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47章 大问题
- 摊牌了,我是天下第一豪门
- 红薯
- 2147字
- 2025-04-22 18:59:58
钱墨也算是干过农活的人,打谷子,他也是亲自上阵过的。
正因为如此,钱墨才更加不理解为何要专门制造一座机器,只为了打谷子?
“你且说说,你们这打谷机,有何特殊之处?”
钱墨好奇的问道。
说话的时候,钱墨偷偷瞄了一眼王林。
看到陛下十分淡定的摸样,估计是早就知道了打谷机的存在,而且也知道了其功效。
不过耳听为虚眼见为实嘛!
不亲眼见识一下,钱墨觉得还是心中存疑的。
“大人请看,这打谷机采用的乃是手摇式设计。只需要一个人握住摇杆使用,就能快速完成打谷,且利用打谷机完成脱壳,可比人工打谷减少损耗。”
匠人立即介绍起来。
这可是他们这段时间的奴隶,终于研究出来的得意之作!
虽说他们农具部实际上研究的物品,并不仅仅只有打谷机一种而已,而是在各种农具上都有涉猎。
但其他方面的研究取得的成果都不算太大。
只能说有了一个大概得研究方向而已。
目前还无法派上实际用场,但这打谷机已经经过了几代革新,如今的效果绝对能够直接用到农人的身上!
“哦?真有你说的那么厉害?快给本官展示一番。咳咳,是给陛下展示一番。”
钱墨有些激动。
华国目前还无法脱离小农经济,至少无法彻底脱离。
农民,也是国家的命脉。
以前农民每年辛辛苦苦的劳作,收获的时候还要担心各种各样的情况,比如晒谷子的时候遭遇暴雨。
打谷子的时候,出现损耗等等。
如果打谷机真的能够在打谷的过程中减少损耗,对于百姓和朝廷而言,都算是巨大的收获!
最重要的是,这打谷机可是由朝廷组建的科研院研发。
朝廷自然也可以凭借此物,谋取一定的利益。
百姓有饭吃,朝廷才能稳定。
“是,陛下,钱大人请稍等。”
匠人们立即去取来一些还没来得及脱壳的谷子,装入,并且开始摇动摇杆。
经过一番展示后,钱墨张大了嘴巴,眼睛也瞪得老大。
口中想要夸赞的话到了嘴边,却怎么都说不出来。
因为他一直觉得匠人需要负责的东西就是制造一些类似水泥、炼制铁具这些。
从来没想过匠人原来也可以和农业挂钩。
而且通过匠人们制作出来的农具,可以极大的提升农民们的收获,节省他们的时间。
一个人一天手动打谷,最多也就是半亩地左右的产量。
就算不计算过程中的损耗,光计算时间,也是一个庞大的数字。
而打谷机呢?
仅仅是利用机器,一台机器一天连轴转,就可以完成手动打谷十倍乃至更高的效率!
相当于普通农户需要十天半个月才能完成的工作,利用机器,一天左右的时间就可以完成。
那么节省下来的时间,是不是可以去城中打工?
随便做点什么,卖点吃食也好,做些活计也罢,都能赚取一份收入。
所以这东西相当于节省了百姓的时间,并且提高了他们的收入。
而利用打谷机能够减少损耗,就相当于农民使用后能收获更多的粮食,这同样是提高了农民的收入。
“好东西,当真是好东西啊!陛下,如此好物,必须要推广到天下百姓,让所有百姓都能使用上才是。”
钱墨深吸一口气,总算是将自己的情绪稳定下来,看向王林的眼神都变得亮晶晶的。
之前王林让科研院研发的那些东西。
无论是热气球也好,水泥也罢。
不能说不好,只是实用性没有这么强烈。
而农具……
钱墨觉得这才是真正能够造福天下的好东西。
陛下怎么不早点提出来呢?
“的确,那此事就交给钱爱卿负责了。”
王林笑着点点头。
他对科研院的匠人们有如此研究精神,且能将自己的想法落到实处,而不是去搞那些漫无目的,听着就不靠谱的发明也是很满意的。
虽然创建科研院的时候,王林对于这些匠人们的要求就是希望他们能够拿出自己的想象力。
把一些不可能的东西变成可能。
但同时还是希望他们能做一些切合实际的东西,能够为朝廷,为天下百姓贡献一份力量。
就这么说吧,如果现在有人提出可以研究太空电梯,卫星这些东西。
王林会佩服他们很有想象力。
但这种不切实际的东西,王林也是不会支持他们去搞研发的。
毕竟以华国目前的科技水平和基础,以及他们现在掌握的材料和方法,是根本无法制造出如此高科技的物品。
就算是投入了时间和金钱,也不过是浪费了时间和金钱而已。
“陛下,这……”
钱墨听到王林想要将推广打谷机的事情交给自己,反倒有些犹豫起来。
“怎么了?”
王林疑惑的看向钱墨。
“臣不知道这打谷机作价几何?成本多少,也不好定价啊!”
钱墨不好意思的说道。
虽然他知道打谷机的确是个好东西,不过他们代表的是朝廷,使用的却是普通的百姓。
百姓手里能有几个大子?
作为户部官员,钱墨当然不想与民争利。
但也不能让朝廷亏本做买卖吧?
赚,还是要赚的。
不过赚多少,如何赚,这也是个需要仔细考虑的问题。
“你们来回答吧。这打谷机成本是多少,你们觉得售价应该是多少?”
王林看向几个农具部的匠人。
匠人们对视一眼,其中一个年纪稍微大一些的匠人站出来说道:“陛下,这打谷机的造假大概在六两银子,这已经是我们从众多的材料中挑选出最廉价的材料。
不过如果大批量制造的话,成本或许还能降低一些。”
“听到了?”
王林看向钱墨。
他知道,科研院一直都在延用他的传统。
就是尽可能的压缩成本,并且找出最优配方。
既然匠人们都说,六两银子已经是最低,那除非大量生产,否则不可能把成本价压得更低了!
“六两吗?”
钱墨心中快速计算着这个价格。
如果想要售卖打谷机,那么就需要组建商队,还要考虑运输成本等等。
十两银子可能都无法做到赚钱。
售价至少也需要定在十二两以上。
但这样也就是保本,并不算赚钱,而且定价十二两,也不是所有百姓都能买得起的。
要如何才能让朝廷有得赚,同时百姓也能买得起,也是个需要考虑的大问题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