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伟大的“叛逆”:中国新金融变革史
- 洪偌馨 董云峰
- 6314字
- 2021-01-08 09:55:48
万物归“移”
如今,对于每一个人而言,移动互联网的重要性,怎么强调都不为过。智能手机已然成为一个不可或缺的“身体器官”。被重塑的不只是人类社会,而且是人类本身。
巧合的是,移动互联网的兴起与中国的全面崛起,几乎是同步的。大部分中国人直接跨过了PC时代,大步迈进移动互联网时代,中国的移动互联网后发先至,走在了世界前列,中国的经济与社会更因此加速前进。
移动互联网成就了中国人,中国人也成就了移动互联网,并以基于移动互联网的新经济、新金融惊艳了世界。
我们有幸经历了历史的拐点,在很短的时间内见证了令人眼花缭乱的变革。
重新发明互联网
“今天,苹果将重新发明电话。”
2007年1月9日上午,在美国旧金山莫斯康中心举行的Macworld大会上,苹果创始人史蒂夫·乔布斯迎来了他一生中最重要的时刻。
这一次,他还是穿着标志性的黑色圆领羊毛衫、Levi’s蓝色牛仔裤、New Balance运动鞋。
大概9点40分,在介绍完Apple TV之后,乔布斯在场边喝完一口水,徐徐回到舞台中央,开始进入正题:
“每隔一段时间,就会出现革命性的产品,然后改变一切。”
乔布斯提到,1984年,苹果推出Macintosh电脑,改变了整个计算机产业;2001年,苹果推出iPod,不仅改变了人们听音乐的方式,还改变了整个音乐产业。
“今天,我们将推出三款革命性的产品。第一个是宽屏触控式iPod,第二个是革命性的手机,第三个是突破性的互联网通信设备。”
他将这段话重复了一遍,接着说道:“你们明白了吗?这不是三台独立的设备,而是一台设备,我们称它为iPhone。”
在此起彼伏的欢呼和掌声之中,乔布斯通过现场大屏幕,向世人展示了第一代iPhone。
为了这一刻,乔布斯在之前几天里彩排过数百次;直到彩排的最后一天,断网、死机、黑屏等bug依然无法避免。不过,乔布斯坚持现场演示,这令苹果公司上下倍感焦虑。
事实上,乔布斯在发布会上拿着的样机,是一部缺陷重重的问题手机,他需要按照工程师们所设定的顺序,依次展示iPhone的功能,避免触发bug;甚至于样机屏幕上显示的“满格”信号并不真实,而是专门设定的结果。
好在上天眷顾着这位偏执的完美主义者,给了iPhone一场完美的初次亮相。
这场发布会在硅谷引起了轰动。得益于绝佳的保密工作,iPhone的横空出世犹如一颗超级炸弹。
这是一场手机革命。实体键盘没有了,翻盖没有了,有的是一块大屏幕,一套全新的操作系统,你要做的是用手指触碰、滑动,随心所欲。
当乔布斯在莫斯康中心展示iPhone的时候,正在前往会议室路上的安卓创始人安迪·鲁宾震惊了,他立刻让司机停靠在路边,在车上看完了整个网络直播。
在此之前,谷歌正在秘密开发安卓系统,计划推出一款革命性的手机产品。这场发布会结束之后,谷歌意识到,一切要重新开始了。
不过,那会儿绝大多数人还没有意识到iPhone的出现意味着什么。
被“打脸”最惨的是微软CEO史蒂夫·鲍尔默。他在这场发布会后不久接受《今日美国》采访时说:“500美元买个手机?这是这个星球上最贵的手机。”
“也许苹果会赚很多钱。但如果你认真地去看看已经售出的13亿部手机,我更希望我们的软件能在其中占据60%、70%或80%的份额,而苹果的机会只有2%或3%。”鲍尔默称。
相形之下,黑莓的高管们要平和得多,他们对iPhone赞叹不已,但并不认为危机将至,正如其联合首席执行官吉姆·鲍尔斯利所言,“没关系,我们不会受到影响”。
是啊,在2007年,手机市场的天下还属于诺基亚、摩托罗拉和黑莓们。
尤其是诺基亚,自1996年起,这家公司已经连续多年占据全球手机市场的头把交椅,在智能手机市场的份额更是接近半壁江山,是一个超级霸权。
当时,在手机操作系统方面,形成了四股主要势力:诺基亚主导的Symbian(塞班)、黑莓的主导的BB OS、微软的Windows Mobile以及Palm开发的Palm OS。
哪怕初代iPhone惊艳至极,但在此之前,苹果从未涉足手机业务,更要面对上述巨头的挑战。人们有太多的理由不看好乔布斯所说的革命。
这些手机行业早期的王者,最终被自己的轻视和傲慢毁掉了。只有最早感受到暴击的谷歌,最终以开源的安卓系统实现了自我救赎。
2007年6月29日,iPhone在美国正式发售,这一年iPhone售出了139万部。在看似不起眼的数字背后,历史的车轮滚滚而来。
