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 前缀

辉县方言中的前缀既有与普通话用法大致相同的“老、小、初、第”等,还有独具方言特色的“洋、土、圪、不、忽、骨、顶、二”等。

2.1.1 老

“老[lau53]”用作前缀分为以下四种情况:

①附加在“一至九”的数词前,构成排行名词。辉县方言中有“老一”的说法,但它不仅表示排行,有时也表示排名。有时“老一”是专有名词,指单位的“一把手”。例如:

(1)他考试老是俺班老一。

thɛ22kh au21sɿ11lau53sɿ31an21pan22lau21iəʔ

(2)单位老一说叻管用。

dan44ueiɚ213lau53iəʔ3suɐʔ44ləʔguan53213

(3)俺妈是家里排行老二。

an21ma33sɿ31ʨia33liou53ph ai21xaŋ31lau53ləʔ21

②附加在谓词性词根前构成名词。例如:

老大 老末儿排行最小的 老小

其中,“老大”有时不仅指排行,也可泛称某一个人。例如:

(4)这是俺单位老大。

tsəʔ21sɿ31an21tan33ueiɚ21lau53 ta31

③附加在姓氏前,构成称呼名词,这种用法和普通话相同。例如:

老张 老王 老穆 老李 老冯

④附加在另外一些名词性语素前,构成其他名词。例如:

老鹰 老板 老爷 老师 老兄 老弟

老猫虎儿大人吓唬小孩捏造的能吃小孩的怪物

⑤放在具有贬义的形容词前表示对人的贬义的称呼。例如:

老抠对小气的人的称呼 老肉对动作慢的人的称呼 老粗对动作鲁莽的人的称呼

2.1.2 小

“小[ɕiau53]”作前缀与普通话用法相同。

①附加在姓氏前,用来称呼年轻人。例如:

小李 小吴 小陈

②附加在名字前,多用作小孩或青少年的小名,也有始终用作正式名字的。例如:

小伟 小刚 小龙

2.1.3 初

“初[tshu44]”的能产性比较差,可以附加在“一”到“十”的基数词前面,构成表示农历每个月前十天的次序的时间词。例如:

初一 初三 初五 初七 初十

其中“初一、初二、初三”又可以表示初级中学的年级序数,此时它们是简称,属于复合词,这时的“初”不是语缀。

2.1.4 第

“第[ti213]”的能产性较强,附加在除零以外的基数词前面构成序数词,表示次序。除非单纯排序,数词后面通常要有量词或量名词组。例如:

第一 第三 第一名 第一百〇八号

如果表示时间、编号及某些简称时不加“第[ti213]”。例如:

(5)我是六月生唻。

uo21sɿ31liou53yuəʔ21səŋɚ33·lai

(6)你坐六路车过来。

ni21zuo31liou53lu21 tshəʔ33kuo21·lai

(7)我是二中毕业叻。

uo21sɿ31 ləʔ21tsuŋ33pi22yəʔ·lɣ

2.1.5 洋

带前缀“洋[iaŋ42]”的词一般都会含有从境外引进的、非本土生产的意思,这是早期中国商品经济不发达在语言上所留的痕迹。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经济和文化的迅速发展,再加上大量农民工涌入城市,由“洋”作前缀的词越来越少,现在仍在使用的如下所示:

洋火 洋油 洋车 洋烟 洋布

洋蒜 洋碱 洋灰 洋文儿 洋槐

辉县方言中以“洋[iaŋ42]”作前缀的词,还广泛存在于老辈人的口语中,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个别“洋[iaŋ42]”缀词在年轻人中也比较常见,如上例中的“洋车、洋火、洋灰”等,有个别以“洋”作前缀的词也被别的词语替代,如“洋油——煤油、汽油、柴油”“洋布——的确良、化纤布”“洋文儿——外国字母”“洋灰——石灰”。

2.1.6 土

“土[thu53]”则是与“洋[iaŋ42]”相对的一个前缀,与本土的、不时髦的事物有关。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人们的视野更开阔了,对海外引进的物产习以为常,以“洋、土”为词缀的合成词快速萎缩。以“土[thu53]”作前缀的词只有下面四个。例如:

