诲人不倦 一代良师

先生教诲学生,首先是提倡辨证思维与逻辑思维,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不是把讲的内容强记,所以讲课时往往是引而不发。他常说,中医的流派太多了,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如果不善于分析,就必然如坠五里云雾中。其次,先生教学的另一个特点是注重与临床结合。先生少时生活在医疗条件差的农村,广大劳动人民生病后,多任其自然发展,因此得以观察到不少疾病的初起、发展、晚期转归的全过程,所以能从临床角度把教材内容讲得更深入,更形象,使学生印象极深。有些毕业多年的同学经常提到,他们至今对先生讲授的《伤寒论》课记忆犹新,临床运用经方常获奇效。这与先生的教学有方是分不开的。

先生在教学过程中又特别强调教学相长,他常引韩愈《师说》曰:“古之学者必有师。”《礼记》曰:“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易·兑卦》曰:“君子以朋友讲习。”借这些古代名言以自励。先生学习既无师承,也无益友,基本上是自学。这并非他最初认识到自学比拜师访友重要,只是因所处的农村环境,不必说名医,就连普通医生也是凤毛麟角,拜谁为师?哪里访友?只好蒙头苦学了。他在自学中,遇到的难题很多,以致常苦思冥索,而一旦有悟,却又记得非常牢固,比只听人讲深透多了。所以先生对于医学中的某些问题常有与人不同的看法。这并非他喜欢标新立异,可能是因没受框框的影响,破旧就比较容易的缘故吧!所以他常说:“凡事都要一分为二,缺乏良师益友,迫使我主观努力,坏事也变成好事。”

即使有良师益友,仍应通过自己的主观努力把师友的见解化为自己的知识。先生认为,老师一定要谦虚,但老师也是普通人,不一定白璧无瑕,处处都好。学习就应采取这样的态度。转教学生,也应提倡学生采取这样的态度。先生还说:“余在《伤寒论》教学中,就有一两个问题,是在同学提问的启发下才得到解决的。孔子说过‘三人行必有我师’,就是这个道理。”

先生年逾80岁高龄,仍然一心一意为培养中医接班人而继续努力工作着,不甘心休养。他平时寡言笑,但每有青年来访,请教学术问题时,便口若悬河,常谈至深夜。有人劝他注意娱乐和休息时,他总是说“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就是古人的三乐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