苇编里的时光与新生
城池
“苇席瑶编土炕铺,儿时绮梦未荒芜”,那是白洋淀儿女的童年,更是独属于白洋淀儿女的回忆。在白洋淀悠久的历史之中,芦苇就仿佛是牵引当地儿女心灵的纽带,不管此时家乡的儿女身在何方,当春风吹遍大江南北,当芦苇遍布白洋淀湖畔之时,那份心灵的寄托,总能给当地人以心灵深处最大的慰藉。春风轻拂白洋淀之时,千顷碧波泛起震震涟漪,苇叶摩挲声似水乡歌谣在白洋淀湖畔悠悠作响。在安新,芦苇是大自然深情的馈赠,更是中华优秀文化凝结的精魂,而苇编,便是这方水土最为灵动的艺术结晶。
记忆里,深秋的白洋淀畔,芦苇褪去稚嫩的青绿,以最快的速度披上金装铠甲,此时的白洋淀湖畔宛如金色的海洋,芦苇随着秋风的动作起起伏伏。村民们手持镰刀,穿梭在齐腰高的芦苇丛中,不久,一捆捆笔直的芦苇便整齐地码放在岸边。这不仅是制作苇编的第一步,更是千年技艺的溯源与根基。
秋月婶子是村里有名的苇编能手,她的故事,与苇编紧紧交织在一起。听老一辈人讲,年轻时的秋月婶子,那可是十里八乡出了名的巧手姑娘。那时候,白洋淀的苇编在周边集市上颇有名气,而她编的物件,总是最抢手的,人们总以抢到她的手工制品而感到骄傲。她和同村的春生哥,也是因苇编结缘。有一次,秋月婶子在集市上一边售卖苇编,一边专心致志地“创作”,那可是给路过的春生哥眼睛都看直了——只见秋月婶子手指翻飞,一条条芦苇条似灵动的小精灵一般在秋月婶子手中翩翩起舞,时而对折,时而翻叠,不多时,一个精致小巧的苇编小筐便在秋月婶子手中诞生。她咬着下唇,睫毛在眼下投出细碎阴影,神情专注,当腕子翻转时,辫梢的蓝头绳扫过她隐隐泛红的耳尖。一根苇篾从指间滑落,她弯腰去捡,银簪子碰在竹席上发出清响,惊飞了停在筐沿的花蝴蝶。春生哥忽然觉得喉咙发紧,手不自觉攥紧扁担,手中新割的芦苇此刻还沾着露水,在他掌心洇出潮湿的痕。看着秋月婶子专注的脸庞,春生哥没来由得脸一红,这一刻,他明白,他心动了。春生哥那晚回家后,盯着自家窗台上那只秋月婶子编的蝈蝈笼发了整宿呆。竹篾间仿佛还沾着她指尖的温度,笼底隐约有根漏编的细篾,像她低头时滑落的一根发丝。第二日天不亮,他就摸进芦苇荡,专挑那在晨露里泛着青碧色的苇杆,镰刀起落间,心里竟生出股要把全淀最俊的芦苇都割给她的傻气。此后每逢集日,春生哥的竹担里总多出捆儿用油纸包着的苇杆。他不敢离她摊位太近,只敢蹲在斜对面的粮摊旁,假装挑拣黄豆,余光却总往她那边有意无意地飘。见她编累了揉手腕,他就慌忙低头,一不小心便把手里的黄豆撒得满地都是;看她跟主顾笑谈,又莫名觉得嗓子发苦,“为什么不是我和她笑!”他愤愤地想着,内心没来由得泛起苦涩。直到她偶尔抬头望过来,他才惊觉自己已经不由自主地看她很久很久了,便慌忙低下头。转机出现在一场突如其来的雷雨中。那天,秋月婶子抱着未编完的苇席往廊下躲,却见春生哥顶着头巾冲过来,把一件洗得发白的蓝布褂子往席子上一盖,自己则蜷在屋檐下,任由雨水顺着脸颊、下巴往下淌。“湿、湿了就编不了席了。”他因为寒冷而牙齿轻轻打颤,却下意识地把褂子往她怀里又推了推。秋月婶子忽然伸手拽住他的袖口,把他往廊里拉了拉,两人肩膀挨着肩膀,听着雨打青石板的声响,谁也没说话,但仿佛又说了千言万语,彼时,他们都听见了对方加快的心跳,扑通,扑通。