土布 土枪 土炮 土办法

2.1.7 圪

“圪[kəʔ3]”字作为语缀是晋语的典型特征之一,常见于陕西、山西、河北、河南等省区。辉县方言作为晋语的一个分区,“圪[kəʔ3]”同样是一个活跃的语素,“圪”既可作前缀,也可作中缀,其在口语中的使用频率极高,用法也相当丰富。当“圪”作为前缀时,则可构成以下五种词类:

①名词

“圪[kəʔ3]”作前缀构成名词有三种形式:圪N式、N′圪N儿式和圪NN′式。

圪N式

这类名词一般用来表示细小物体,多数词根需要儿化。例如:

A组

圪台儿[kəʔ3·thɛr]:台阶或小平台。你去把玉粟摊到挪圪台儿上晒晒。

圪棱儿[kəʔ3ləŋɚ21]:边沿。墙上咋镇些圪棱儿叻?

圪枝儿[kəʔ3·tsɚ21]:小树枝。你去撧[ʨhyəʔ53]用手折物点儿树圪枝儿回来。

圪穗儿[kəʔ3sueiɚ21]:穗儿状的东西。挪衣裳边儿净些儿圪穗儿。

圪丁儿[kəʔ3·tiŋɚ]:小方碎块儿。把肉剁成圪丁儿炒炒。

圪痂儿[kəʔ3·ʨiaɚ]:皮肤被创伤或挠破后结的痂。我圪膊上叻圪痂儿掉叻。

圪渣儿[kəʔ3·tsaɚ]:细碎的东西。你吃叻一地叻馍圪渣儿。

B组

圪垯[kəʔ321]:小型块状物。我头上磕叻个大圪垯。

圪蚤[kəʔ3tsau21]:跳蚤。狗身净圪蚤,你并“不应”的合音搂它。

圪渣[kəʔ3tsa33]:垃圾。你去把这一桶圪渣倒拌咾。

圪斗[kəʔ3tou21]:口袋。他赶紧把钱放圪斗□[liou53]H“里头”的合音。

圪垒[kəʔ3lei21]:田埂。今个拢叻一天圪垒。

圪针[kəʔ3tsei31]:棘针。花椒树上净圪针。

圪粑[kəʔ3pa22]:粥等稀饭凝结成的小块儿。他可好吃那锅圪粑。

圪旯儿[kəʔ3laɚ21]:角落。我叻笔掉到床圪旯儿寻不着叻。

A组的词根都必须儿化,并且可以单说,词义基本不变。可以说“台儿、棱儿、枝儿、穗儿、丁儿、痂儿、渣儿”,这些词根单说时常常重叠使用,但“圪”不是可有可无。B组的词根不可单说,或者单说与加前缀“圪”的语义不同。

“圪N”式后面加“儿”通常是一种语言习惯,如“圪台儿”专指小的台阶。

N′圪N儿式

这一形式是在“圪N儿”式前面加一个修饰性名词,构成偏正结构“N′圪N儿”,语义上与“圪N”式相同。例如:

鼻圪瘩[piou21kəʔ321]:鼻头。你看成龙长叻鼻圪瘩多大。

石圪瘩[sɣ22kəʔ321]:不开窍的脑子。你就是个石圪瘩。

死圪瘩[sɿ31kəʔ321]:死结。我把鞋带系成个死圪瘩,解不开叻。

面圪瘩[mian21kəʔ321]:一种面食。俺妈可好吃面圪瘩。

土圪瘩[thu21kəʔ321]:土块儿。一用旋风耙,地叻土圪瘩嚄都冇叻。

血圪痂儿[ciɛ21kəʔ3·ʨiaɚ21]:血块凝固后的样子。我腿上叻血圪痂儿撞烂叻。

馍圪渣儿[mo21kəʔ3·tsaɚ21]:馍的碎末。小狗儿把馍圪渣儿都吃光叻。

桌圪棱儿[tsuŋ33kəʔ3ləŋɚ21]:桌边儿。我冇弄好磕到桌圪棱儿上叻,疼死叻。

炉圪台儿[lu21kəʔ3thɛɚ21]:火炉台。咱给炉圪台儿上焙点儿焦馍片儿呗。

窗圪台儿[tshuaŋ55kəʔ3thɛɚ21]:窗台。把南瓜籽儿晒到窗圪台儿上。

花圪台儿[xua55kəʔ3thɛɚ21]:棉花壳。今年结叻花圪台儿真大呀。

圪NN′式

这一形式是在“圪N”式名词后面加其他名词语素N′组合而成。语义上也与“圪N”式相同。例如:

圪瘩汤[kəʔ321th44]:一种面食。一到晌午,俺家就做圪瘩汤吃。

圪肘窝儿[kəʔ3tsou21uɛɚ21]:腋窝。我可害怕谁挠圪肘窝儿。

圪瘩泥儿[kəʔ321ni21]:呈小块儿状的泥巴。一下雨,哪都是圪瘩泥儿。

②动词

“圪[kəʔ3]”作为前加成分,附在表示具体动作、行为的单音节动词前,构成“圪V”式,可以用来表示动作的幅度或程度。例如:

圪眨[kəʔ3tsa21]:眨眼。恁奶给沙发上圪眨半天叻,也不说去躺睡。

圪闪[kəʔ3san21]:不停地闪。今个黑儿□[tsuo21]H“这个”的合音灯圪闪半天叻。

圪摇[kəʔ3iau21]:反复地摇。你坐好,并“不应”的合音很圪摇。

圪哒[kəʔ321]:胡说八道。你情给那瞎圪哒叻。

圪挤[kəʔ3ʨi21]:挤着。他圪挤着眼,估计要睡着叻。

圪晃[kəʔ3xuaŋ31]:身子有意或无意的小幅度晃动。你走个路,来回圪晃啥叻。

“圪[kəʔ3]”也可用来表示动作的轻微、短暂、反复等。例如:

圪蹴[kəʔ3 tshuei33]:蹲。我圪蹴会儿大叻,站起差忽儿跌咾。

圪栽[kəʔ3tsai33]:打瞌睡,动作轻微。你给那儿圪栽半天了,去屋儿睡吥。

圪星[kəʔ3·ɕiŋ]:刚开始下小雨。天圪星唡。

圪揂[kəʔ3ʨiou31]:不平整、有褶子或皱纹。衣裳都叫你洗圪揂叻。

圪挠[kəʔ3nau21]:用手抓挠,表示反复。你叻手就不识闲儿,恁巴圪挠啥叻。

圪咂[kəʔ3·tsɣ]:嘴不停地嚼动。您闺女一见我吃东西就圪咂嘴。

圪蹬[kəʔ3təŋ31]:单脚跳动。小孩儿圪蹬着坉拐拐叻。

圪颤[kəʔ3tsan21]:颤抖。这天冷叻动我很圪颤。

圪踮[kəʔ3tian33]:踮着脚走路。你看他是圪踮着脚儿走路叻。

还可以用来表示无目的或试探性地做某事,有时会在前加“胡”字,增强语义。例如:

圪捣[kəʔ3tau21]:弄,摸索着/试着去做。小突突儿叫他一胡圪捣,发不着叻咋。

圪画[kəʔ3xua21]:四处乱画。你并给我书上胡圪画昂。

圪搅[kəʔ3ʨiau21]:搅动。你很给那胡圪搅啥叻。

圪弄[kəʔ3nəŋ31]:随便做。你胡乱一圪弄就中叻。

圪操[kəʔ3 tsh au33]:用筷子夹。我瞎胡圪操点吃吃妥了。

圪挑[kəʔ3thiau31]:随便挑动。我去圪挑点儿粪上菜地。

以上“圪V”式均是动词,“V”可单独使用,“圪V”表“反复”,强调动作的幅度小、频率高。例如,“圪蹦”是反复不停地蹦,“圪爬”是反复不停地爬。

③形容词

与“圪[kəʔ3]”结合的形容词性语素大都是表示不好、歪斜等贬义色彩的词,但是“圪整”正好相反。例如:

圪整[kəʔ3tsəŋ33]:平整,整齐。你今个穿镇圪整去弄啥唡?