一些媒体将iPhone誉为“上帝手机”。经历过功能机时代的人们,很难忘怀初次接触iPhone时的那种惊艳,就像人类第一次发现了火。
这把火一发不可收拾。2008年全年,iPhone销售量达到1163万部,之后是2073万部、3999万部,在乔布斯去世的2011年,这一数字达到了7229万部,到2015年这一数字达到了创纪录的2.5亿部。
在此期间,2010年问世的iPhone 4,标志着iPhone产品走向成熟,这既是iPhone风靡世界的开端,也是苹果公司登顶全球的标志性产品。
以诺基亚为代表的老牌巨头们节节败退,在功能机的支撑下,它们在销量上的优势延续了数年,然而大势已去。
2013年9月3日,微软宣布将以约71.7亿美元收购诺基亚手机业务,以及大批专利组合。在当时的记者发布会上,诺基亚神话的缔造者、CEO约玛·奥利拉一声叹息:
“我们并没有做错什么,但不知为什么,我们输了。”
iPhone的成功将苹果推向了巅峰。2010年苹果的市值超过微软,2013年更是超越石油巨头埃克森美孚,成为全球市值最高的公司。
回过头看,iPhone令整个智能手机行业推倒重来,并将人类社会加速带入了移动互联网时代。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乔布斯不只是重新发明了手机,而是重新发明了互联网。
移动互联网爆发
2007年年初,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1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06年12月31日,中国共有上网计算机约5940万台,上网用户约1.37亿人,使用手机上网的网民人数为1700万人。
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这一格局迅速被改变。一年后,CNNIC发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07年12月,中国网民数量达到2.1亿人。从接入方式上看,宽带网民数达到1.63亿人,手机网民数达到5040万人。
从2008年开始,中国逐渐进入3G时代,这推动了手机上网的全面爆发。到这一年结束,中国互联网普及率达到22.6%,超过全球平均水平;网民规模达到2.98亿人,其中手机网民数量首次破亿,达到11760万人。[15]
仅一年之后,2009年年末,中国网民规模已达3.84亿,全年手机网民激增1.2亿,规模达到2.33亿人,占整体网民的60.8%。[16]
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需要智能手机的成熟和移动网络的升级,更离不开一个繁茂的应用生态。
苹果公司又一次扮演了引领者。2010年6月,苹果将“iPhone OS”改名为“iOS”。当年10月,iOS平台的应用程序突破30万个,一年后这一数字达到了50万个,数十万乃至上百万的iOS开发者涌现出来,并创造了规模可观的收入。
另一边,2010年10月,谷歌宣布获得官方数字认证的安卓应用数量达到了10万个;2011年第一季度,安卓系统在全球的市场份额首次超过塞班系统。
在中国,2007年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WAP上网依然是主流,由运营商控制的手机报是最受欢迎的产品。直到2009年,日渐衰败的移动梦网都还拥有高达9000万的用户。
随着iPhone 4、iPhone 4S在中国的大卖,以及一大批安卓机的涌现,加上3G网络的逐渐普及、手机应用种类的丰富,智能手机变得越来越有用、有趣,而这又反过来推动了智能手机走入寻常百姓家。
2011年前后,移动互联网已然成势。中国人使用最多的QQ、淘宝和微博等互联网产品,在手机端的应用渐趋成熟。从用户体验来说,很多移动端的产品甚至优于网页版。
终于,一个风起云涌的移动互联网时代到来了。其中,一个最具里程碑意义的事件便是微信的诞生。
微信的鼻祖是加拿大的聊天应用Kik,这个App于2010年10月上线,短短15天就收获了100万用户,在科技圈引起了大量关注,其中一个人便是腾讯广州研发部总经理张小龙。
