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问题的提出

“开放度”这一概念随开放式创新的兴起而被广泛使用,表示企业在开放式创新中对外部开放的程度,开放度过低使企业无法充分利用外部资源;而开放度过高将导致企业管理注意力配置分散、对外部技术的过度依赖以及内部技术知识的泄露等问题。因此,有学者认为,企业开放度存在最佳阈值,即随着开放度的增加创新绩效也增加,但是当开放度增加达到一定程度后创新绩效反而降低。如劳森(Laursen)和索尔特(Salter,2006)将开放度分为广度和深度两个维度,并通过对英国2707家实施开放式创新的制造企业的调查来研究开放度与创新绩效的关系,分析发现企业开放的广度和深度与创新绩效均呈倒“U”形关系。国内学者陈钰芬和陈劲(2008)以中国企业为样本,并将样本的行业属性划分为科技驱动型和经验驱动型,结果显示对于科技驱动型产业的企业,开放度对创新绩效呈倒“U”形的二次型曲线相关关系,而对经验驱动型产业的企业,开放度对创新绩效呈正线性相关关系。然而,也有学者认为,开放度并不存在最佳阈值,它与创新绩效是正向相关关系。如,何郁冰和陈劲(2010)将开放度分为广度、深度和久度,它们越高,企业的创新绩效越高。

无论是最佳阈值观点还是正相关观点,他们均忽略了开放式创新过程中动态能力的作用。动态能力是企业对内部和外部的资源和能力进行整合、构建或者重置以适应动态环境的能力。

它强调开拓性和开放性,将焦点放在创新的开拓动力上,与开放式创新之间具有发展适用性(Evolutionary Fitness),使企业更好地通过创造、拓展和更改它的资源库而生存,进而改善开放式创新绩效。动态能力利用包括特殊的技能、流程、程序、组织结构、决策规则和纪律在内的微观基础促使企业的机会感知、利用和重构能力增强。而且,动态能力强调的是整合和重构企业内外部资源,以应对快速变化的复杂外部环境,这与开放式创新的理念相一致,推动企业保持较强的创新动力,并以开放的形式开展技术创新活动。可见,动态能力能够使企业快速洞察环境变化并迅速地获取、内化所需资源,从而有效地整合内外部资源来开展创新活动,具有较强动态能力的企业通常会有较高的开放式创新绩效。利希滕塔勒U.(Lichtenthaler,2008a)通过对欧洲154个大中型企业集团的问卷调查,将开放式创新的方法总结为依赖企业的动态能力,通过创新过程中的技术获取和技术开发实现主要的技术管理任务。因此,企业需要以知识为基础的动态能力来管理开放式创新过程。它的强弱直接影响开放式创新的效果。但是,动态能力如何影响开放度与创新绩效的关系?企业如何根据开放度发展动态能力?以及企业如何提升动态能力?现有研究仍没有回答。

基于此,本书主要研究以下内容:①根据现有研究检验开放度与创新绩效关系,在此基础上研究动态能力对两者关系的影响。②探讨企业如何根据开放度和动态能力的匹配以达到最佳的创新绩效。从静态视角分析企业应如何根据开放式创新的主要开放对象发展动态能力,从动态视角分析动态能力随企业开放度变化而演变的规律。③分析企业动态能力的提升路径。由于动态能力自身具有知识性和学习性,且组织学习通常被视为提升组织能力的方式,所以基于组织学习理论研究企业如何提升动态能力。通过对以上三个问题的研究,在实践中使企业有效利用外部资源和自身的动态能力提升技术创新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