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重生北宋

武龍猛地从混沌中惊醒,双眼暴睁,入目便是那雕花木质床榻。床榻上的纹理细腻繁复,似是岁月精心雕琢的痕迹,在熹微的晨光中若隐若现,仿佛在低声诉说着悠悠往昔。古旧的幔帐悬垂四周,带着时光沉淀下来的古朴韵味,在微风轻柔的抚弄下,悠悠晃动,撩动着一室静谧,仿佛将人带入了一个久远而神秘的梦境。

他的目光缓缓扫过屋内,桌椅、屏风、烛台,每一件器物都散发着浓厚的古色古香气息。桌椅之上,雕刻精美绝伦,花鸟鱼虫栩栩如生,似有灵动之态,仿佛下一秒就要振翅而飞、破土而出。然而,漆面已有些许剥落,显露出斑驳沧桑的痕迹,无声地诉说着它们所经历的漫长岁月。屏风上的山水画,墨色虽已不再鲜亮,却仍能让人透过那渐渐褪色的笔触,感受到作画者当初挥毫时的心境与情怀,仿佛能触摸到那段被尘封的时光。铜质烛台的表面,因长久的摩挲而略显暗淡,不再有往昔的熠熠光辉,可那岁月留下的包浆,却又赋予了它别样的厚重质感。

这陌生又熟悉的场景,刹那间让武龍的心跳陡然加快,呼吸也变得急促起来,仿佛有一只无形的大手,紧紧揪住了他的心。他的胸膛剧烈起伏,脑海中一片混乱,各种念头如脱缰的野马般横冲直撞。

“我不是在那场车祸里……”他喃喃自语,声音颤抖而微弱,带着无尽的茫然与困惑。那场惨烈的车祸,刹车时尖锐的摩擦声,仿佛还在耳边凄厉回响,如同一把尖锐的利刃,划破寂静的回忆;玻璃破碎飞溅的画面,如噩梦般历历在目,每一片飞溅的玻璃碎片都似深深扎进他的灵魂;身体不受控制地撞击所带来的剧痛,似乎还残留在每一寸肌肤,刻骨铭心,那是一种深入骨髓的疼痛,让他即使此刻身处这陌生的房间,仍能清晰地感受到恐惧与绝望。

然而,此刻自己却置身于这样一个全然陌生的古代房间,周遭的一切都透着神秘与未知。他环顾四周,眼神中满是迷茫与惊恐,双手不自觉地抓紧了身下的床单,指尖因用力而泛白。这一切究竟是怎么回事?他的脑海中一片混乱,仿佛有无数个念头在疯狂交织、碰撞,却始终理不出一丝头绪。

“少爷,您醒了!”一道清脆的声音从门口传来,宛如一缕穿透厚重迷雾的阳光,瞬间打断了武龍混乱不堪的思绪。他下意识地转头望去,只见一个十四五岁模样的小丫鬟,身着粗布衣衫,虽质朴无华,洗得有些发白的布料却难掩那灵动活泼之姿。她眉眼弯弯,眼眸中闪烁着明亮的光芒,恰似春日里闪烁的星辰。此刻,她正端着一碗药,迈着轻盈的步伐,小心翼翼地走进来,每一步都似生怕惊扰了这一室的宁静。她的目光中满是关切与惊喜,仿佛在看着失而复得的珍宝,那眼神中的温暖与喜悦,如同一股暖流,缓缓流淌进武龍的心田。

“飘兰?”武龍脱口而出,话一出口,他自己都愣住了。这个名字,仿佛是从心底最深处自然而然涌出来的,没有丝毫的犹豫和思考,就那样轻易地从他的唇间滑出。与此同时,大量不属于他的记忆如汹涌潮水般疯狂涌入脑海,强势冲击着他的意识,让他的脑袋一阵剧痛。他双手抱头,痛苦地闭上双眼,脑海中一幅幅陌生的画面如走马灯般快速闪过,那是他在这个世界的过往,是他从未经历却又无比熟悉的生活片段。

