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师傅的声音很有磁性,也很宽厚。洗碗的女人这时候跟师傅说着,谁谁谁结过账了,基本上都是熟面孔,也能叫的上名字,来面馆的人有在机关单位上班的,有在附近哪里工作的,还有附近补课的学生等,总之,都是一些熟客。
一直到,洗碗的女人说到:“门口的那一桌也结过账了。”
师傅年岁比较大一些,解释着:“那是周老师两口子。”
似乎还不确定,师傅探出头,问道:“老先生,老姐姐,你们是周老师两口子吧。”
心细的女师傅怎会真的不认识,她从前在街口对面破败的木房子卖凉面时,周奶奶周爷爷就经常在她家吃面。
“好记性!这么多年了,还能记得我们。”周奶奶吃的比较快,见没什么人来了,就坐在座位上等着周爷爷和于琴。
顾客陆陆续续地吃完饭走了,小矮长条桌上还有几个人在吃着面。
洗碗的女人还在继续收拾着,听得师傅这么说着,回头看了一眼周奶奶和周爷爷。
小小县城,整个东街,很少有人不知道这位女师傅的。手艺好,每天早上雷打不动地,早早开张,人也好,最开始在那破木屋子里卖凉面的时候,那时候有乞丐在门口乞讨,女师傅不知道从哪儿拾掇出来一个旧木板凳,矮矮的,有一点破,不过还算稳当,是专门给那乞丐坐的,还有碗,有一只碗也不是很好了。
那时候,周奶奶周爷爷还在一中教书,时常带着周裕民在这里吃早饭。就常常能看见,女师傅很好心的给门口的乞丐盛一口面。
那只碗和筷子也是单拎出来的,而且样式跟店里给顾客用的都不一样,平时就放在门口的破木凳上。
那几年条件也不好,破木屋也还好,大家都是穷苦日子过来的,九十年代,这小县城十分落后。木屋虽然破,砖石搭起来的灶台,女师傅擦的干干净净,即便行善,给乞丐一碗饭吃,却是有目共睹的,顾客自然也不觉得膈应,而乞丐,虽然不会说话,对他来说,有口热饭热汤就已经很好了。
女师傅长的很面善,比周爷爷可能小个十岁多,那会儿周裕民读书,刚上初中的时候,一家人刚搬到一中附近,周爷爷分到了一中的学区房。
面铺开了两年,周裕民那会儿爱看西游记,有次吃完凉面,说女师傅长得像观音菩萨一样漂亮。
当时面馆好多人,听着周裕民这话,直夸这孩子嘴甜会来事。
女师傅便给众人介绍着:“这是周老师两口子的孩。”大家都是住在东街,有的甚至也是一中的老师,难免会遇到熟人。
女师傅那会儿刚刚结婚不久,与丈夫彼此扶持,也算美满,日子虽然难些,但两人都肯奋斗,日子总归是向上的。丈夫在隔壁紧邻的县上矿井里干活,这小县城有些穷,她丈夫便去隔壁邻县上投奔远亲,她就日日在家带孩子、做家务、伺候公婆。
其实,这样的日子原本也算安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