锲而不舍 自学典范

先生弱冠之年,本是小学教员,因旧社会教育工作者的职业极不稳定,加之叔父患热性病被庸医误药致死,才有志改业行医。但当时为什么不学西医而选择中医?令人感到意外而且有趣的是先生因受到反对中医者的启示,才决心舍弃西医而学习中医的。事情是这样的:先生学医无人指导,盲目购买的第一本医书,是日本下平用彩著的,浙江汤尔和译的《诊断学》,是当时比较先进的西医书。汤氏反对中医,在书的序言中说:“……吾固知中医之已疾,有时且胜于西医,但此系结果,而非其所以然。徒以结果与人争,无已时……”意思是说:我当然知道中医治病,有时且比西医为好,但这只是治疗效果,而所以取得这些效果的道理,中医则讲不出来,既然讲不出道理,只用治疗效果同别人争辩,那是不能说服人的。看了这段话,先生发现连西医也承认中医治病疗效不比西医差,只不过因中医讲不出道理,才瞧不起中医。他想“结果”和“所以然”何者重要呢?余不可能知道汤氏本人如果得垂危之病后,他是愿意明白地知道其所以然而死去,还是想活着而宁肯暂时不知其所以然?作为一个治病救人的医生来说,都会以救人为第一,毫不犹豫地选择后者,而不会由于暂时讲不出道理,便把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弃而不顾,听任病人死去而还说“可告无愧”(汤氏语)。

先生曾说:“世上真有无因之果吗?中医能愈病,必有其所以然的道理,只是暂时尚未得到解释,或者已经有中医的解释,目前人们尚不理解罢了。即使做不出令人信服的解释,也不应作为中医不科学的一个证据。科学领域的未知数太多了,‘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这不仅是中医常遇到的问题。‘行易知难’‘不知亦能行’,这是近代革命家、政治家孙中山先生的哲学思想。他在《建国方略》的‘心理建设’中,以饮食为例证明不知亦能行。他指出,很少有人彻底了解饮食入腹后的详细消化过程,也很少有人了解人体正常生理需要哪些营养,以及哪些食物各具有哪些营养,但是人们还是每天都在进食的。这证明不知并不妨碍行。但汤氏却一定要抛弃中医疗效于不顾,偏偏在‘知’字上将中医一军,这是错误的。”

承认中医有良好的疗效,相信有效果必有其所以然的道理,于是先生学习中医的信心更足了。

先生无家传师承,从旧社会一个普通的小学教员到晚年成为国内外知名的中医学者,靠的是孜孜不倦、锲而不舍的进取精神。先生早年爱好广泛,书法、音乐、戏剧、文学等,无不涉猎,而当立志学医之后,便放弃了这些爱好,把全部精力放在医学上。先生从不放过学习机会,每日晨起必读,已成习惯,无论在家或外出,都是有暇便读。兴之所至,常废寝忘食。真有古人“三余”“三上”之学风。先生读书每遇难解之处,从不放过,总是苦思冥索,直至得到了满意的解答,方肯罢休。家境清贫,买书不易,故常借书手抄。正是这样认真地边读边抄,才使青年时研读过的医学典籍,有不少一级标题章至80岁高龄还能背诵如流。先生常说:“无师求教,养成苦思的习惯;买书不易,锻炼了背书的工夫。”又说:“强记硬背,工夫并不白费,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这种刻苦的自学方法是先生学医成功的经验之一。

先生衣着俭朴,饮食随便,情志恬淡,不务名利,始终把研究学问、追求知识作为人生中最大的乐事。他几十年如一日,专心致志于中医学的研究,直到晚年,仍然手不释卷,勤于写作。正是经过终生不懈地努力,才使他在无师自学的条件下,对中医学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功绩,取得了国内外中医界的承认和赞许。先生在《人才》杂志曾发表过署名文章,作为自学成材的典范,介绍他的自学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