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体验设计原理:行为、情感和细节
- 周雷编著
- 870字
- 2025-04-13 01:13:10
1.3 离不开的网络生活
了解外界所发生的事情是人们的诉求,但这在没有互联网的时候显得有一些麻烦。在那个时候,人们主要依赖于纸媒和电视等传统方式获取新闻消息。纸媒下的新闻类产品有很多不足之处,第一点是纸媒需要经过印刷和投递等环节,由于流程较多,它的信息传播速度很慢;第二点是纸媒的携带与传阅不方便,如果大家因事不能在家阅读,或者想分享给其他人进行阅读,那么就需要带上一大卷报纸出门;第三点是报纸的空间非常有限,无法承载太多的信息,容易出现大家对整张报纸的内容都不感兴趣的情况;第四点是已经看过的报纸很难被再次利用,其并不像图书一样可以珍藏起来偶尔再拿出来翻一翻,看过的报纸如果不愿意用它们来糊墙的话,那恐怕就要全部卖掉或扔掉了。

早期的互联网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这些问题,门户网站的诞生让新闻类产品减少了印刷和投递等环节,信息的传播速度得到了极大的提升。同时,互联网下的新闻类产品不需要携带,只要有网络即可使用与分享,这也极大地降低了新闻类产品的使用成本。当然,互联网带给我们的便捷不只体现在新闻类产品方面,包括搜索引擎、社交工具和电商平台等,都让我们获取信息的成本变得更低,让我们的生活与工作更加高效。
基于PC端的互联网产品只是互联网改变生活的开始。因为计算机体积较大,使用场景受到了很大的限制,时时刻刻携带一个计算机不现实,即使是轻便的笔记本电脑,随身携带也依然很不方便。在2010年的时候,小米创始人雷军曾说过“以后的智能手机在个人生活方面将会完全取代计算机”。相比于计算机,手机更易于24小时陪伴在我们身边,无论是躺在床上还是走在路上,无论是在公司还是在健身房,我们都可以更加便捷地享受手机中的各种服务,它就像科幻电影中的把所有信息都集合于一个芯片植入大脑的雏形产品。
据知名数据挖掘和分析机构艾媒咨询数据,截至2017年年底,中国的智能手机用户已达6.68亿人,而中国的全部手机用户仅为7.68亿人。更有分析称人们平均每天要看150次手机。我们越来越依赖手机,其实依赖的并不是“手机”本身,而是集成于手机终端的各种服务,如果还没出现更加方便的终端产品,人们将暂时无法放弃手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