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朝堂暗流
- 李世民魂穿宋徽宗,再造大宋盛世
- 申子林
- 3620字
- 2025-02-15 07:13:09
早朝的余韵尚未消散,宋徽宗的革新之令仿若一颗巨石投入平静湖面,在朝堂激起千层浪。下朝后,众大臣三三两两结伴而行,交头接耳,低语声回荡在宫廊之间。
蔡京、童贯等人脸色阴沉地回到府邸,刚踏入门槛,便将手中的笏板狠狠摔在地上。“这皇帝今日是吃了什么雄心豹子胆,落水一回竟似变了个人!”蔡京怒不可遏,额头上青筋暴起,往日那副伪善的面容此刻扭曲得有些狰狞。
童贯亦是满脸愤恨,在厅中来回踱步:“看来咱们得小心应对了,他既已表明要整顿吏治,定是冲着咱们来的。这朝堂之上,咱们苦心经营多年,岂能轻易被他撼动!”
其余“六贼”党羽纷纷附和,你一言我一语,或咒骂,或忧心,厅内气氛压抑而躁动。
与此同时,在皇宫御书房内,宋徽宗同样眉头紧锁,他深知“六贼”不会就此坐以待毙,定会使出浑身解数来阻挠改革。他来回踱步,思索着应对之策,目光偶然扫过墙上悬挂的一幅李世民画像,心中一动,仿若从那画中帝王眼中汲取到了力量与智慧。
前世记忆里,李世民身处波谲云诡的朝堂,凭借果敢与谋略,成就贞观之治。如今大宋局势虽艰难,却也并非毫无转机,自己既已下定决心变革,就需有李世民那般的果敢与隐忍。
宋徽宗停下脚步,唤来贴身侍从:“去,将梁师成给朕叫来。”梁师成身为宦官,在宫中颇具势力,且心思缜密,对宫中诸事了如指掌,眼下正是可用之人。
不多时,梁师成匆匆赶来,跪地请安:“陛下有何吩咐?”
宋徽宗目光冷峻:“朕欲知晓蔡京等人近日的一举一动,你且暗中留意,若有异常,即刻来报。莫要走漏风声,明白吗?”
梁师成心中一惊,他深知皇帝这是要对蔡京等人动手了,连忙应道:“奴才遵旨,定当小心行事。”
安排妥当后,宋徽宗又传令下去,准备举办一场盛大的“六贼宴”。表面上,这是君臣同欢,以彰显皇恩浩荡,实则是他精心谋划的一场致命反击。他要在宴会上,当着众人的面,一举铲除这些祸国殃民的奸臣,以正朝堂风气,恢复大宋元气。
消息传出,朝堂再次震动。蔡京等人接到宴请旨意,心中疑虑重重,却又不敢推辞。“这皇帝葫芦里到底卖的什么药?宴无好宴,咱们可得多留个心眼儿。”蔡京与童贯私下商议时,眼神中满是警惕。
童贯微微点头:“大哥说得是,我已吩咐手下在府中加强戒备,以防万一。宴会上,咱们尽量少说话,看皇帝如何出招。”
日子在各方的忐忑与筹备中一天天过去,终于到了“六贼宴”当日。夜幕降临,华灯初上,宫殿内灯火辉煌,歌舞升平。珍馐美馔摆满桌席,酒香四溢,仿佛真的是一场君臣同乐的盛宴。
蔡京、童贯等六人强装镇定,志得意满地步入宫殿。他们身着华丽朝服,头戴官帽,表面上依旧是威风凛凛,可藏在袖中的手却不自觉地握紧,掌心满是汗水。
宋徽宗高坐龙椅之上,眼神平静地看着他们入殿,仿若在欣赏一场好戏开场。待众人行礼完毕,他微微抬手:“众卿平身,今日宴请,乃为犒劳众卿平日为朝廷辛苦操劳。来,都入座吧。”
酒过三巡,气氛看似融洽,舞女们轻盈的舞姿、悠扬的乐曲让人沉醉。然而,就在此时,宋徽宗突然脸色一沉,拍案而起,刹那间,殿内的欢声笑语戛然而止,所有人都惊愕地望向皇帝。
“蔡京、童贯!”宋徽宗厉声喝道,声音如洪钟般响彻大殿,“你们可知罪!”