雨停后,春生哥忽然从裤兜里掏出个油纸包,里面是块被体温焐化了的桂花糖。“俺、俺娘说,吃甜的能让心里更开心。”他结结巴巴地解释,糖块黏在发皱的油纸上,被她指尖轻轻一挑,竟拉出丝来,像两人之间缠绕不清的心思。秋月婶子忽然笑出泪来,她想起刚才躲雨时,看见他褂子补丁上的针脚,正是去年她教给村里巧姐的“人字纹”。入秋后的第一个集日,秋月婶子在摊位前挂起了个新编的灯笼,竹骨上缠着她特意染成红色的苇篾。春生哥远远看见那抹红,脚步不由自主地加快,却见她往灯笼里点了根红烛,暖光映得她脸庞像熟透的柿子。“给你的。”她不由分说地把灯笼塞进他怀里,烛火在苇篾间欢快跳跃,照见她耳后新别了朵野菊,“往后走夜路,就不怕黑了。”秋月婶子低下头,细声细语地解释道。那天傍晚,白洋淀的水面上漂着细碎的银子般的月光。春生哥举着灯笼送她回家,灯笼穗子在晚风中轻轻晃动,像她编筐时摆动的辫梢,也像他此刻小鹿乱撞的内心。路过芦苇荡时,他忽然停下脚步,从灯笼里取出那根红烛,在岸边的湿泥上画了个歪歪扭扭的圈:“俺想把你圈在里头,一辈子。”秋月婶子没说话,只是静静地低着头。夜色中,她的侧颜被勾勒得恰到好处,柔美、清冷,仿佛天上的仙女儿,悄无声息地落入春生哥内心的最深处。她沉默着,从兜里掏出根苇篾,在烛火上烤出个弯钩,勾住他的小拇指。此时远处传来归巢水鸟的啼叫,灯笼的红光映着两人交叠的影子,像她编过的最密实的席纹,此时二人无言相对,却胜过千言万语。此后的此后,除了生死,再没有什么可以将二人分开。
此后的日子里,春生哥负责割芦苇、运送原料,她则专心在家编织。两人一个在芦苇荡里忙碌,一个在院子中穿梭,日子虽清苦,却满是来自生活的甜蜜。
后来,他们成了家,有了孩子,生活的担子也渐渐重了起来。但无论日子多艰难,秋月婶子从未放下手中的苇篾。农闲的午后,太阳慵懒地照耀大地,院子里铺满晾晒好的芦苇,在阳光下泛着碎金般的光芒。她戴着老花镜,坐在矮凳上,布满皱纹的手轻抚过苇杆,如同母亲抚摸孩子般温柔细致,总能精准地选出最柔韧、最匀称的材料。选好苇杆,拿起劈苇刀,轻轻一压,手起刀落,苇杆便被分成粗细均匀的苇篾。这看似简单的动作,却凝聚着她多年的经验与巧劲,稍有不慎,苇篾就会断裂。
编织时,她的双手如同被赋予了魔力一般,充满神奇的力量。苇篾在她手中交错、穿梭,时而轻盈如蜻蜓点水,时而细腻似春蚕吐丝。不一会儿,一个精巧的苇编小筐便初具雏形。在她的手中,苇篾仿佛有了生命,能根据她的心意变成各种形态的物件。她编的结实耐用的苇席,铺在土炕上,承载着一家人温暖的梦乡;精致的苇编花瓶,插上几支野花,为农家小院增添别样的诗意;小巧玲珑的苇编蝈蝈笼,更是孩子们最心爱的掌上玩具。
然而,生活并非一帆风顺。孩子到了该上学的年纪,家里急需用钱,春生哥为了多挣些钱,去了远处的工地打工,却不幸在一次意外中受伤,落下了终身残疾。家里的顶梁柱倒了,生活的重担全压在了秋月婶子一人身上。但她没有被打倒,反而将对生活的坚韧与希望,全都编织进了苇篾里,倾注了她的全部心血。她每天起早贪黑地编织,天不亮就去集市摆摊,天黑了才拖着疲惫的身子回家。
