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洗澡引发的家庭战争——过度的掌控不是爱
- 资深心理师育儿手记:帮助孩子社会化(3~7岁)
- 胡慎之
- 2145字
- 2025-02-12 17:18:33
小豆子故事场景/4岁
外婆又催我洗澡了,但是我想看完电视再去洗澡。后来不知道为什么,妈妈和外婆争吵了起来。外婆哭了,妈妈把自己关在房间里。
我不知道该怎么办……
妈妈和外婆的掌控之争
豆子4岁了,他很“任性”,经常无限期拖延、不收拾自己的玩具,在这种情形下,我们会提醒他。但豆子会把我们的提醒当作“耳旁风”,不理睬,不回应,我们常常会被激怒。
有一次豆子不愿意去洗澡,豆子外婆在一旁不停地提醒他,这激发了豆妈童年时被不断要求的糟糕记忆。因此,当外婆又一次催促豆子的时候,豆妈忍不住和外婆发生了争吵:“为什么一定要现在洗澡,难道晚5分钟不行吗?”外婆的观念是“到时间了,他必须要洗澡”。豆妈和豆子外婆的剧烈冲突把豆子吓坏了,豆子坐在沙发上不知道该怎么办。
每当豆妈和豆子外婆争夺掌控权时,家里就会变得很“热闹”。豆妈觉得“我和豆子更亲近一些,他应该听我的”,豆子外婆也觉得“我跟豆子更亲近一些,豆子应该听我的”。
对需要掌控感的人而言,别人不按照他们的意愿行动会令他们产生强烈的挫败感,因此他们无论用什么样的方式,都要夺回掌控权,这也是很多父母希望孩子乖乖听话的原因。听话意味着服从和顺从,只有这样,父母才能更好地控制方向。父母对孩子的掌控和束缚会导致孩子失去自主意识,亲子关系不健康。
不让孩子认同掌控
我们幼年时在原生家庭中被对待的方式总会在我们身上留下印记,其中的一些变成了隐藏的创伤,如果没有被疗愈,创伤很容易被激发。当我们或者身边的人被曾让我们感到受伤的方式对待时,我们的记忆会被唤醒,产生记忆中的感受或者将其投射到他人身上,压抑的愤怒也会随之爆发出来。所以豆妈在豆子外婆一次次催促豆子去洗澡时,回忆起童年被不断要求的糟糕感受,她的愤怒爆发了。
豆妈意识到争吵影响了豆子,于是尝试主动和豆子解释,但豆子怀疑是不是自己做错了什么。豆妈对豆子说:“外婆现在很难受,豆子去陪外婆说说话。”豆子变成了协调她们两人之间关系的“和事佬”。
我不认同这种方式。虽然豆子害怕长辈争吵,但他会在听了豆妈的话后发现自己能影响妈妈和外婆之间的关系。如果孩子在这样的情况下善于利用照料者之间的矛盾,那么他的头脑中就会形成一种假象:我是掌控者,可以掌控这个世界的运转,处在无所不能的状态里。
克服对失去掌控的过度焦虑
有一段时间,豆子经常拒绝外婆的要求,他会说:“妈妈说过我可以这样做。”这种拒绝让外婆觉得自己对豆子的掌控权受到了“威胁”,于是外婆向豆妈抗议:“你不应该这样教小孩,会让孩子变得……”
孩子不顺从使我们变得焦虑。例如,豆子穿鞋磨蹭的时候,外婆会对豆妈抱怨:“你看,你的孩子现在这么散漫,以后他一定是一个特别散漫的人。”
其实,这个年纪的孩子有些叛逆,会和大人对着干。豆子的外公外婆和豆妈都很在意别人的看法,因此他们对豆子待人接物的方式有很严格的要求。然而豆子并不配合,当大人提出要求时,他会直接反驳,这段时间他的口头禅是“凭什么”“为什么”。
孩子在成长中需要经历很多事情,很可能会出现失误,而失误是成长的一种反馈。我不希望豆子是特别乖巧、温顺的孩子,因为乖巧和温顺反映的是对他人依赖的需要,这样的孩子离开了家人后有时会不知道该如何思考,也没有办法面对挫折。
不被尊重的孩子也不会尊重别人
我在职业生涯中一直研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发现成年人和他人的关系中有一个非常有趣的配对模式。例如,有些人的职场关系很糟糕,每当上级将任务指派给他们时,他们心里就会产生愤怒。他们有愤怒的感受就是因为他们幼年时经常被别人指挥。愤怒的根源是幼年的体验,因为他们没有机会解决或者表达愤怒,于是这种情绪就被深深地压抑在无意识里,当同样的情况出现时,愤怒就会重现。
他们不仅不认同别人做出的工作分配,而且会因被要求、命令而愤怒。很显然,这是他们内心的苛刻控制型父母和顺从型孩子的配对模式的重现。顺从型孩子觉得自己有能力反抗时,就会反抗包括正常工作指派在内的任何命令,致使他们的职场关系难以维系。
一个没有被真正尊重过的孩子,长大以后也不会尊重别人,因为他们在重复着自己被对待的方式。7岁以内的孩子基本上习得、内化了所有规则,因此在孩子成长的阶段中给孩子受到尊重的体验是非常重要的。如果照料者一直担心和焦虑,试图控制孩子,就不会真正在意孩子的感受。这样的孩子哪怕获得了物质的满足,内心也是孤独的。
帮助孩子平和、客观地对待世界
家里养了一只小乌龟,豆子喜欢捉弄小乌龟,也就是把小乌龟当成玩具,时不时地给小乌龟翻翻身。其实这也是孩子探索的过程,但乌龟是有生命的,被戏弄时肯定不舒服。
豆妈意识到了问题,问豆子:“你希望小乌龟是你的玩具还是你的朋友呢?如果它是玩具,那你可以这样玩;如果它是你的朋友,那你希望你的朋友这样对你吗?你希望朋友陪着你玩还是不停地把你扔来扔去呢?”后来,豆子在豆妈的帮助下,慢慢理解了“互相照顾”的含义。有时候乌龟缸里没有水了,豆子会往里面加水、给小乌龟喂食物,还会和小乌龟说悄悄话。这种对话也是照顾的一种方式。
当孩子能更平和地对待事物时,和照料者特别是和妈妈的关系会更加亲密,同时孩子也能更加客观地看待这个世界,清楚什么事情是自己可以做的,什么事情是自己不能做的。等孩子到了遵守规则的阶段,就会意识到规则对自己是有利的,并运用规则来保护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