蔡京等人惊恐万分,脸色瞬间变得惨白,慌忙跪地。蔡京强作镇定,颤声说道:“陛下,臣等惶恐,不知何罪之有啊?”
宋徽宗怒目圆睁,大步走下龙椅,手中的玉笏重重地敲击着地面:“哼!你们这群奸臣,把控朝政多年,卖官鬻爵,贪污腐败,致使朝堂乌烟瘴气,百姓民不聊生!你们还敢狡辩!”
说着,他一一历数“六贼”的罪行,言辞犀利如刀,每一句都如重锤般砸在众人的心口。从蔡京大兴花石纲,劳民伤财,弄得民怨沸腾;到童贯虚报战功,欺上瞒下,私吞军饷;再到朱勔强占民田,搜刮民脂民膏……桩桩件件,听得在场众人胆战心惊。
六人正要狡辩,早已埋伏好的御林军蜂拥而入,将他们团团围住,明晃晃的刀枪在烛光下闪烁着寒光。蔡京见势不妙,妄图垂死挣扎,他抬起头,眼中闪过一丝疯狂:“陛下,您不能如此啊!臣等为朝廷鞠躬尽瘁,没有功劳也有苦劳……”
宋徽宗以一记凌厉的眼神震慑住他,冷冷说道:“住口!你们的所作所为,早已天怒人怨。今日,便是你们的死期!”
紧接着,皇帝当场宣布将他们就地正法。一时间,血溅朝堂,曾经不可一世的“六贼”在绝望与恐惧中结束了罪恶的一生。多年的奸臣当道局面就此终结,大宋的新气象初现曙光。
殿内的大臣们目睹这一幕,有的面露快意,为朝廷终于清除奸臣而欣喜;有的则心有余悸,暗自警醒。而宋徽宗望着眼前的场景,心中五味杂陈,既有铲除奸佞的畅快,又深知往后的路依旧艰难。
这场惊心动魄的朝堂剧变,仿若一场疾风骤雨,迅速传遍京城。百姓们听闻“六贼”伏法,纷纷奔走相告,欢呼声回荡在街巷之间:“苍天有眼啊!这下咱们大宋可有盼头了!”
然而,在一片欢庆声中,仍有暗流涌动。一些与“六贼”勾结紧密的官员,虽暂时蛰伏,却心怀怨恨,暗中盘算着如何报复;江湖之上,各方势力也在密切关注着朝堂局势,试图从中寻找可乘之机。
尤其是梁山好汉,听闻朝廷变故,聚义厅内议论纷纷。宋江皱着眉头,轻抚胡须:“兄弟们,这宋徽宗此番作为,倒是有些出乎我等意料。看来朝廷局势要变,咱们的招安之路,或许也会迎来转机。”
吴用在一旁点头赞同:“哥哥所言极是,只是这朝廷水深,咱们不可贸然行事。还需派人下山,打探清楚虚实,再做定夺。”
众好汉你一言我一语,各抒己见。林冲站起身来,抱拳道:“俺觉得,不管朝廷如何变化,咱们替天行道的大旗不能倒。若朝廷真心招安,能给兄弟们一条正道,咱可以考虑;若只是虚情假意,想利用咱们,那可休怪俺林冲不客气!”