圪蔫[kəʔ3niəɚ33]:(花草等植物)凋谢。天太毒,玉粟叶都圪蔫叻。

圪撂[kəʔ3liau21]:指树木等弯曲或人物性格曲状。这树越长越圪撂。/他挪人可圪撂,不能一起儿共事儿。

圪意[kəʔ3i21]:恶心。你吃□[tsuo21]H“这个”的合音东西瞧着真圪意人。

圪腻[kəʔ3niʔ21]:腻歪。今个吃这饭胃里头光圪腻叻慌。

圪拧[kəʔ3niŋ42]:犟、倔。小闺女儿太圪拧,叫她咋她不咋。

此外,“圪[kəʔ3]”还可与其他语素构成的“圪里AB”式和“圪里圪A”式四字俗语。例如:

圪里拐弯[kəʔ3·lioukuai53vai44]:形容弯很多。

圪里咣当[kəʔ3·lioukuaŋ44taŋ33]:形容办事利落、干脆。

圪里圪旯[kəʔ3·lioukəʔ3lɐʔ3]:形容旮旮、角角的地方。

圪里圪瘩[kəʔ3·lioukəʔ3tæʔ3]:形容地势不平,圪垯很多。

④量词

圪嘟[kəʔ3·tu]:一圪嘟葡萄。

圪垯[kəʔ321]:一圪垯柴火。

圪截儿[kəʔ3ʨiəɚ21]:一圪截儿葱。

圪节儿[kəʔ3ʨiəɚ21]:一圪节儿电池。

圪堆儿[kəʔ3tueir33ɚ21]:一圪堆儿沙。

圪团儿[kəʔ3tuanr31ɚ21]:一圪团儿蚂蚁。

圪朵儿[kəʔ3tuor31ɚ21]:一圪朵儿花。

⑤象声词

圪吱[kəʔ3tsɿ33]:门儿圪吱一声儿开了。

圪唧[kəʔ3ʨi21]:板凳很圪唧圪唧响。

圪噔[kəʔ3təŋ33]:穿着高跟鞋儿走路圪噔圪噔响。

圪嘣[kəʔ3pəŋ21]:落生花生吃着圪嘣圪嘣叻,真脆。

由“圪[kəʔ3]”构成的词中,大部分的“圪[kəʔ3]”是没有实际意义的,比如“圪瘩、圪整、圪吱”等。但“圪”在构成动词、量词时则有一定的词汇意义,例如“圪操”就有“反复进行”之意,“圪截儿”中的“圪”有“小”的意思。

“圪[kəʔ3]”的附加意义概括地说,就是“小”[4]。“圪[kəʔ3]”缀名词通常用以表示较为细小的东西,如“土圪堆”“土圪旯”“花圪台儿”等;“圪[kəʔ3]”缀动词常用以表示动作的短暂、轻微或反复,如“圪嚼”表示轻微嚼动,“圪眨”表示慢慢眨动;“圪[kəʔ3]”缀形容词常用来表示程度轻,如“圪蔫”指植物稍微有点枯萎,不至于无生命特征;“圪[kəʔ3]”缀量词通常用来计量小的、不精确的单位,如“一圪节儿甘蔗、一圪截儿蒜苗”等,“圪[kəʔ3]”缀拟声词通常用来模拟轻微、细小的声音,如“板凳儿老是圪唧响”。

此外,“圪[kəʔ3]”缀名词、动词、形容词、量词、象声词都可以构成重叠式“圪XX”“圪圪XX”“圪X圪X”“一圪X一圪X”式。它们之间的对应关系如下表所示:

表2 “圪”缀重叠式

具体使用情况见第三章重叠,此不赘言。

2.1.8 忽

“忽[xəʔ21]”作为构词前缀,可以构成名词、动词和象声词等,但大多是动词,从词义的角度可以分为两类,一类表示一种有节奏的以较高频率反复持续进行的动作。例如:

①名词

忽嘟[xʔ21tuʔ21]:玉米粥。今个黑儿咱喝忽嘟昂。

忽闪[xʔ21san21]:闪电。外头很打忽闪叻。

②动词

忽闪[xʔ21san21]:忽明忽暗。灯一忽闪一忽闪叻。

忽摇[xʔ21iau21]:来回摇摆。你并“不应”的合音很忽摇小椅儿。

忽轩[xʔ21ɕuan21]:上下跳动。他太胖,走路一忽轩一忽轩叻。

忽落[xʔ21luo41]:不紧固。我叻大牙要掉叻,忽落可很。

③拟声词

忽恰[xʔ21ʨhia33]:房忽恰一声嚄塌叻。

忽腾[xʔ21thəŋ33]:他忽腾一声从楼护梯上蹦下叻。

还有两个“何”头词:“何腾(扑腾)”,“何捞(寻找)”,我们视“何”为“忽”的音变形式。

2.1.9 不

“不[pəʔ21]”相比较“圪[kəʔ3]”,构词能力较弱,构成的词类和数量都较少,但也可构成名词、动词、量词、形容词。

①名词

不老盖儿[pʔ21lau21kaiɚ21]:膝盖。天一冷,我叻不老盖儿就疼。

不赁[pʔ21lei41]:被抓的皮肤上留下的红道道。你脸上是谁给你挖叻不赁哎,是不是又给谁打架唻?

