驯兽、砌墙、浇花,你爱哪一种

1. 三种核心教学主张

概而言之,人类对教学的核心主张有三类。为了通俗易懂,我分别用驯兽、砌墙、浇花来做比喻。

(1)驯兽主张——行为主义的教学主张

早期让人改变的策略和巴甫洛夫利用条件反射训练狗的方法是一样的。后来,美国心理学家爱德华·李·桑代克用猫做了试错实验,即让猫通过反复试错,尝试走出一个设置了各种机关的箱子。通过实验,他总结出著名的三大学习定律:准备律、练习律和效果律。这三大学习定律的要义,是准备越充分、练习次数越多、行动效果越明显,越有利于刺激与反应之间形成稳定的连接。

这就是行为主义的教学主张。就像训练狗熊钻火圈,钻过去就有糖吃,钻不过去就饿肚子,久而久之,狗熊就会钻火圈了。行为主义教学法只看其表,不究其里,为让学员产生某种行为,用相应的外部刺激,反复强化,使其形成某种固定的刺激——反应模式,就大功告成了。我把这种教育方法比喻为驯兽主张。这是最基本的教育方法,今天还有人在用,也非常有效,典型的例子之一就是在驾校学开车。驾校教练都很清楚,他并非单纯教授学员驾驶的知识,而是让学员掌握驾驶技能。教练要学员通过大量强化练习,形成身体记忆,在紧急情况下做到自动反应,一脚把车刹住。对这种动作技能的掌握,刺激——反应学习理论是有效的。

行为主义试图用刺激——反应学习理论解释人类所有的学习行为,其代表人物华生甚至说:“给我一打健康的婴儿,我可以随机把他们训练成从事不同职业的人。”

(2)砌墙主张——认知主义的教学主张

1957年,年轻的语言学家乔姆斯基向行为主义大师斯金纳发起挑战。他质问:孩子突然跟父母说“我恨你”,难道也是“刺激——反应”强化的结果吗?他认为,这句话必定是孩子的大脑内在加工创造的。乔姆斯基的挑战把对学习行为的研究的焦点转移到学习者的脑内对信息处理加工的过程,直接促成了认知心理学的诞生,也催生了全新的教育主张——认知主义。

行为主义把大脑当成黑盒子的方式显然简单粗暴。事实上,人们对外界刺激信息的加工过程本质上是大脑各项机能的运作过程。认知主义更注重大脑对信息的加工过程,发现人们对态度、技能、知识的接收和加工方式不同,从而根据大脑对信息的接收、处理、存储、提取的规律,对不同类型的知识用不同的方法传授,用符合大脑接收和加工规律的方式把知识装进大脑。

认知主义教学最典型的代表人物是本杰明·布鲁姆和加涅。本杰明·布鲁姆是美国当代著名心理学家、教育家,1956年,他发表了教育目标分类理论,强调知识的结构和分类教学,主张对能力进行分类培训。布鲁姆把能力分为态度、技能、知识,指出不同能力在大脑中的加工方式不同,教学的方法也有区别。之后认知主义有了长足的发展,直到今天还在不断发展和完善。

认知主义把人的大脑假设为一组存放知识的筐子,认为把某种能力放进学生大脑中相应的筐子里,学生就具备了这种能力,其不足之处是忽略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我把认知主义的学习理论比喻为砌墙主张。比如要培养一名合格的软件开发工程师,要教授二十门课,相当于砌一面墙需要二十块砖,老师把一块块砖放进学生大脑里,以为学生脑中的墙已经砌起来了。事实上,老师只是把每块砖给了学生,砖块并没有在学生脑中有机结合起来,墙并没有砌起来。

(3)浇花主张——建构主义的教学主张

认知主义的缺陷在于把学生假设成被动接收知识的容器,其研究大脑运作机理是为了更好地把知识装进这个容器,忽视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导性及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对学习的影响。学生从来都不是被动地接收信息的,而是主动运用各种策略,调用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把新的知识转化成自己版本的理解。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立的信念和价值观,每个学生都带着自己独有的经验、价值观、信念习惯来到课堂,学生不会罔顾自己的知识经验而轻信老师的夸夸其谈。

早在20世纪30年代,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就提出了一整套全新的教学主张,后来被称为建构主义。20世纪80年代起,德国职业教育率先采用建构主义,之后建构主义开始在欧美流行。

建构主义认为,学生是独立的、有自己思想的个体,是学习的主体,知识是学生主动建构的结果,老师要营造一个方便学生学习的氛围和环境,在课堂上为学生提供信息和情境,提出问题,引发讨论,由学生自己总结和发现知识的价值与意义,想明白道理,自主做出决策,这一过程也伴随着学生之间的研讨、协商。在建构主义的课堂上,除了学生自己之外,老师和同学都是老师,他们的作用都是帮助学生想明白道理。

