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农业产业化对农户生计的影响研究
- 翟彬
- 2918字
- 2025-02-21 03:56:04
第一章 导论
一、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一)研究背景
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的必由之路。在传统农业转型、现代农业构成的转折时刻,必须要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这也是国际农业发达国家与地区的必经之路(胡德春,2005)。农业产业化的基本流程,是打造农村的经营经济,以农业产品为核心内容,面向国内外需求市场,实现产业布局和经营发展,并采取企业化管理,将经贸、科技和教育等资源联系起来,共同为农业产业化助力。农业产业化经营就是要提高农业生产的综合能力、抗风险能力和市场竞争力,把农户、企业与区域发展三者有机结合起来,以市场为导向,依托当地的资源禀赋优势,发展支柱产业与农业龙头企业,带动地区农户走共同富裕的发展道路(白人朴,1996)。农业产业化的发展过程就是农户和市场、企业不断协调的过程。
近年来,随着农业产业化的发展,产业化效益评价开始引起广泛的关注。越来越多的学者认识到,农业产业化效益评价不应再局限于项目本身的经济效益,还要考虑农业产业化项目对农民增收、就业情况的带动,以及对区域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影响。然而,目前国内关于农业产业化评价的研究多侧重于从宏观经济效益的角度进行分析,对产业化主体行为的分析也多侧重于龙头企业,微观角度对农户这一群体的关注较少,关注点也仅限于对农户收入的影响层面。现实发展过程中,由于经营模式、利益分配、组织管理体制不完善等原因造成的农户增收缓慢、可持续发展能力得不到显著提高、响应度不高等问题十分突出。基于此,有必要从农户角度出发,以农户可持续发展为导向,建立一套对农业产业化在农户层面实施的效益进行分析的评价体系。与此同时,在农业产业化进程中,农户的参与意愿如何?哪些因素影响和制约着农户农业产业化的行为响应?农户对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满意度如何?农户对农业产业化经营有何需求与期望?如何调动农户参与热情?如何平衡产业化发展中农户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之间的关系,实现和谐发展,并使得农户自身能力在农业产业化过程中得到持续提高……这些问题亟待解决。
农户生计为解决以上问题找到了突破口。有关农户生计的研究往往与脱离贫困相联系。近年来,可持续生计的概念被广泛地应用在农村发展中,特别是在农村经济行为评价领域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在有关可持续生计的诸多研究中,英国国际发展机构(the UK's Department For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DFID)提出的可持续生计框架(Sustainable Livelihood Analysis,SLA)在许多发展中国家解决贫困与发展问题的过程中得到了实践应用。该框架为农村发展研究提供了一个重要问题的核对清单,其目的在于帮助贫困人口获得持续的生计改进。该框架不仅可以用来设计新的发展活动,还能用来评价现有的活动对生计可持续性的影响(Lasse Krantz, 2001)。
事实上,农民拥有或可以获得的资本以及资本的配置方式直接影响着他们的发展能力,并对他们的脱贫致富有着重要的影响。人力资本、物质资本、自然资本、金融资本、社会资本,能使贫困农民拥有利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机会。同样,对于一般农民来说,上述资本的增加或是有效的配置也为他们致富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世界银行的研究表明:增加穷人的资本,可以提高他们的经济、政治和社会地位,增强他们对自身的控制力。建立安全且可持续的生计对农户具有本质性的帮助,能够降低他们面对风险时的脆弱性。生计问题对于摆脱贫困后的人们同样十分重要,而农户层次的发展与农村整体水平的提高是紧密相连的。因此,要研究农业产业化发展对农户的影响,就应该从农户生计入手,以生计资本和生计策略为桥梁,通过设置不同的对照组,从而得出在不同发展程度和组织模式下农业产业化对农户生计的影响。
作为农业大省、产粮大省和农产品加工业大省,河南农业在全国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伴随着《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的颁布实施,河南省的全国农产品主产区地位得到了进一步强化。2012年,《中原经济区规划》出台,明确提出要推进建设基础设施、机械装备、服务体系、科学技术和农民素质,支撑有力的新型农业现代化,构建具有中原特点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同时,河南是人口大省,近年来又面临劳动力过度转移的现象,对农业现代化发展提出了严峻挑战。
虽然河南省各类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有所发展,已经初步形成了不同类别、不同层次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集群,出现了具有一定规模和优势的主导产业,但是从整体上看,河南省农业产业化水平还不高,与农业大省的地位还不相称,与现代农业还有较大差距。尤其是作为农业产业化重要参与主体的农户,绝大多数仍然是以无序、自发、分散的方式参与农业经营,自身弱势地位未从根本上得以改观,这些必将阻碍农业产业化和地区农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与繁荣。
基于此,本书将目光投向了农业产业化发展中农户生计问题的研究,以可持续生计分析为基础,从微观层面农户的角度去分析农业产业化发展对农户可持续生计的影响以及农户的响应。本书以河南省焦作市温县山药产业和信阳市浉河区茶产业农业产业化发展区域为例,主要探讨农业产业化(不同发展程度、不同模式)对农户生计水平的影响,以及农户对农业产业化的响应。本书将采用可持续生计框架来分析农业产业化对农户生计水平的影响,重点考虑框架中最核心的生计资本、生计策略和生计风险三部分。对于农户对农业产业化的响应,主要从农户参与意愿及其影响因素、农户满意度及需求着手进行研究,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优化农业产业化发展、提高农户可持续生计的优化路径,进而使本书对完善农业产业化发展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二)研究意义
我国农民主要分布于经济发展较为滞后的中西部地区,因此在这些地区发展农业产业化更多了一重意义,即要将提高农户对抗脆弱性外部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作为农业产业化实施的重要目的。本书选取河南温县和信阳地区农业产业化为样本,探讨产业化进程中农户可持续生计水平的变动特征,以及农业产业化活动中农户的响应情况。本书试图通过规范的研究方法,建立一套从农户角度出发,提高农户参与程度并健全利益分配机制的农业产业化评价体系与优化路径,探讨更能提高农户可持续生计水平的农业产业化发展模式,并丰富这一领域的知识。本书具有以下理论与现实意义:
第一,本书基于农户可持续生计视角与“参与式发展”理论,分析农业产业化对农户生计的影响以及农户的响应,一方面,对可持续生计理论在新的应用领域进行探索;另一方面,从微观层面构建农户可持续生计评价指标体系,对农业产业化实施效果进行评价,将农户可持续生计水平与农业产业化响应结合起来分析。这样可以弥补农业产业化效益评价对农户关注不足和响应分析中对农户内在因素考虑不周两方面的欠缺,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深化农业产业化发展理论,为改进农业产业化政策设计、提高农户可持续生计水平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撑。
第二,河南地处中原,是我国重要的农业大省与粮食产区,农业产业化发展对地区经济发展与农民建设小康生活有着重要的战略意义。本书对河南省有代表性的县区农业产业化评价与农户行为响应的研究,不仅对完善该地区农业产业化实施效果、提高农户参与度和可持续生计水平有着重要的意义,同时也对国内其他地区尤其是欠发达的中西部农区的农业产业化实践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而且,可以将评价体系、生计水平衡量以及优化路径等研究成果直接应用到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实践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