②动词

不溅[pʔ21ʨian33]:水波或海浪浮动。河边叻水一不溅一不溅叻。

不捋[pʔ21ly33]:用手理顺。你把头发不捋捋顺。

不捏[pʔ21niɐʔ33]:用手捏。你恁巴不捏他叻手指头咋叻?

③量词

不溜[pʔ21liou31]:排、行、列。一不溜房。

不摊儿[pʔ21thanɚ21]:乱糟糟的一片。你办这一不摊儿事儿给我。

不捋[pʔ21ly33]:一小撮儿。一不捋头发。

④形容词

不忿儿[pE2131]:心中气不平。给你买没给她买,她心里可不忿儿呀。

2.1.10 骨

“骨[kuʔ33]”作为前缀可以构成名词、动词和量词。

①名词

骨各[kuʔ33kəʔ3]:波子骨。我叻骨各越长越大唡。

骨墩[kuʔ33tuei21]:石墩。你去坐到挪骨墩上。

骨朵[kuʔ33tuəʔ21]:拳头。你恁巴拿骨朵打我咋了?

②动词

骨蛹[kuʔ333]:蠕动或动。你看挪虫给那爬叻,还骨蛹哩。

骨蹲[kuʔ33tuən3]:蹲。我骨蹲会儿大叻,一站□[ʨhiəʔ31]“起来”的合音,脚麻了。

骨撅[kuʔ33ʨyəʔ3]:噘嘴,不高兴的样子。她可好骨噘个嘴。

③量词

骨嘟[kuʔ33tuʔ3]:串。你去灶火给我拿一骨嘟蒜来。

骨总[kuʔ33tsuŋ21]:一把。抓一骨总麦秸就把火引着叻。

骨卷[kuʔ33ʨuan21]:卷。这一骨卷东西是啥?

骨筒[kuʔ33ʨuan21]:筒。你弄一骨筒圪档架儿干啥叻?

2.1.11 顶

“顶[tiŋ31]”一般加在及物动词前面,为形容词,有“物禁得起”义,也可替换为“耐”。例如:

顶用 顶冻 顶挨 顶烧 顶花

顶穿 顶吃 顶搓 顶晒 顶磨

“顶[tiŋ31]”的语义程度较低,常常在句子中作谓语,既可用于肯定句中,也可用于否定句中,还可以受程度副词“可”“不”“真”等的修饰。例如:

(8)这一骨轮儿木头怪顶烧叻。

tsəʔ21i22kuʔ21·lunməʔ3thou21kuai31tiŋ31sau33·lə

(9)田田真顶冻,大冬天就穿一条裤。

thian21·thian21tsən33tiŋ31tuŋ31,ta21tuŋ33tian21tsou31 tshuan3322thyəʔ21khu31

(10)你弄这架势儿根本就不顶事儿。

ni21nəŋ31tsəʔ21ʨia31·səʔɚ31kən33pən22tsou31pəʔ21tiŋ31səʔɚ21

(11)镇大会儿叻一百块钱儿根本就不顶花。

tsən31 ta21·xueir·ləiʔ21pɐʔ21kh uai21ʨianɚ31kən33pən22tsou31pəʔ21tiŋ21xua33

2.1.12 二

辉县方言中可以用“二[ləʔ21]”作前缀构成固定的名词,失去了其表数量的功能,常用来表示不好的人或事物,有强烈的贬义色彩。例如:

二蛋 二货 二傻 二憨

2.1.13 把

“把[pa54]”作前缀只有以下三例:

①把+形容词

把滑[pa54xua41]:控制滑动。路上有泥,招呼着点儿,脚底下不把滑。

②把+名词

把戏[pa54xi41]:杂戏。耍把戏叻来叻,咱去看吧。

③把+动词

把把[pa54pa55]:双手把持小孩儿解手。小妮儿一天都冇屙屎叻,来我把把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