就拿花草打比方,行为主义的教学主张就像拿剪刀剪花,强行把花草剪成人所希望的样子;认知主义的教学主张则像在西瓜还很小的时候,给西瓜套一个方形的外罩,目的是把西瓜装进人们预设的容器里,最后就长出了方形的西瓜;而建构主义的教学主张更像浇花,更尊重植物的本性。花的生长由它的基因、根系等因素决定,我们没办法控制一盆花长成什么样,我们能做的是让它长在适合的土壤里,给它充足的养分、水和空气,为它营造有利于生长的环境,然后由它在适宜的环境下自由生长。所以,我用浇花来比喻建构主义的教学主张。

2.教学主张不同,教育方式也不同

以上就是教育学不同流派主张的大概发展脉络,从行为主义到认知主义,再到建构主义。这些对教育的主张是对学习的基本认识和假设,假设不同,方法和行动也迥异。举个例子说明其中的道理:服务行业要求服务员对顾客面带微笑,现在要把服务员见顾客如何笑容可掬当作一次培训的目标。那么,行为主义的做法可能是,老师做一个标准的微笑的样子——嘴角微翘,露出八颗牙齿,然后用正、负强化的方式,学员动作做对了就给奖励,做错了就受惩罚。你想,胡萝卜加大棒训练出来的笑容,能真诚吗?也许服务员心里很不开心,却要强按住负面情绪嘴角上翘,露出八颗牙齿。行为主义就是这样,不探究学员内心的感受,只要求动作上的变化,并不断强化,直到形成稳定连接,动作固化。

认知主义的做法是,研究大脑控制微笑的过程及微笑的机理,老师让学员理解微笑的原理和流程,掌握肌肉拉动的方法和技巧,并交代一些注意事项,给学员灌输微笑速成大全。学员们从来没有自己琢磨微笑的原理,只会按老师讲的流程练习,久而久之,笑容都是机械的了。

建构主义则主张积极而持久的变化必须从内心做起,不强调标准的笑容要露几颗牙齿,更不剖析微笑的原理、分解微笑的动作步骤,而是让学员们一起讨论客户的价值和应该如何对待客户,如果学员真正理解了客户是衣食父母,看见衣食父母便会自然而然地流露出微笑。不管这个微笑露了几颗牙齿,是不是合乎标准,但有一点是可以保证的,那就是这个微笑是发自内心的,是真诚的。

再举一个例子,现在市场上的TTT(企业培训师培训)课程琳琅满目,差不多到了是个老师就能讲的地步,然而课程名字都叫TTT,内容却差异巨大。有的用行为主义的方式训练学员的发声技巧和肢体语言,有的用认知主义的方式大讲特讲教学原理和控场技巧。我则主张用建构主义的思想,让学员自主理解和接受TTT的相关技巧。

可见,对学习的主张不同,教育的方式也完全不同。道的问题是最重要的,道对了,术的问题就好解决,甚至无须解决。尼采说过:“知道为什么而活的人,便能生存。”引申一下,知道“为什么”的人,几乎能够克服一切“怎么做”的困难。

3.有效改变的“三驾马车”

哈佛大学成人学习与专业发展教席教授罗伯特·凯根在他的《变革为何这样难》一书的开头,就抛出这样一个现象:

一项医学调查显示,假如医生告诉严重心脏病患者,如果不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如合理饮食、加强锻炼、不吸烟等,他们将必死无疑。即便在这种情况下,也只有大概1/7的人会真正改变自己的生活习惯。剩下6/7的人,难道就真的对生命毫无眷恋吗?还是有什么东西让人们在面临致命危险时,仍然无法改变自己的不良嗜好?

对严重心脏病患者来讲,抽烟将意味着加速死亡——这是一个非常直白的道理,因果关系清晰,我相信所有的病人都明白这个道理。但为什么只有大约1/7的患者会真正改变呢?据此,我们可以得到一个推断:讲道理(认知改变)对一个人产生改变的贡献只有大约1/7。反过来,我不禁要问:有多少人把讲道理当成促成人们改变的全部?