有天晚上,正在琢磨Kik的张小龙终于忍不住,给腾讯创始人马化腾写了封邮件:“每个时代都有划时代的产品,我们应顺应移动互联网趋势,开发移动社交软件。”马化腾回了四个字:马上就做。
“整个过程就是一两个小时,突然搭错了一个神经,写了这个邮件,就开始了。”张小龙后来回忆说。[17]
2010年11月20日,腾讯微信正式立项,由张小龙负责。但事实上,为了逼出微信,腾讯内部有三个团队同时在做。马化腾对此的解释是,“做微信,是因为我们看到了一点点不同。我们当时很紧张,腾讯内部有三个团队同时在做,都叫微信,谁赢了就上谁的”[18]。
2011年1月21日,微信1.0版本发布,起初仅支持iPhone,而且打着“测试版”的口号,仅有四个功能:设置头像和微信名、发送信息、发送图片以及导入通信录。
继微信之后,快手(那时候叫GIF快手)和陌陌也在2011年上线了。次年,今日头条、快的打车、滴滴打车先后问世。从新闻、电商、游戏到金融,各类App全面开花。
2012年,中国移动端用户规模超过了PC端;美国社交媒体巨头Facebook提出一切以移动端为先;老牌的手机巨头诺基亚被三星赶超,结束了长达多年的霸主地位,这也宣告了功能机时代落幕,智能手机开始全面占领我们的生活。
移动互联网的红利全面爆发,一个全新的商业时代正式开启,而属于微信的奇迹也刚刚拉开序幕。
腾讯官方数据统计显示,2011年年底,微信用户达到5000万,2012年3月即突破1亿,当年9月达到2亿,2013年年初迈过3亿大关。
“微信即手机”很快成了现实,这是对微信之于移动互联网统治力的生动概括。在另一个维度上,微信极大地推动了移动互联网的下沉,并惠及了市场上几乎所有的玩家。
微信帮助腾讯拿到了移动互联网时代最具分量的一张“船票”。就像iPhone的出现改变了安卓的发展轨迹,微信的强势崛起最终影响了支付宝的命运走向。这是后话了。
作为“微信之父”,张小龙跟他的偶像乔布斯一样,登上了神坛。从某个角度上来看,他们共同加速了中国移动互联网的历史进程。
2012年12月底,中国网民规模达到5.64亿,其中手机网民数量为4.2亿,手机成为不折不扣的第一大上网终端。在这场全球移动互联网的竞赛中,中国人冲到了第一线,不再是跟随者。
2013年2月5日,微信4.5版本发布,启动页面的底图是个只有0和1的黑暗世界,被一团动态的火焰点亮。页面中下部有两个选项,一个是“直接进入微信”,另一个则是“听一首老歌”——崔健的《一无所有》。
在一次采访中,当媒体问起张小龙“为什么要选择这首歌”时,他笑了笑反问:“你觉得是为什么?”
而当被问到“微信是什么”的时候,张小龙一样会把这个问题抛给对方。
“你如何使用微信,决定了微信对你而言,它到底是什么。”张小龙说道。[19]
初探新金融
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彻底打破了线上和线下的界限,上网不再受到时间和地点的限制。新的流量红利开始爆发,一个全新的商业世界也向世人开启了大门。而与此同时,新的金融产品和服务也在这个快速崛起的商业生态中获得了发展的养分。
嗅觉灵敏的阿里巴巴早早地捕捉到了移动互联网潮起的信号。2008年2月27日,支付宝正式发布移动电子商务战略,以手机版淘宝网为起点切入手机支付业务。
彼时,距离支付宝拆分独立已过去4年。
这种担保交易机制的出现,在互联网世界重构了信任机制,这成为包括电商在内的虚拟经济发展的关键推手。直到今天,C2C的担保交易[20]模式依然是淘宝网安身立命的基石。
支付宝这个虚拟账户体系的出现是阿里巴巴发展历程中一个重要的里程碑,更成为后来蚂蚁金服发展的关键一环。它不仅带来了支付效率的提升,更重要的价值在于沉淀和积累了海量的交易数据,为切入其他金融服务打下了重要的基础。
到2008年年初时,支付宝用户已超过6000万,服务范围也扩展到了淘宝之外,并占据了当时中国第三方电子支付市场的半壁江山。但对比全球其他很多国家和地区,中国的电子支付、移动支付市场才刚刚起步。
在2007年年末,中国的电子支付(包括第三方网上支付、电话支付、手机支付)交易规模不过千亿元。其中,支付宝就占据了50%的市场份额。
没曾想,传统通信业、金融业巨头们难以啃下的一块硬骨头,被电商起家的阿里巴巴和社交软件巨头腾讯以另一种截然不同的方式攻克。借助移动互联网崛起的契机,这些互联网巨头跨过边界,杀入移动支付市场,打了大家一个措手不及。
事后来看,移动支付的普及除了基础设施的发展(例如,3G网络、智能手机)之外,应用场景的扩展才是那一剂关键的“催化剂”。
