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新志教授通腑法治疗脑病临床经验
- 刘向哲 杨国防主编
- 684字
- 2025-02-21 22:01:48
一、中医研究进展——脑肠相通学说
中医学强调整体观念,认为人的形体和精神是统一的整体,重视各脏腑经络之间的联系。《内经》及《伤寒论》都多次提及阳明胃肠疾患致使神明改变,为脑肠相关学说的提出奠定了理论基础。中医认为胃肠功能属脾,“脾藏意”指人类所具有的高级思维、意识活动与脾胃强弱有密切关系。脾升胃降,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脾胃和则清阳得升,脏腑得养,耳聪目明,思维敏捷,浊阴得出,脏腑和利,“元真通畅,人即安和”。
现有的临床实践证实,胃肠系统疾病常与脑部疾患互相影响。多项研究表明,功能性肠病的最主要病因是神经系统的机能障碍。流行病学研究显示,在有消化道症状的患者中,功能性肠病占50%~70%,小于35岁者占半数以上,如肠易激综合征、功能性便秘、盆底肌协调障碍等。许多脑及神志疾病,或某些疾病发展影响到脑及神志时,常会导致胃肠功能失调,如中风、癫狂、眩晕、失眠等。王永炎教授在临床研究中发现卒中后患者极易出现胃肠功能障碍,尤以结肠动力下降导致的排便困难最为突出。临床研究发现卒中后便秘的发生率占整个卒中人群的30%~60%,卒中后1个月内新发便秘占55%,中重度卒中在发病12周内便秘的存在强烈提示预后不良。
2002年张思超以《内经》《伤寒论》为基础,以脑肠肽的发现、神经胃肠病学的建立和脑肠病交互作用的临床报道为依据,首次提出了“脑肠相通”理论假说,对其机理进行了深层次、多方面的探讨。认为脑神的改变与大肠腑气是否通畅呈正相关,便秘或泄泻可导致脑神出现不同程度的病理变化,而脑神的改变也直接影响大肠腑气的通畅,并提出了“脑病问肠”“肠病询脑”的辨证原则。从另一方面验证了通腑法治疗脑病的科学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