为什么有人整天只知道声嘶力竭地给别人讲道理,却总是收效甚微呢?问题就出在只讲道理不足以促成一个人彻底改变。单讲道理不足以让人相信,因为分量不足、力道不够。那么,有什么因素能促成人的改变呢?或者,有什么因素阻碍人们做出改变呢?有烟瘾的肺癌患者可能说:“我知道抽烟对我的病不好,可是我习惯了,‘饭后一支烟,胜过活神仙’,吃完饭下意识的动作就是摸口袋里的烟。”可见,行为习惯是影响人改变的一个因素。

此外,还有什么因素呢?有人说受环境影响,有人说跟着感觉走,有人说感情……对了,就是情感体验,情感是影响一个人决策的重要因素。认知、行为、情感是促使有效改变的三大因素,我称之为“三驾马车”。我把上述三个因素和美国医学科研人员保罗·麦克莱恩的三重脑理论关联起来,发现原来这三大因素各有生理基础。

保罗·麦克莱恩提出:人类的大脑结构大致分为三层,最下层为“爬行脑”,由丘脑、小脑、基底神经、脑干组成,主要负责呼吸、心跳等行为反应,也称为“行为脑”;中间层为“古哺乳脑”,由颞叶、杏仁核、海马体等组成,主要负责情绪反应,也称为“情感脑”;最上层为“新哺乳脑”,它是人类独有的,由大脑皮层组成,主要负责意识、理智和抽象思维,发展出逻辑思维、想象力、意志力等人类独有的高级机能,也称为“认知脑”。他认为,这是进化在人类大脑中留下的痕迹。这三脑各司其职,又相互协同,完美配合。

行为主义的学习方式偏重于行为脑,认知主义的学习方式更适合认知脑,而建构主义在前两者的基础上,更注重学生的参与和体验,更多地满足学生情感脑的诉求。

4.形成有效改变的闭环

行为脑、情感脑和认知脑之间始终维系着一种既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的微妙关系。所谓“循环无端,周行不殆”,人的改变可以从任何一个层面开始,只要完成三脑互相促进的良性循环,一种自动强化的机制就开始了,人从外界摄入的能量会源源不断地供给到这个循环中。

从认知脑开始的例子极其普遍。比如,人们从书本、聊天中获取某种新知识,认知脑受到启发,决心要自己试试,从而驱动行动脑去行动。这种驱力在心理学上称为“内驱力”。认知带动行为之后,就要看有没有得到所期望的结果,如果得到了,人就很兴奋——引发了积极的情绪体验,于是形成“认知—行为—情感”的闭环。这种积极的情绪体验会激励人们思索怎样才能做得更好、收获更大,鼓励认知脑进一步探索,探索又驱动实践,实践又引发情绪……于是一个“认知—行为—积极情感体验—更深刻认识—更积极行为—更积极情感体验”的良性循环就建立了,多次强化后,新的习惯就养成并固化了。相反,如果行动之后得到的是挫败,这种消极的情感体验就会促使人反思自己的认知是不是正确、可靠。反复几次被挫败后,也许人会自动放弃尝试,得出自己不适合这么做的结论。

从情感脑开始的情况也很多。比如好奇心驱使人们去探索,好奇引发了一种情绪,驱使人们更深入地了解(认知脑),继而引发行动(行为脑)。也有受社会环境影响而行的,俗话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榜样给人以心向往之的感觉,引发认知脑的探索和行动脑的参与。

从行为脑开始的情况往往没有谋划,偶一为之,却能得到意想不到的结果,感受到意外而强烈的积极情绪体验,继而激励人们去更大胆地探索和行动。

不管从哪个脑开始,只要认知脑找到意义和价值,行为脑找到方法,情感脑得到积极的情感体验,这种激励三种脑能量不断参与进来的循环就能形成。相反,三个环节中的某个环节或多个环节没有得到激励,循环就建立不起来。首先,认知脑中没有建立起愿景,捕捉不到意义和价值,根本不可能付诸行动,知识不付诸实践就只是传说。其次,认知脑积极行动,行为脑不得方法或不具备能力,行动受阻,也就会止步于行动这个环节。最后,行动成功了,还要看带来的结果是否符合预期,如果结果与预期一致,情感脑会受到激励,进一步激发认知脑精益求精地探索,循环得以建立;如果结果不是预期的,意志力不坚强、好奇心不突出的人可能会放弃,意志力坚强的人则可能驱动认知脑去反思、改进,再实践,再验证。爱迪生发现钨丝,把这种验证失败再反复修正的循环重复了三千次,而他自己却说:“我只是成功地发现三千多种材料不适合做灯泡而已。”

实际上,三种教育主张各有其合理之处,不但不矛盾,而且互补。不管从哪个脑切入,最后娴熟掌握的状态一定是三脑三位一体、达成一致的状态。可见,三脑学说是一个更大的框架,能包容看似互不相容的三种教育主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