宋江微微点头:“林教头说得在理,此事需从长计议。”
与此同时,在西夏王宫,西夏使者听闻大宋朝堂剧变,急忙进宫向国王禀报。国王听后面色凝重,沉思片刻后说道:“看来宋朝要变天了,速派使者前往宋朝,试探虚实。这宋朝内乱,或许是咱们扩充领土的好时机。”
使者领命而去,一场围绕大宋的外交风云即将拉开帷幕。
而在汴京皇宫内,宋徽宗并未因铲除“六贼”而有丝毫懈怠。他深知,这只是改革的第一步,接下来还有诸多难题亟待解决。他回到御书房,彻夜未眠,翻阅古籍,思考着如何选拔贤能、重振吏治;如何发展经济、充盈国库;如何强军固本、抵御外敌……
窗外,夜色深沉,万籁俱寂,唯有御书房内的灯火摇曳,映照着宋徽宗坚毅的面庞。他仿若一位孤独的行者,在荆棘密布的道路上奋勇前行,肩负着大宋的兴衰荣辱,向着未知却又充满希望的未来走去。
随着“六贼”的覆灭,朝堂之上空缺出诸多职位,如何选拔贤能填补这些空缺,成为宋徽宗面临的首要难题。他深知,用人不当,极易重蹈覆辙,让奸佞再次滋生。
于是,宋徽宗颁布诏令,广开言路,号召天下有识之士进京自荐或举荐他人。诏令一出,各地文人墨客、能士豪杰纷纷响应,一时间,京城客栈人满为患,皆是前来应试或举荐贤才的人。
为确保选拔公正公平,宋徽宗亲自出题,涵盖治国方略、军事谋略、民生疾苦等诸多方面。同时,他召集朝中几位正直清廉的大臣,组成评审团,一同阅卷、面试。
在一场场激烈的比试中,许多才华横溢、心怀报国之志的贤才脱颖而出。有精通兵法、能征善战的将领苗子,有擅长理财、深谙经济之道的谋士,还有心系百姓、熟知农事的良吏……宋徽宗看着这些新鲜血液注入朝堂,心中稍感欣慰,他仿佛看到了大宋重新焕发生机的希望。
然而,改革之路从来都不是一帆风顺的。就在选拔贤能进行得如火如荼之际,一些心怀不轨的旧势力开始暗中作祟。他们在考试中作弊、贿赂评审官员,试图将自己的亲信或庸才塞进官场。
宋徽宗得知此事后,雷霆震怒,立即下令严查。凡是参与作弊、受贿的官员,不论职位高低,一律严惩不贷;作弊的考生,终生禁考,并追究其举荐人的责任。在皇帝的高压之下,作弊之风迅速被遏制,选拔贤能得以顺利进行。
与此同时,为了重振大宋经济,宋徽宗又将目光投向了商业与农业。他深知,商业繁荣能带来丰厚的赋税,充实国库;农业稳定则是国之根本,关乎百姓温饱。
在商业方面,他下令减轻商人的赋税负担,鼓励各地通商贸易,开放一些原本由官府垄断的行业,激发市场活力。同时,加强对市场的监管,打击假冒伪劣商品,维护市场秩序。
在农业方面,宋徽宗召集农学家,研究推广新的种植技术和农具。他还亲自下旨,兴修水利,开垦荒地,为农民提供更多的耕地资源和灌溉保障。这些举措实施后,大宋的商业逐渐复苏,城市里店铺林立,交易频繁;农村里农田肥沃,庄稼丰收在望,百姓的生活也开始有了些许改善。
然而,就在宋徽宗为国内改革忙碌之际,西夏使者已悄然抵达汴京。朝堂之上,使者态度傲慢,言语间暗藏威胁,索要更多岁贡:“我西夏与大宋多年交好,如今大宋局势变动,我王担心边境不稳,需大宋增加岁贡,以安我王之心。”
宋徽宗端坐龙椅,目光冷峻,他心中清楚,西夏这是趁火打劫。他命人将童贯的头颅置于礼盒之中,当着使者面打开。血腥之气弥漫,使者吓得脸色惨白。
宋徽宗冷冷说道:“这便是妄图侵我大宋者的下场,从今往后,岁贡之事休要再提,若敢犯我边境,必让尔等血债血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