有过硬的表达本领而单凭热情是办不好这件事情的,医学科普作家必须认真考究这方面的学问。《痛风——中医自我保健》和《干燥综合征——中医自我保健》的作者,做了很大的努力和有益的尝试,在保证学术实质科学性的前提下,一改以往一些科普出版物以学术面孔、学术语言为表现手段的专业教科书的性质,向医学知识口语化、专业学术白描化、表述手法直观化的普及方向迈进了一步,较好地解决了科普读物艰涩有余、通俗不足的症结,在轻松的谈话氛围中向读者介绍了最受人关注、最常见、最具代表性的风湿病防治知识。诚然,书中的论述难免还有一些可斟酌处,语言的表达难免还有可推敲处,但他们的良苦用心、至诚态度和积极行为,一定会得到读者认可和欢迎的。

该书付梓之际,两位主编嘱我作序,冲着他们为医学普及事业这颗赤诚之心,我无法拒绝。写上这些话,或许词不达意,总算是对他们理解和支持态度的一点表达吧!

2021年5月31日 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