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我想要抱抱——第一时间满足宝宝的任何需要
- 资深心理师育儿手记:给孩子最好的安全感(0~3岁)
- 胡慎之 曾路
- 3369字
- 2025-02-12 17:18:38
豆妈记录:抱,还是不抱?这是个问题/第23天
豆子醒了,哼哼唧唧地要抱抱,我赶紧过去把豆子抱起来,豆子高兴了。
豆子有张自己的小床,外婆用新弹的棉花将小床铺得软乎乎的,我们料想豆子睡在上面会很舒服。可是,一个人躺久了也会无聊吧,所以,小豆子躺在小床上也会闹。对了,小婴儿不会翻身,用一个姿势睡久了肌肉会累,需要抱抱。
到了晚上,豆子该睡觉时,更需要抱抱,不抱睡不着。要是他本身就有点困了,还没得到抱抱,就要大哭。按照老人的说法,这叫“闹瞌睡”。不过,抱抱这个词说起来很轻松,落实到手臂上就很有分量了。我们家豆子一直发挥超常,可能是母乳里脂肪含量超标的缘故吧。故此,抱豆子实在是个力气活,有些时候不想抱他,的确是因为体力不支。
豆子肯定巴不得我们随叫随抱。但是,作为有文化、讲科学的长辈,我们就要思考:应不应该随时满足豆子的愿望呢?他这么小,显然是不懂得提合理化要求的,那么,假如我们无条件满足他,会不会造成溺爱呢?要知道,正确的爱和错误的爱有时候并非隔着一条鸿沟,二者之间常常只有一线之隔,所以我们要把握“适度”的原则。
当妈妈真不容易啊,连这么小的问题都让我纠结得很。正当我内心纠结的时候,土豆妈打来电话,说土豆外公刚狠狠地批评了她一顿,只因她无视土豆同学的要求,不给土豆抱抱。
事情是这样的:土豆凌晨起来吃奶(土豆系豆子同月龄兄弟),吃完奶的土豆仍然不肯好好睡觉,躺在小床上继续哼唧,土豆妈抱着他唱了两支摇篮曲后,将其放下。土豆再次哼唧不停,并有扩大音量之势。土豆妈和土豆爸都累了,他们心想:哭吧哭吧,哭累了就睡着了。所以,他们就没再管土豆。土豆果然提高了哭的分贝,成功吸引了土豆外公。土豆外公从另一房间赶来营救土豆,将土豆抱在怀里哄了半宿。因为不想吵着土豆,所以土豆外公选在早上批评他娘和他爹。
身为选择母乳喂养的妈妈,我非常理解土豆妈的苦衷。养过小孩儿的人都知道,出生1个月左右的宝宝每隔两三个小时就要吃奶,为娘的几乎很少有机会睡上一个囫囵觉,宝宝夜里吃完奶不好好睡觉时,的确叫人烦躁。
老人家总是听不得孙子孙女哭的,豆子的外婆外公也这样。他们对豆子有求必应,无条件,无原则,违背了他们当初声称的“科学养育”精神。
早在豆子还未出生,大家在一起畅想未来时,豆子外婆就发表过她的新育儿观:“以后咱们家养孩子,一定要讲原则,讲科学,不能溺爱。”说完后,豆子外婆还举了例子,说她的同事带孙子时就遵循科学喂养原则,按照书上的来——给宝宝准备专属小床,让宝妈按量喂奶,让宝宝按时入睡,宝宝过了点儿不睡的话,哭也不抱,结果那个宝宝日后就很懂规矩。当时一排听众听后都表示很佩服。
但实践证明,教条化的东西是信不得的,豆子不吃“科学养育”那一套,而豆子外婆显然也将当年提起的育儿观抛到了九霄云外。但我们又担心了,逢哭必抱对宝宝的身心健康一定好吗?不会让宝宝形成依赖吗?会阻碍宝宝的心理成熟吗?
