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管仲拜相
时间:东周85年
人物:鲍叔牙、管仲、齐桓公
公子小白顺利当上齐侯,史称齐桓公。鲁庄公姬同白忙活一场,自然十分生气,说公子纠乃是长子,哪能轮到齐桓公即位?而齐桓公和鲍叔牙这边正想报一箭之仇,齐、鲁两国只好兵戎相见。强权政治岂是讲道理能解决问题的?
于是,齐国派鲍叔牙领兵五百乘去打鲁国三百乘军队。鲍叔牙在半路上设下埋伏,等着鲁国军队钻进圈套。管仲好心劝告鲁庄公小心为上,可是鲁庄公因为齐桓公被射假死的事情开始怀疑管仲,不肯听从他的意见,执意前进,结果被齐军伏击,大败而归。
齐军乘胜前进,夺取鲁国的一块领土。而后鲍叔牙带领大军继续前进,逼近鲁国都城,同时派遣隰朋给鲁庄公送了一封信,说一家不能有两个主人,一国不能有两个君侯。现如今我们齐国已经有了君侯,已经拜过宗庙正式登基了。如此一来,公子纠争夺君位,就是滔天大罪。我们齐侯因为兄弟的关系,不忍加戮,只能请鲁国帮我们执行国法。管仲、召忽这两个人,是我们君侯的仇人,请活捉他们交给我们,带回太庙行刑。
隰朋去送信之前,鲍叔牙嘱咐他说:“管仲乃是天下奇才,我随后就将推举他,我们君侯肯定会重用他的。所以你这次的任务是,一定要保证他的安全。”隰朋问:“如果鲁国非要杀他,该怎么办?”鲍叔牙回答道:“你只要强调,管仲曾经射伤我们齐侯,我们要重重处罚,他们就会信的。”隰朋点点头,半信半疑到鲁国当信使去了。细细品味,鲍叔牙的要求,一是杀死公子纠,二是“活捉”管仲和召忽,而其中的重点自然是把管仲顺利带回齐国。
面对大军压境,鲁国君臣只好签下城下之盟,照单全收齐国的条件,杀掉公子纠,还把管仲和召忽抓了起来。召忽拒绝回国受审,自杀殉主。管仲却给自己找理由说:“我不能死,我得活着回到齐国,为公子纠洗冤。”然后主动钻进了囚车。
不过鲁国也有明白人。谋臣施伯私下里对鲁庄公说:“臣观察这管仲的神态,觉得他应该有内援,回去肯定不会杀他。这个人乃是天下奇才,定会被齐侯重用,如此一来,齐国必称霸天下。我们鲁国从此就得听人命令了。君侯您不如向齐国请求宽恕管仲,他因此肯定对我们感恩戴德,算是我们提前投资啊。”鲁庄公却充满疑虑地说:“问题在于管仲是齐侯的仇人啊,我为他求告,如果搞错了的话,我们两国关系依然没法缓和啊。”施伯说:“那就干脆杀了他,将尸体送还齐国。”鲁庄公觉得这个主意可行,下令照办。隰朋听说要杀管仲,急忙赶到鲁国宫廷劝说鲁庄公:“管仲竟敢用箭偷偷射我君侯,幸亏射中的是带钩。寡君恨之入骨,天天想亲手剐了他,才能出这口恶气。您要是给我们一具尸体,那还不如不杀他。”鲁庄公为了保险起见,听从隰朋的建议,没有杀掉管仲。
管仲显然早已知道隰朋是来救自己的,怕鲁庄公反悔,就教军士们唱着歌赶路。当差的军士们且歌且走,居然忘记了疲倦,策马飞奔,一天赶两天的路,迅速逃离了鲁国。回到齐国,管仲与鲍叔牙相见,都松了口气。鲍叔牙对管仲说:“我马上向齐侯举荐你,这样你就可以一展抱负了。”
救援行动完美收官。现在只剩下最后一个问题了,就是召忽以死殉主,而管仲毫发无伤去做官,似乎有点说不过去。所以,管仲难为情地说:“我和召忽一起辅助公子纠,既没能让公子纠登上侯位,又不能以死相酬,臣节已经有亏。现在倒过来去给仇人干事儿,不太妥当吧?召忽若泉下有知,肯定会嘲笑我的!”
鲍叔牙并不认同这种气节,冠冕堂皇地编了一套说辞:“古人云,‘成大事者,不恤小耻;立大功者,不拘小谅’。兄台你有治理天下之才,以前只是没有机遇。如今我们的主公是个有志青年,见识不凡,要是能得到你的辅佐,把齐国经营起来,霸业未来可期。如此一来,功盖天下,名显诸侯,这伟大的事业等着你去做,为什么要去守那匹夫之节,干那没有意义的事情呢?”
