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16章 移民

在古代,人们对水的崇拜是原始信仰中最古老也最直接的。

远古时期,气候无常,山洪肆虐,百姓们渴望有英雄挺身而出,组织人民治水除灾。

大禹正是这样一位英雄。

他每发现一个地方需要治理,就到各个部落去发动群众来施工。

每当水利工程开始的时候,他都和人民在一起劳动,吃在工地,睡在工地,挖山掘石,披星戴月地工作。

从这些事迹中可以看出,大禹待人是以诚相待,以诚相交,这是一种美好的风范。

大禹治水成功后,将华夏大地划分为九州,按不同标准征收贡赋,于是定九州以便管理,铸九鼎以象征王权。

因此,治水的成功奠定了大禹成为九州之首,被夏民族奉为守护大地的社神,即土地神。

他们接着参观下面三组雕塑。

这些雕塑生动地再现了当年“填四川”的历史场景,能够更加直观地了解那段充满艰辛与磨难的岁月。

相信大家或多或少都听说过中国历史上的五次大移民潮,分别是“蹚古道”、“走西口”、“下南洋”、“闯东关”和“填四川”。

在这五次移民潮中,“填四川”是唯一一次由官方主导的大规模移民行动,历时长达150年,贯穿了清朝的顺治、康熙、雍正、乾隆四朝。

在明末清初,四川地区经历了张献忠两次入蜀带来的战乱,以及后来吴三桂、尚可喜、耿精忠反叛清廷的“三藩之乱”。

这些战争并非短暂的冲突,而是长达三十七年的拉锯战,给四川带来了毁灭性的灾难。

战争、剿杀、瘟疫和旱灾接踵而至,导致四川人口锐减。据史料记载,当时四川的人口从战前的数百万骤减至仅剩50万人。

《荣昌县志》更是记载了顺治元年至康熙初年,三十年间全县几乎断绝人烟,仅存146户,不到500人。

四川作为当时重要的粮税大省,清政府不可能对其凋敝的景象坐视不理。于是,康熙帝颁布了“填川诏”,将“移民实川”作为一项基本国策。

为了鼓励移民,清政府采取了五年内不纳皇粮的优惠政策。

在这次大规模移民中,共有来自湖广(今湖南、湖北)、广东、福建、江西、云南、贵州、广西、陕西等14个省的623万移民入川。

由于当时湖广省移民数量最多,约为346万人,因此这次移民潮也被称为“湖广填四川”。

这些移民来自不同的地方,有着不同的背景和身份,但他们的命运却因为这次迁徙而紧密相连。

根据史料和雕塑的描绘,我们可以将当时的移民分为四大类:官员、商人、囚犯、老百姓。

“蜀道难,难于上青天”,这句古语正是对当时移民艰辛旅途的真实写照。

雕塑中的人物表情生动地展现了他们的疲惫与劳累:眉头紧锁,身子向前倾斜,仿佛每一步都耗尽了全身的力气。

这些移民有的背负着全部家当,有的拖家带口,还有的只带着简单的包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