2008年10月,支付宝宣布正式进入公共事业性缴费市场,通过支付宝能够在网上缴纳水、电、煤以及通信费等日常费用。随后,包括亚马逊、京东商城、携程、艺龙等独立B2C平台也与之合作,接入了支付宝。
短短一年之后,支付宝用户便实现翻番,超过2亿人。到2009年年末,支付宝外部商家已经增长到46万家,全年交易额2871亿元,占到了第三方支付市场份额的49.8%。
而从移动端的发展来看,更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则是2010年11月支付宝启动的“聚生活”战略,支付宝开始从“缴费服务”向“整合生活资源”战略转型,聚拢了水电煤缴费、信用卡还款、缴纳学费等场景。
这是支付宝从担保交易产品到移动支付工具转型过程中的重要节点,也是增强用户黏性、打造消费场景的关键一役。而后多年里,场景对于移动支付的爆发更是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除了技术和商业发展的因素,在当时,更直接推动移动支付快速崛起的力量无疑是监管的包容姿态和第三方支付牌照的发放。
2011年5月,中国人民银行正式发放首批第三方支付牌照,包括支付宝、财付通、银联商务等后来移动支付市场的主力军皆在其中。同年,三大运营商也纷纷成立了移动支付公司。到当年底,央行已经发放了三批共101张第三方支付牌照。
第三方支付牌照的发放重新改写了移动支付市场的格局。一大批参与者入局,开始搅动风云。
艾瑞咨询数据显示,截至2012年年底,中国移动支付行业年度交易规模达1511.4亿元,同比增长89.2%,整体呈现爆发式的增长态势。一个全新的金融时代迎面而来,而移动支付成为那把打开新世界的钥匙。
如果说网络支付是随着互联网生态发展结出的其中一颗果实,那么随着这片生态的繁茂,越来越多的金融需求被唤醒。
比如,随着支付宝的发展,为了进一步优化支付体验和结算效率,快捷支付、默认代扣等功能陆续出现;为了推动小微商家发展,缓解他们的资金周转问题,针对卖家的金融服务也陆续上线……
2007年6月,阿里巴巴与建行在杭州西湖国宾馆举行了网络联保贷款产品——“e贷通”的首次放贷发布,这也是网络小贷的雏形。随后,阿里巴巴与工商银行、浦东发展银行、招商银行以及各地方城市商业银行相继展开合作,网络联保贷款呈现出星火燎原之势。
但阿里巴巴与商业银行之间的蜜月期并没有持续太久。
当时,根据银监会和央行的标准,1000万元授信以内的贷款基本都可以被称为小微贷款。但阿里巴巴平台上的主要需求是在100万元以内的贷款,授信额度、目标客群的差异决定了风控方式、理念甚至系统上的差异。而阿里巴巴推行的这套完全基于线上的作业流程和倚赖大数据的风控理念,还难以被当时的商业银行所接受。
2009年的一天,时任阿里金融负责人的胡晓明[21]带着团队从北京与银行的会面中铩羽而归,他思来想去做出了一个决定:自己干。
同一年,阿里巴巴集团信用金融部(简称“阿里金融”)成立。这个定位于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难题的部门在成立时基本是个“空壳子”,胡晓明带着十几个员工开始了“内部创业”。没有产品、没有系统,甚至没有技术人员。
“那时候就靠刷脸,找这个部门借个开发,跟那个部门借个数据分析,借个UED(user experience design,用户体验设计)……”就这样凑出了一个团队。[22]
彼时,以阿里巴巴为代表的电商快速崛起。以此为土壤,大量生于互联网时代的小微企业喷薄而出,仅阿里的平台上就聚集了3700万家中小企业,对于金融的需求强烈。
2010年,阿里(浙江)小贷(即浙江阿里巴巴小额贷款股份有限公司,也是第一家网络小贷公司)成立,此后的两三年,阿里(重庆)小贷、苏宁(重庆)小贷、京东小贷、腾讯财付通小贷等接连落地,一大批头部互联网公司利用自身的数据和技术优势杀入金融服务领域。
互联网公司涉足金融业务背后的逻辑并不难理解,互联网公司沉淀的海量数据成为当代商业世界最重要的战略资源,是连接一切的基础。金融工具是围绕商业活动、经济发展而存在的,新的数字经济必然需要新的数字金融服务。
在后来很长一段时间里,新经济与新金融都是相互依存、相互推进着向前的。
只是当时,这些从互联网业务中生长出来的金融服务才刚刚萌芽,它们并没有完全准备好接受市场考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