鲍叔牙立刻赶到临淄去见齐桓公,见面之后,先吊后贺。一个好消息、一个坏消息,问齐桓公想听哪个。齐桓公说:“先说坏消息吧。”鲍叔牙说:“公子纠乃是您的兄长。君侯您为国灭亲,实在是不得已而为之,所以我得向您致以哀悼之意。”鲍叔牙这话说得相当到位。虽然这其实是个好消息,但弟弟杀哥哥,总不能兴高采烈吧!于是齐桓公说了一句:“虽然……那好消息是什么呢?”一声“虽然”,道尽其中奥秘,两人心照不宣。齐桓公真正感兴趣的当然是好消息。
鲍叔牙说道:“管仲乃是天下奇才,和那个召忽不是一个级别的,我已经把他活着带回齐国了。如此一来,君主就得到了一个贤相,这就是我向君主祝贺的原因。”齐桓公一听,马上板起面孔说:“这有什么好高兴的?他射我的那支箭,我还留着呢!寡人每次看到,心里都戚戚然,恨不得吃他的肉,怎么可以重用他呢?”鲍叔牙说:“人臣者各为其主。管仲用箭射您的时候,心里装的是公子纠而不是您。君主若是重用他,他就会为君主射天下人,您没必要耿耿于怀那一箭吧!”齐桓公当然明白孰轻孰重,说:“那就听老师您的,不杀他了。”
齐桓公当上了国君,自然要论功行赏。国、高两大世家算是有援立之功,增加封邑。最大的功臣当然是鲍叔牙,所以齐桓公任命老师为上卿,管理国家政务。鲍叔牙却推辞说:“君主给我赏赐,使我不至于冻着饿着,臣万分感激!但让我来管理国家,这担子可不是我能承担的。”
齐桓公说:“我知道老师的才能,您就别谦虚了。”鲍叔牙却说:“这绝对不是谦虚!治国理政可是有层次之分、境界之差的。那些水平高的人,能做到内安百姓、外抚四夷;能有功于王朝,能让诸侯感恩戴德;能让本国如泰山般稳定,能让君主享受无上荣光;能让大家一起功垂金石、名播千秋。古人把这种杰出的人物称作帝臣王佐,这哪是我能胜任的?”
这番话说得含蓄而又高明,就像火苗立刻点燃了齐桓公的心——一颗称王称霸的心。尤其是“能让君主享受无上荣光”这一句,真是撩人啊!齐桓公不由自主地往前移了几步,急切地问:“我们齐国有这样的人物?”齐桓公心中浮现出无数美妙的场景,仿佛那个伟大的高光时刻就在眼前,唾手可得。
鲍叔牙回答说:“当然有,这个人就是管仲啊!臣至少有五个方面不如管仲:能让老百姓感觉到宽柔实惠,我不如也;治国理政,井井有条,而不会失控,我不如也;提倡忠信,让老百姓团结起来,我不如也;制定礼仪,让四方遵守,我不如也;率军打仗,能让士兵们勇敢战斗,我不如也。”
这一幕堪称“管鲍之交”的高潮。不过齐桓公还没有进入状态,他还没有弄明白这位老师推崇的高人能给自己带来什么。所以,齐桓公冷冷地来了一句:“要不老师把管仲请来,寡人请教一下他的学问?”
齐桓公的意思是,要不咱们当场看看这位管仲的水平究竟如何。于是,鲍叔牙郑重其事地说:“俗话说‘贱不能临贵,贫不能役富,疏不能制亲’。君上要真想重用管仲,就必须任命他为齐相,以父兄之礼对待。一国之相,地位不亚于君,君主都不可以轻视。所以我建议,认认真真地卜选一个好日子,举行隆重仪式来迎接管仲。如此,天下人听说我们齐君如此尊贤礼士而不计私仇,想想看会是什么效果?”
这段话说得简洁明了。齐桓公是个极端聪明的人,一点就通,立刻说:“寡人听您的。”
鲍叔牙既有自知之明,又有知人之明,再加上高风亮节,把自己的位置让给了管仲。于是齐桓公让太卜选了个好日子,到郊外举行隆重仪式迎接管仲进城,齐桓公与管仲坐着同一辆车回朝。看到这种最高级别的礼遇,齐国百姓当场轰动,纷纷赞叹,口口相传,让天下人都知道齐国新君主不计前嫌、求贤若渴,同时宣告了一个新霸主时代的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