心理师爸爸的分析:请做宝宝生命初期的完美照料者
宝宝在生命初期正处于心理上的自闭阶段,他需要完美照料者满足他的一切需要,这样他的心中才会建立起基本安全感。如果宝宝的需要被及时、完美地满足,那么他将来就不需要再去寻求基本安全感了。
就像身体的成长一样,宝宝心理的发育也是要一步一步完成的。如果说健康人格是一座坚固的大厦,那么它的根基就是安全感的建立,而基本安全感形成于生命初期,通过宝宝对妈妈(照料者)的依恋建立起来。
拥抱宝宝,建立安全感
对宝宝的心理发育来说,从宝宝刚出生到1岁,做一个完美照料者非常重要。因为宝宝将在这个时期内发展出极其重要的心理品质——安全感与信任感,与此品质相对应的是爱与被爱的能力。
一个能够信赖别人、能够在关系中感到安全的人才可能建立起亲密关系。不夸张地说,婴儿时期建立起的安全感关系到宝宝一生的幸福。
这个时候的宝宝柔弱无助,他们的生活质量完全取决于照料者的行为,照料者给宝宝安全感与信任感,宝宝才能与照料者发展依恋关系。宝宝得到妈妈的悉心照料,身心都获得满足时,就会体验到舒适、安全,会对周围的环境产生基本信任感。这么小的宝宝毫无保护自己的能力,妈妈稍有忽略就可能会让他们强烈地体验到生存威胁,产生对环境的不信任感或疑惑感。
一个完美照料者可以迅速帮助宝宝获得基本安全感。所谓完美照料,就是不论宝宝有什么需要,都在第一时间让宝宝获得满足。这其实很考验妈妈(照料者)的爱心与耐心,宝宝需要的不仅限于吃饱、穿暖,所以妈妈需要敏锐地察觉宝宝发出的信号,并且理解宝宝要的是什么。
拥抱是满足宝宝心理需要的一种方式。一位名叫哈洛的心理学家做过一个实验:
把刚出生不久的恒河猴放在一个笼子里,笼子里有两只代替母猴的假猴子——一只是用铁丝做的,它的“胸前”缚有一个奶瓶;另一只是用柔软的绒布做的,它的“胸前”没有奶瓶。实验的目的是看小猴子更依赖食物,还是更依赖与母亲的接触。结果是,小猴子要吃奶的时候,就会去找有奶瓶的假猴子,一旦吃饱了,就会和绒布猴待在一起。
这个实验证明,小猴子对柔软的绒布猴更依恋。恒河猴的基因与人类基因的相似度很高,这个实验说明温暖亲密的接触能让宝宝产生依恋。妈妈的怀抱就可以给宝宝提供柔软、温暖的接触性关怀,宝宝特别依恋妈妈的怀抱是因为宝宝有这样的心理需要。
很多孩子喜欢毛茸茸的公仔、柔软的被子等都是因为依恋需要。对这些物品有强烈喜好的孩子,可能是在婴儿时期没有被抱够的孩子。很显然,豆子外婆的理论在很大程度上是违背宝宝的需要的。
拥抱可以带给宝宝的体验是好像回到妈妈的子宫里一般,会让宝宝很满足。皮肤接触、熟悉的气味都可以给宝宝带来安全体验,可以消除宝宝的恐惧感。这也就是为什么宝宝哭闹的时候,抱抱可以让他们停止哭泣。有很多孩子要在妈妈的怀抱里睡觉,就是因为他们感到安全才能够安然入睡。只是,抱着孩子会让大人们很辛苦。不过,在孩子1岁以内,再辛苦也是值得的,否则,将来宝宝可能会让身边的大人们辛苦很多年。
曾经有位三十多岁的男士来向我求助,他的人格是偏执型的。他经常怀疑妻子有外遇,不相信身边的任何人,几乎没什么朋友。他在很多时候都难以控制自己的情绪,经常和别人吵架。在他看来,在任何情况下,都只有他自己是对的。除此之外,他还会记仇。他被公司辞退后,扬言要报复公司经理。他在家里时的情绪很糟糕,甚至到了精神崩溃的地步。他的妻子感觉到问题很严重,所以苦苦哀求他来见我。
遇到偏执型人格的人是心理咨询师的灾难,与这样的求助者建立关系很难,他们来一两次之后往往就不来了。幸好,这位求助者在大家的努力下把治疗过程坚持下来了。
在与他讨论的过程中,他谈起了自己的经历。其中一段特殊的经历与照料者有关。他妈妈是个医生,并且有很严重的强迫症——洁癖。他妈妈生了他以后,有一段时间精神状态很糟糕,每天花在洗手和打扫上的时间很多。很多时候,他已经饿得哇哇哭了半个小时,他妈妈却还是仪式性地洗完手后才去抱他。
他妈妈生下他以后没有奶水,喂他奶粉之前要将手和喂奶的用品严格消毒,按剂量调制奶粉,让冲好的奶粉自然冷却。等他吃到奶时,几乎一个小时过去了。而在这一个小时中,他妈妈也不抱他,任由他在那里哭。最要命的是,他妈妈也不允许其他人抱他,理由是宝宝多哭可以增加肺活量。
当然这是他长大了以后才知道的。据说,他那时候经常哭到声嘶力竭。所以,他很敏感,只让妈妈抱,别人一抱他,他就哭。这和他偏执型人格的形成有极大关系。如今,他对妻子的要求是:在他有要求的时候,必须马上满足他。他妻子哪怕稍微迟疑一会儿,都会招致他谩骂,甚至动手。
很多时候,大人担心宝宝经常要抱抱会使宝宝形成依赖性。殊不知,不及时满足宝宝的需求,会给宝宝带来创伤。
宝宝虽小,但他们知道自己的需要
所谓完美照料者,就是在第一时间满足宝宝所有需要的照料者,有点让他们“要风得风,要雨得雨”的意思。在宝宝1岁以内,要给宝宝最大的满足。拥抱也好,吃奶也好,宝宝过早地体会到挫折就可能对所有人和环境产生不安全感。
千万不要用自以为的科学方式对待宝宝,也不要为了满足自己的需要而冷落宝宝。
如果完美照料者能够在宝宝有需要时满足宝宝的需要,那么宝宝将来就不需要寻找这种被满足的感觉。其实,我们身边有很多人都幻想找到完美照料者。不管他们是有意的,还是无意的,他们之所以产生这种想法就是因为过早失去了完美照料者,受到了创伤。这在亲密的依恋关系中,会表现得特别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