那些苇编物件,不仅是实用的生活用品,更承载着秋月婶子对生活的热爱与希望。曾经,每逢集市,她都会带着自家编织的苇编制品去售卖。集市上,她的摊位前总是围满了人,大家对她的手艺也是赞不绝口。她还会毫无保留地将新学的编织花样分享给邻里,共同提升技艺。在她的影响下,村里不少妇女也开始靠苇编补贴家用。
但随着时代的滚滚向前,工业化浪潮席卷而来,廉价塑料制品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占据了市场,苇编技艺逐渐陷入困境。年轻人纷纷背井离乡,愿意学习苇编的人也因此越来越少,曾经热闹的编织场景渐渐遗失,许多老艺人的手艺面临失传,秋月婶子也不得不放下了手中的苇篾。
转机出现在非遗文化的扎实推进和雄安新区如火如荼的建设中。雄安新区领导们高度重视传统文化传承,而安新苇编作为当地特色的优秀文化非遗,获得了前所未有关注与支持。政府组织举办苇编技艺培训班,邀请秋月婶子等老一辈艺人传授经验。起初,秋月婶子有些犹豫,她担心这门手艺早已跟不上时代,无人愿意学习。但当她看到一群年轻人满怀热情地围在她身边,认真听她讲解苇编知识时,她眼中泛起了泪花,那是对曾经生活的怀念,更是对如今国家政策的欣慰。
她将自己几十年的经验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了年轻人,从芦苇的挑选,到苇篾的劈制,再到各种编织技法和花样,每一个细节她都耐心讲解。她还把自己与苇编的故事讲给大家听,鼓励年轻人坚守这门技艺。同时,新时代的设计师们将现代设计理念与苇编技艺结合,进而赋予了传统苇编以新的生机。
如今,走在雄安新区街头,融入苇编元素的现代工艺品随处可见。造型独特的灯具,以苇编为灯罩,柔和灯光透过细密苇篾,散发温暖古朴气息;精美的苇编壁画,展现白洋淀自然风光与人文故事,成为城市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苇编还因此走出了国门,在国际文化交流活动中展示了独属于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我始终认为,承载着技艺与时光淬炼而成的手艺由为珍贵。它仿佛是古与今的连接,也仿佛是岁月存在的最好证明。偶然的一次机会,我随同文友前往了白洋淀进行学习,有幸见识到了这一项非遗文化的传承,看着那些小巧而灵动的手工制品,听着秋月婶子和春生哥温柔而缠绵的爱情故事,我第一次感受到了来自时光的温暖,第一次领略到了来自爱情的美好,也是第一次,离那岁月的淬炼如此之近。展台里的苇编在此刻有了温度,有了生命。触摸着它们略显粗糙的表面,我仿佛看到了,独属于那个时代的美好,也仿佛预见了非遗文化在未来绽放出朵朵鲜活之花。
从承载生活的质朴艰辛,到焕发新的艺术光彩,安新苇编见证了时代变迁,实现了非遗文化的华丽转身。而秋月婶子,这位与苇编相伴一生的老人,也欣慰地看到,她深爱的苇编技艺,在新时代绽放出了新的光芒。相信未来,这门古老技艺将继续在雄安这片土地上,编织出更加绚丽多彩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