武龍这才惊觉,自己竟然重生了,重生在了北宋末年,成了一个小地主家的儿子。他的母亲在他出生时因难产不幸离世,从此天人永隔。这个消息如同一记重锤,狠狠地砸在他的心上,让他的心中涌起一股难以言说的悲痛与失落。父亲武凌天是个勤劳朴实的小地主,家中有良田百亩,日子虽说不上大富大贵、钟鸣鼎食,每餐没有山珍海味的堆砌,宅邸也没有奢华宏伟的气派,但也能保证衣食无忧,生活安稳。除了眼前的飘兰,家里还有个叫翠儿的小丫鬟,二十名家丁负责看家护院,守护着这个家的安宁,他们日夜巡逻,时刻警惕着可能出现的危险;十五名仆人则打理着日常的琐碎杂务,维持着家中的运转,从洒扫庭除到采买物资,每一项工作都井井有条。

武龍呆坐在床上,双眼失神,大脑一片空白,努力消化着这些陌生又复杂的信息。记忆里,父亲每日天不亮就起身,在黎明前的黑暗中,踏着清晨的露水,脚步匆匆地巡视田庄。他的身影在朦胧的晨光中显得有些单薄,却又充满力量。他与佃户们一同劳作在田间地头,卷起裤脚,弯下腰,手把手地传授种植经验,那认真专注的神情,仿佛这每一株农作物都是他最珍视的宝贝,丝毫没有地主老爷的架子。他耐心地指导着佃户,从播种的深度到浇水的时机,每一个细节都不放过,那温和的语气和关切的眼神,让佃户们心中充满了感激与敬重。

在这北宋末年,土地兼并现象极为严重,豪强大户凭借权势,肆意掠夺,占据了大量的良田沃土。他们巧取豪夺,将无数农民的土地据为己有,使得众多家庭流离失所。而普通农民则只能租种土地,每日在烈日下辛勤劳作,挥洒着汗水,却往往难以饱腹,生活困苦不堪。他们在田间弯腰劳作,脊背被烈日晒得黝黑,汗水湿透了衣衫,却只能收获微薄的粮食,大部分还被地主和官府搜刮而去。父亲对待佃户还算宽厚仁慈,租子收得不算太重,因此在当地也算有着不错的名声,颇受佃户们的敬重与爱戴。每当农忙时节,佃户们都会主动前来帮忙,大家齐心协力,共同劳作,田间地头充满了欢声笑语,那是一种质朴而真挚的情感。

可如今身处的这个时代,朝堂之上腐败不堪,一片乌烟瘴气。宋徽宗沉迷于书画艺术,醉心于笔墨丹青之间,整日与文人雅士谈诗论画,对国家政事漠不关心,置百姓的疾苦于不顾。他大肆修建宫殿园林,收集奇珍异宝,耗费了大量的民脂民膏。蔡京等奸臣当道,他们结党营私,横征暴敛,为了满足自己的私欲,不断加重赋税,名目繁多的苛捐杂税如同一座座大山,压得百姓喘不过气来。他们卖官鬻爵,贪污受贿,朝堂上下一片黑暗,正直之士纷纷被排挤打压。搞得民不聊生,哀鸿遍野,百姓们在水深火热中苦苦挣扎,无数家庭妻离子散,饿殍遍野。北方的辽金对北宋虎视眈眈,垂涎着这片土地,时常挑起战事,战火纷飞,边境百姓饱受战乱之苦,流离失所,背井离乡。他们被迫离开自己的家园,扶老携幼,踏上未知的旅途,一路上风餐露宿,疾病缠身,不知有多少人倒在了逃亡的路上。北宋的国运就像风中残烛,摇摇欲坠,随时可能熄灭。

“少爷,快把药喝了吧,您都昏迷两天了,可把老爷急坏了。”飘兰走到床边,将药碗递到武龍面前,眼中满是关切,那温柔的目光仿佛能驱散世间所有的阴霾。她的声音轻柔婉转,仿佛生怕惊扰了还在恍惚中的武龍,如同春日里的微风,轻轻拂过人心。飘兰微微倾身,将药碗又往前递了递,药碗里升腾起的热气模糊了她的面容,却让那关切之情愈发浓郁。

武龍机械地接过药碗,还未入口,苦涩的味道便已钻进鼻腔,浓烈而刺鼻。那股浓烈的药味让他忍不住皱了皱眉头,脸上露出一丝痛苦的神色,但一想到父亲的焦急与担忧,他还是深吸一口气,准备一饮而尽。他的脑海中闪过父亲那焦急的面容,平日里严肃的脸上此刻满是忧虑和疲惫,双眼布满血丝,像是两夜未合眼。他仿佛能看到父亲在他昏迷的这两天里,日夜守在床边,坐立不安,不停地踱步,眼中满是焦急与担忧。想到这里,武龍心里突然一阵酸涩,仿佛被什么东西狠狠刺了一下。刚刚重生,还没来得及好好感受这个全新的世界,就已经面临着诸多未知与挑战,未来的路,充满了荆棘与坎坷。他紧握着药碗,指节泛白,片刻后,一仰头,将那苦涩的药汁一饮而尽,药汁顺着喉咙流下,苦涩在舌尖蔓延,却也让他的思绪愈发清醒。

