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代长江中游地区的仓储和地方社会:以社仓为中心
- 白丽萍
- 502字
- 2025-02-23 07:20:16
绪论
中国是一个水、旱、风、病虫害、地震、冰雹、霜雪、雷电等自然灾害频发的国度,从古至今,灾害次数之多、危害之大世界少有。据有文献可考的记载:“从公元前十八世纪,直到公元二十世纪的今日,将近四千年间,几于无年无灾,也几乎无年不荒,西欧学者甚至称我国为 ‘饥馑的国度’(The Land of Famine)”。[1]邓拓的寥寥数语道出了中国历史上自然灾害问题的严重性。近三十年来的自然灾害,像1991年南方洪灾, 1998年长江、松花江、嫩江流域特大洪水,2008年汶川地震等重大灾害,人们仍记忆犹新,它给人民的生命财产造成的破坏和经济损失相当沉重。可以说,自然灾害的发生是不可避免的,它所产生的破坏也是伴随人类始终的,因此,防灾、减灾、救灾,也是人类社会一个永恒的课题。中国古代经过长期的积累和发展,已逐步形成了包括重农、仓储、兴修水利、林垦等积极预防措施,赈济、调粟、养恤、除害等灾时救助措施以及安辑、蠲缓、放贷、节约等灾后善后措施在内的一系列富有成效的防灾、减灾和救灾的思想、政策和措施,帮助人们渡过了一次次灾难,使中华文明得以延续、发展。其中在储粮备荒观念基础上建立的仓储制度,是历代积极提倡的一种救灾措施,也是几千年来行之于世的最基本的荒政制度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