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调研情况介绍

第一节 调研的主题、内容、意义

一 调研主题与内容

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通过释放政策活力的方式从农村改革着手,以期实现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的目标。随着改革开放步伐的加快,社会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我国贫困人口的数量也随之下降。1982年,党和国家针对回族聚居的宁夏南部山区贫困问题,实施了“‘三西’(宁夏西海固、甘肃河西走廊、定西)扶贫计划”,首开中国乃至人类历史上有计划、有组织、大规模“开发式扶贫”的先河。[1]由此起步,我国开启了全国范围内的开发式扶贫行动。1994年3月,国务院制定颁发了关于全国扶贫开发工作的纲领,提出了“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力争用7年左右的时间(从1994年到2000年)解决当时全国农村8000万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2]该计划的公布实施标志着我国的扶贫开发进入攻坚阶段。[3]之后,我国又连续出台《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01~2010年)》与《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国内农村居民的温饱问题逐步得到解决。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作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并强调实施精准扶贫,意味着我国扶贫工作的目标由解决温饱问题转变为加快贫困地区发展、贫困人口脱贫致富并实现与全国各族人民同步建成全面小康社会。[4]在党中央的统一部署下,各地方政府实施了一系列扶贫开发措施,随着扶贫战略的逐步完善,全国范围内的贫困状况均有所好转,但武陵山少数民族地区的小康建设却由于自然地理环境、交通、文化等的限制,遭遇多重瓶颈,经济水平仍远远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在此情境下,国家提出“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本规划区域范围包括湖北、湖南、重庆、贵州四省市交界地区的71个县(市、区),其中就有湖北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以下简称恩施州)于1983年8月19日建州,是我国最年轻的自治州,位于湖北省的西南部,东连荆楚,南接潇湘,西临渝黔,北靠神农架,面积2.4万平方公里,辖恩施、利川两市和建始、巴东、宣恩、来凤、咸丰、鹤峰六县,属我国西部大开发重要区域,也是湖北省唯一的少数民族自治州。2017年全州总人口401.36万人,是多民族聚居地,有土家族、苗族、侗族、汉族、回族、蒙古族、彝族、纳西族、壮族等29个民族,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54%。州内地形复杂,具有多种特殊类型的地貌,大河、小溪呈树枝状展布,有“见山不走山”的丘原,有“两山咫尺行半天”的深谷,伏流、溶洞、石林等随处可见。州内矿产资源丰富,已发现各类矿产70余种,矿产地370余处,铁、煤、石煤、磷、硫铁矿、天然气、高岭土、耐火黏土、石膏、冶金用白云岩、生物大理石、硒矿、硅13种矿产位居湖北省各地市州前列。同时,州内动植物种类繁多,被称为“动植物黄金分割线”的北纬30度穿越恩施州腹地,是华中地区重要的“动植物基因库”。虽然恩施州物产丰富,却是典型的“老、少、边、穷”地区,州内农村人口超过一半,经济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均比较落后,贫困与返贫困现象也较严重,此外,作为少数民族自治州,其人口多,少数民族种类少,致使严重的贫困与返贫困现象会对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及民族团结产生负面影响。基于此,恩施州政府的主要工作是,摆脱贫困,奔向小康。

三岔乡王家村位于恩施州下辖的恩施市东部,距恩施市市区34公里,是一个典型的山区村落,由上村、二房、小井口、花梨树四个村民小组构成。村中各户之间的距离比较远,无集体经济,耕地以坡地为主,没有灌溉设施,基本上是望天田,以种植玉米、红苕、洋芋为主,家家户户养猪,抗击自然灾害和抵抗市场风险的能力弱。村中没有统一的卫生饮水设施,以地下井水及储备雨水为生活用水,农田水利基础设施落后。此外,村中严重缺乏后盾力量,仅有一个简易的卫生室,且留守老人较多,无村级小学,孩子们到了接受义务教育的年龄,需前往6公里以外的三岔集镇上学,因年纪较小,尚需家长接送,天气状况良好时无阻碍,若逢雨雪天,在此前路途急转弯较多且路边不宽的基础上,变得更加难以前进,往往需行走1小时以上方能抵达学校,学生求学之路十分艰辛。但村中财政紧张,无经费改善求学过程中遇到诸多困难的情境。村中目前存在生产资料缺乏、基础设施建设落后、群众生活困难、致富门路不足等问题,村内扶贫工作由市财政局等多家事业单位对其进行帮扶,但效果均不佳。王家村是按照恩施市统一制定的贫困村初选条件和贫困村确认指标体系测算、比选后确定的重点贫困村,王家村作为武陵山片区村级精准扶贫样本具有典型的代表意义。[5]

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精准扶贫”的重大决策精神,中国社会科学院2016年立项国情调研特大项目“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百村调研”。“党风廉政建设与社会大扶贫”为本课题组承担的子课题项目。课题组在问卷调查法和深度访谈法的基础上,对恩施市三岔乡王家村的精准扶贫情况进行实证研究,摸底王家村贫困概况,探究王家村致贫原因,并据此提出相应的脱贫对策。

二 调研意义

武陵山片区是我国内陆跨省交界地区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聚居区,是我国扶贫工作的重点区域。但是由于地区内气候不稳定和自然灾害频发的自然条件、基础设施落后的社会经济条件、人力素质低下的文化条件等的制约,片区内农村的贫困及返贫困问题依然得不到有效解决。作为少数民族聚居区,武陵山片区的贫困状况不仅关系经济社会发展,更关系民族团结,甚至将直接影响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进程,因而,对片区农村的扶贫工作进行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课题组选取武陵山片区恩施州三岔乡王家村作为调研对象,对其贫困现状及其村内扶贫工作落实情况进行概述,并分析其贫困现状及扶贫工作面临的问题,探寻深究其贫困成因,凝练出与王家村实际高度贴合的精准扶贫政策启示。系统分析王家村精准扶贫实践,在客观上为研究武陵山片区的贫困及反贫困问题提供可靠的实证资料和研究素材,为我国其他少数民族贫困自治州的农村,甚至是全国贫困农村扶贫脱贫实践提供参考。课题组关于王家村精准扶贫中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分析,有助于推进武陵山片区农村扶贫脱贫深入进行,提高村民生活质量,保障长江流域生态安全,保持经济发展、民族团结及社会稳定,进一步推进西部大开发和促进中部地区崛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