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1章 整备巴郡

绵竹县城北门之外,车辚辚,马萧萧,无数大小车队正发了疯似的朝着城外奔逃。

铁骑似黑色的旋风般疾驰,马蹄铁与地面剧烈撞击,发出沉闷而雄浑的声响,震得大地都簌簌颤抖。

众人远远望去,只见一道黑色洪流如怒龙般汹涌而来,所过之处,尘土飞扬,遮天蔽日。

“我乃常山赵子龙也,尔等还不速速投降!”

赵云大喝一声,麾下随行而来的骑兵皆是喊杀声震天,整个城门口这些本来还在忙碌的士卒顿时慌了神。

麾下随行而来的骑兵们齐声呐喊,喊杀声如惊涛拍岸,震得城门口的士卒们耳膜生疼,心胆俱裂。

原本负责迁徙的王安麾下将领张超,正挥舞着皮鞭,催督着运粮草和抢夺来的金银的士卒。

突然,他抬眼望见赵云如神兵天降,瞬间惊得面如土色,手中的皮鞭掉落在地,一时间竟呆立当场,大脑一片空白。

张超本就武艺稀松平常,在这突如其来的震惊之下,更是吓得六神无主,浑身发软。

猝不及防间,赵云的长枪如闪电般刺出,带着凌厉的风声,直取张超咽喉。

张超竟像被施了定身咒一般,傻愣愣地站在原地,连躲闪的念头都来不及升起,便被赵云一枪贯穿胸膛,鲜血如注,惨叫一声,瞬间倒地身亡。

“若有不降者,格杀勿论!”赵云目光冷峻如冰,扫视着周围惊慌失措的士卒,冷冷说道。

声音中带着无尽的威严和杀意,让人不寒而栗。

随行的益州骑兵全都是精锐中的精锐,他们配合默契的齐声附和,千军万马纵横之势,让人见而生畏。

这些运送的士卒本就地位卑微,在军中不受待见,平日里饱受欺凌的干苦为。

如今见主将被杀,顿时乱作一团,面面相觑,眼神中充满了恐惧和迷茫,不知该如何是好。

“再不投降,杀!”赵云懒得再与这些士卒废话,话音未落,手中长枪如蛟龙出海,横扫而出。

枪风呼啸,带起一阵凌厉的气劲,瞬间一颗人头高高飞起,鲜血溅落一地。

见到赵云动手,手下的益州骑兵军如猛虎下山,呐喊着冲向敌群,迅速将一群士卒包围起来,刀光剑影闪烁,喊杀声震耳欲聋。

“投降,我投降!”

人群中,不知是谁率先发出一声绝望的呼喊,紧接着,其他人也纷纷丢掉手中的武器,跪地投降。

一时间,投降声此起彼伏,响彻城门口。

……

……

“沈稻!”

王安声嘶力竭地喊道,声音中满是绝望,“我王安若是以死谢罪,你能否网开一面,给绵竹王氏留一条生路,放过我的族人?”

在这大势已去、毫无转机的绝境之下,王安终究还是妥协了。

他做出了一个看似英勇,实则满是悲凉的抉择。

将所有的罪责都揽到自己身上,只为给家族其他人换来一线生机。

沈稻没想到王安会提出这样的条件,他沉默了片刻,随后缓缓点了点头,说道:“你想要选择怎样的死法,我还是尊重的。”

“你死了,我会饶你族人一命的。”

沈稻冷冷地说道。

听到沈稻应允,王安脸上浮现出一抹悲怆的笑容。

他转过头看了儿子一眼,那眼神中饱含着无尽的不舍与牵挂,然后毅然决然地举起利刃,狠狠抹向了自己的脖子。

沈稻注视着趴在地上、就此气绝身亡的王安,眼底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惋惜。

对方好像并没有错,有人要抢走本属于自己的东西,起身反抗好像并没有错。

就在众人以为事情就此了结的时候,沈稻却突然下令:“典韦,把这些人都杀了,和王氏有关联的人,还有参与王氏叛逆的人,一个都不留!”

此言一出,在场益州诸将皆是一惊,脸上满是惊愕与不解。

察觉到身旁众人的异样,沈稻轻声说道:“诸位莫不是以为我沈稻是那种背信弃义之人?我既然已经答应了王安留王氏族人一命,那便是一命!”

说到这里,沈稻微微一顿,目光扫过众人,又接着说道:“那开门的家仆难道不算是王家氏族的人吗?”

沈稻用这样的方式向众人诠释着何为“饶王氏族人一命”,而后他便也不再多做解释。

毕竟,眼下还有太多的事情等着他去处理。

“天色也不早了。”沈稻对着身旁的典韦道了一句,后者正准备离开,就听到了郑度传来的冰冷言语。

“记住,一定要处理的干干净净!”

简单的一句话语,让典韦的身躯不由一颤!

典韦拱手领命:“还请主公和军师放心,俺不怕鬼!那些与王氏有关联的叛逆,一个都别想逃!”

随后,沈稻与郑度大步离开,他们的身影在夕阳的余晖中显得格外高大。

而典韦则迅速转身,带领着一众士卒,如狼似虎般消失在了街巷的尽头。

益州军开始了一场前所未有的肃清行动。

他们挨家挨户地搜查,不放过任何一个可能的藏身之处。

然而,与以往不同的是,这次益州军并没有像其他军队那样,趁机掠夺百姓的财物。

他们纪律严明,秋毫无犯,甚至对百姓家中的困苦还抱有一丝同情,有甚者更是拿出了自己的口粮来给百姓。

在搜查的过程中,典韦亲自带队,每当发现与王氏有关联的人,他都会毫不犹豫地将其拿下,但绝不会伤及无辜。

他的行为,让百姓们看到了益州军的不同,也让他们对这支军队产生了一丝好感。

而益州军的将士们,也用自己的行动诠释着什么是真正的仁义之师。

他们不仅不拿百姓的一针一线,甚至有些将士还主动拿出了自己的口粮,分给了那些家中困苦、食不果腹的百姓。

这一举动,无疑在百姓心中激起了千层浪,他们纷纷对新来的益州军竖起了大拇指,称赞不已。

随着深入搜查,那些与巴郡王氏有关联的人也纷纷被押入了大牢之中。

他们之中大多是王氏的族人,或是参与过叛逆的士卒,无一例外地被益州军带走。

而整个过程中,益州军都保持着高度的纪律性,没有发生任何一起滥杀无辜的事件。

除了有郑度参与的监督外,更多的还是沈稻在日常中有意无意的思想教育,让这群战场上拼杀的将士也得以冷静的令行禁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