喝完药,武龍起身走到窗边,缓缓推开窗户。一股清新的泥土气息扑面而来,带着田野的芬芳和生命的活力,瞬间让他的精神为之一振。院子里,家丁们正在操练,整齐的喊杀声阵阵传来,震耳欲聋。他们手持木棍,一招一式都充满了力量,动作虽然不整齐,但是能看出这些家丁都是训练有素的。汗水从他们的额头滴落,在阳光下闪烁着光芒,那是他们努力与付出的见证。他们的眼神坚定而执着,为了保护这个家,为了应对可能出现的匪患和流寇,他们日夜操练,不敢有丝毫懈怠,哪怕烈日炎炎,太阳高悬,炽热的阳光烤得大地滚烫,他们的衣衫被汗水湿透,紧紧贴在背上;哪怕寒风刺骨,冬日的寒风如刀子般刮过脸颊,他们的手脚冻得通红,却依然一丝不苟地完成每一个动作。

不远处,翠儿正和几个仆人在晾晒衣物,欢声笑语隐隐传来。她们一边忙碌着手中的活计,一边谈论着家长里短,那轻松愉快的氛围,让人感受到生活的简单与美好。翠儿手中抖开一件衣衫,脸上洋溢着灿烂的笑容,和身旁的仆人说着什么有趣的事情,引得大家一阵欢笑。阳光洒在她们身上,勾勒出一幅温馨的画面,宛如一幅宁静祥和的田园画卷。

看着眼前这看似平静祥和的景象,武龍却清楚,这平静之下,隐藏着的是乱世的惊涛骇浪。在田间,佃户们弯着腰辛勤劳作,汗水浸湿了他们的衣衫,衣衫紧紧贴在背上,勾勒出他们疲惫的身躯。他们的脊背因长期的劳作而微微弯曲,像是被生活的重担压弯了腰,粗糙的双手布满了老茧,那是岁月留下的痕迹。他们的脸上刻满了岁月的沧桑,每一道皱纹都诉说着生活的艰辛与不易,眼神中透露出对生活的无奈和对未来的迷茫,仿佛在黑暗中迷失了方向的羔羊。由于赋税沉重,他们辛苦一年,收获的大部分粮食都要上交,留给自己的仅仅能够勉强糊口,一家人常常在温饱线上挣扎。他们在收获的季节,看着堆积如山的粮食被运走,自己却只能留下寥寥无几的口粮,心中满是无奈与苦涩。

武龍暗暗发誓,一定要改变这一切。他决定要从自己的田庄开始,一步步地做出改变,就像在黑暗中点亮一盏明灯,为这个乱世带来一丝希望的曙光。他开始跟着父亲学习管理田庄,每天早早地起床,天还未亮,就跟着父亲走遍每一块田地,仔细跟着老农观察土壤的状况,认真了解这个时期农作物的生长情况。他蹲下身,用手轻轻触摸着土壤,感受着它的质地与湿度,仿佛在与大地对话。他抓起一把泥土,放在鼻尖轻嗅,那泥土的气息让他心中涌起一股使命感。他认真倾听佃户们的心声,了解他们的需求和困难,与他们促膝长谈,那真诚的态度,让佃户们感受到了从未有过的尊重与关怀。他坐在田边的地头,与佃户们围坐在一起,倾听他们的烦恼与期望,不时点头回应,给出自己的建议和帮助。

他发现,虽然家里有良田百亩,但种植的作物单一,大多是传统的稻麦,受气候和病虫害的影响较大,收成有限,就像在波涛汹涌的大海中,一艘小船随时可能被风浪打翻。而番薯和玉米在这个时期不知道在哪个遥远的角落,宋朝是不可能有的。于是,他只能凭借前世的农产技术,亲自教佃户们新的种植技术,耐心地讲解如何合理密植,怎样施肥浇水,如同一位辛勤的园丁,精心呵护着每一株幼苗。他拿着锄头,亲自示范如何翻地、播种,一边做一边讲解,佃户们围在他身边,认真地学习着。在他的努力下,农田的产量逐渐提高,那一颗颗饱满的谷粒,仿佛是他努力的勋章,佃户们的脸上也多了几分笑容,那是收获的喜悦,是对未来的希望。收获的季节,看着满仓的粮食,佃户们的笑声在田间回荡,那是对他努力的最好回报。

