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框架
第一,为了研究企业战略与商业信用之间的关系,本书对国内外关于企业战略、商业信用、债务融资等领域的文献进行了梳理和总结。通过梳理国内外学者对商业信用的研究,分别从商业信用存在的机理、商业信用的影响因素、商业信用模式和商业信用的经济后果这四个角度对商业信用的已有研究进行总结,发现现有文献还没有从企业采用的战略类型的角度来研究其对商业信用的影响。
而企业战略作为企业全局性和长远性的规划,是企业一系列决策的起点和基础,对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具有重要影响。不同类型的企业战略,企业目标、市场定位、经营模式、组织结构等方面不同,进而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经营管理等方方面面都会产生较大的差异,当然对企业的债务融资方式,对企业的商业信用也会产生不同的影响。接着对国内外有关企业战略的文献进行梳理和总结,主要从企业战略差异度和企业实行的企业战略类型两个大的角度,分别总结企业战略与融资需求、公司债务融资行为、盈余管理、经营业绩、市场价值、经营风险、不确定性、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组织结构、薪酬契约、内部控制、运营效率等方面的研究。
通过对已有文献的回顾,本书对现有文献进行了简要的评价,发现现有关于企业战略和商业信用方面的研究还没有,并据此提出了本书利用现有研究文献将企业战略和商业信用相结合的研究思路与研究内容。
第二,本书基于商业信用的替代性融资理论和企业实行不同的战略类型所导致的融资需求不同,探讨了企业战略激进程度对商业信用的影响。研究发现,战略越激进的企业获得的商业信用融资越多。然后进一步细化讨论了企业战略分别对商业信用获取渠道和商业信用模式选择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从商业信用的获取渠道来比较,无论是处于上游的供应商,还是处于下游的客户,战略越激进的企业所获得的商业信用也越高;从商业信用模式来比较,战略越激进的企业对交易成本较低的商业信用模式(如应付账款、预收账款)的使用也越多。
本书还进一步对企业战略影响商业信用的内在机理进行了探讨,通过中介效应检验发现,企业战略通过融资需求这个中介变量影响商业信用。
第三,本书基于商业信用的买方市场理论和竞争性假说,通过引入市场地位这个企业微观特征作为调节变量,探讨了市场地位对企业战略与商业信用之间关系的调节作用。研究发现,市场地位越高,企业战略与商业信用之间的正相关关系越强。
然后,进一步按照企业的融资约束程度和企业所处行业的竞争程度进行分组研究,结果发现,面临融资约束较强的企业,其市场地位越高,企业战略与商业信用之间的正相关关系显著增强;而无融资约束或融资约束较弱的企业,市场地位对二者关系的影响不显著。
对所处行业竞争程度高的企业,其市场地位越高,获得的商业信用也越多。在企业债务融资方式的选择上,市场地位越高,战略越激进的企业越倾向于选择融资成本较低的商业信用作为满足其融资需求的债务融资方式。
第四,本书基于商业信用的替代性融资理论和企业实行不同的战略类型所导致的融资需求不同,通过引入货币政策这个宏观经济政策作为调节变量,探讨了货币政策对企业采用的战略类型与商业信用之间关系的调节作用。研究发现,与货币政策宽松时期相比,企业处于货币政策紧缩时期时,企业战略与商业信用的正相关关系减弱。
然后,基于我国特有的制度背景所导致的信贷歧视,以产权性质作为分组依据,探讨国有企业和非国有企业在货币政策不同时期企业战略和商业信用之间关系的差异。结果发现,这种减弱的效应只存在于国有企业中。
另外,本书将宏观的货币政策与企业市场地位这个微观因素相结合,探讨了当企业处于货币政策的不同时期时,市场地位对企业战略和商业信用之间关系的调节作用是否存在差异。研究发现,在货币政策紧缩时期,企业的市场地位越高,企业战略激进程度与商业信用的正相关关系越强。
第五,对本书的研究仍存在的局限以及未来相关研究可进一步探索的方向进行了总结和归纳。本书分别从商业信用的替代性融资理论和买方市场理论,结合企业实行不同的战略类型所导致的融资需求不同,分别从企业战略影响商业信用的内在机理、企业自身的微观特征——市场地位对二者关系的调节作用以及宏观经济政策中的货币政策对二者关系的调节作用三个角度,论证了我国特定制度背景下,企业战略如何影响上市公司的债务融资行为,如何影响商业信用这一非正规的债务融资方式的规模等,并在讨论过程中将企业的微观特征和宏观的经济政策相结合。对本书存在的研究局限进行分析后,分别从企业战略的度量方法、企业战略影响商业信用融资的机理、企业战略对商业信用供给的影响,以及进一步加强宏观经济因素对企业战略和商业信用之间关系的研究等方面提出了未来进一步的研究方向。
本书共分为6章,第1章为导论,主要从选题动机、研究视角、研究意义、研究内容与研究框架、研究方法与研究创新等方面,简明扼要地勾勒了本书的总体面貌,是本书的总括性概要。
第2章是文献综述,分别对国内外有关商业信用和企业战略的文献进行梳理和综合评述。通过总结和梳理现有关于商业信用和企业战略的文献,明确已有研究的空白和不足,为本书的研究和拓展打下基础。
第3章基于文献回顾中商业信用的替代性融资理论和企业实行不同的战略类型所导致的融资需求不同,探讨了企业战略对商业信用融资的影响,回答了企业战略是否影响商业信用,如何影响商业信用的问题,进而验证本书理论分析部分的结论是否正确。
第4章基于文献回顾中商业信用的另一理论——买方市场理论和竞争性假说,引入市场地位这个企业微观特征作为调节变量,探讨市场地位对企业战略与商业信用之间关系的调节作用。然后,进一步按照企业的融资约束程度和企业所处行业的竞争程度进行分组研究,探讨市场地位对企业战略与商业信用之间关系的调节作用是否有差异,并讨论市场地位对企业战略与企业债务融资方式选择之间关系的影响。这一章的主要目标是通过引入微观的调节变量,进一步回答企业战略与商业信用之间关系的问题,进而验证本书理论分析部分的结论是否正确。
第5章通过引入货币政策这个宏观经济政策作为调节变量,进一步探讨货币政策这个宏观经济政策对企业战略和商业信用之间关系的调节作用。同时结合我国特有的制度背景所导致的信贷歧视,以产权性质作为分组依据,探讨不同产权性质的企业在货币政策不同时期企业战略和商业信用之间关系的差异。然后,将宏观的货币政策与第4章中的市场地位这个微观因素相结合,拓展探讨了当企业处于货币政策的不同时期时,市场地位对企业战略和商业信用之间关系的调节作用是否存在差异,拓展了宏观经济政策与微观企业行为相结合的研究范畴。
第6章在总结主要研究结论的基础上,分析了本书的研究不足和未来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本书的框架结构如图1-2所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