他还在田庄里开办了工坊,让妇女们可以在农闲时制作一些手工艺品,如刺绣、编织等。为了让手工艺品能卖出去,他让父亲去县里交税时,带上刺绣和编织物品尝试销售。起初,因工坊生产的手工艺品因为样式粗糙老旧,无人问津,销量不佳,就像在黑暗中摸索的行者,找不到前进的方向。武龍没有气馁,他日夜思考,参考前世的各种优秀作品,那一幅幅精美的画卷、一件件精致的工艺品在他的脑海中不断浮现,最终亲自设计了新的样式,赋予了手工艺品新的生命与活力。他坐在案前,铺开纸张,拿起画笔,反复勾勒着设计图,一次次修改,直到满意为止。新样式的手工艺品一经推出,便受到了市场的欢迎,订单如雪片般飞来,工坊里一片繁忙的景象。妇女们坐在工坊里,熟练地操作着针线和织机,脸上洋溢着自豪的笑容,她们的辛勤劳动得到了认可,生活也因此变得更加美好。

然而,在经营各种农工产品的过程中,武龍也遇到了不少困难。第一次在卖农作物的过程就遭遇了商户的抵触。原因是梨子皮苦肉酸,果实不大,眼看就是颗粒无收,这让武龍心急如焚,仿佛热锅上的蚂蚁,团团转。他四处找种果树有经验的老农,虚心向他们请教,每一个细节都不放过。他穿梭在各个村庄之间,拜访每一位可能有经验的老农,哪怕路途遥远,哪怕遭遇风雨,他都不曾放弃。回想前世各种果树扦插的经验,在脑海中不断地筛选、尝试。终于,在于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农夫的操作下,第一株变搽的梨树顺利成活,找到了方法,及时重新种植梨树。这期间,他日夜守护着这些幼苗,精心照料,浇水、施肥、除虫,每一个环节都亲力亲为。他在果园里搭起了简易的棚子,日夜守护着这些幼苗,看着它们一点点长大,心中充满了期待。又花了四年时间!新品种梨子才在大宋展开销路,这四年里,他经历了无数次的失败与挫折,但他从未放弃,始终坚持着自己的信念。每一次失败,他都认真总结经验教训,不断调整种植方法,终于迎来了成功的那一刻。

期间有一次,工坊接到了一笔大订单,但由于工期紧张,工匠们为了赶工,忽视了质量,导致一批手工品货物出现瑕疵。买家拒绝收货,要求赔偿,这无疑是雪上加霜。武龍一方面安抚买家的情绪,承诺重新制作一批高质量的货物,他言辞恳切,态度真诚,让买家感受到了他的诚意;他亲自前往买家处,当面道歉,并详细说明解决方案,用自己的真诚打动了买家。另一方面,他加强了对工坊的管理,制定了严格的质量标准和生产流程,每一个环节都严格把关,确保不再出现类似的问题。他在工坊里张贴质量标准,亲自监督工匠们的工作,对每一件成品都进行仔细检查。经过努力,终于挽回了声誉,赢得了买家的信任,工坊也因此走上了正轨。工坊里的工匠们也从这次事件中吸取了教训,更加注重质量,工作态度也变得更加严谨。

经过六年时间的努力,武龍也到16岁了,家里的田庄越来越兴旺。农田里的庄稼丰收也越来越高,那一片片金黄的麦浪,仿佛是大地的馈赠;工坊里的订单源源不断,那堆积如山的订单,是对他们努力的认可。佃户们的生活也逐渐改善。他们不再为温饱发愁,孩子们有了读书识字的机会,那朗朗的读书声,仿佛是未来的希望;家里也能添置一些新的物件,那崭新的桌椅、明亮的烛台,让生活多了几分温馨。然而,武龍知道,这只是一个小小的开始。在这乱世之中,他要做的还有很多很多,他的征程,才刚刚起步。他站在田庄的高处,俯瞰着这片繁荣的景象,心中充满了感慨与期待。他知道,未来的路还很长,还有更多的挑战等待着他,但他毫不畏惧,因为他肩负着改变这个时代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