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能文案:用超级带货力为产品赋能
- 韩老白
- 5411字
- 2025-02-22 15:11:00
第一章
维度:会拆解好文案,才能写出好文案!
小测试:选出你心目中的好文案。
1.如果你存够了一笔钱,想去买房子,哪家售楼部的文案会吸引人去光顾?
A.崇尚自然,尊贵享受
B.别让你的房子拖累你的孩子
2.过年要送客户一款红酒,你觉得怎么说,客户能欣然接受?
A.这款红酒是欧洲最好的红酒
B.这款红酒连马云都在喝
3.想点一份外卖,哪家门店的广告语更让你心动?
A.孤独的人更要吃饱饭
B.这里人山人海、菜品齐全
任何文案工作者内心中都存在一套判定文案优劣的标准,这是从事文案工作的前提。只不过有的人的标准经历过了市场检验,有的人的标准则没有。所谓经过市场检验的标准,通常基于3点来确认:
·数据说了算,不是主观感受。
·用户说了算,不是甲方客户。
·效果说了算,是否品效合一。
当然,市场本身其实是处于变动之中的,这就决定了那些曾经的标准如今可能变得落伍了。现在正处于自媒体崛起的时代,互联网领域瞬息万变,因此文案的表达方式、传播机制和受众形态,消费者的决策机制,相关的市场调研方法、目标人群分类,都已经发生了改变。
互联网时代的文案有什么特点
1.从内容为王到内容“休克”,文案的生存环境变了。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人们会承受不住眼花缭乱、铺天盖地的信息,出现“内容休克”——内容供应正在呈几何级数增长,而内容需求却增长缓慢。在这种情况下,文案工作者必须加倍努力才能保住在消费者脑中所占据的注意力。
2.从线性传播到蜂鸣效应,文案的传播逻辑变了。新媒体时代,信息传播融合了大众传播(单向)和人际传播(双向)的特征,形成一种散布型网状传播结构,兼具两种传播方式的优势又突破了两者的局限。用户现在可以主动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打开,阅读,反馈。在这种情况下,让信息传播起来的关键在于,内容能够让人感兴趣和分享。分享与“在看”、评论或“点赞”不同,你要追寻的目标是传播内容,打造口碑,形成蜂鸣效应。
3.从众效应到圈层化、小众化再到重聚,文案的受众形态变了。一方面,受众暴露在更加丰富的媒介信息与更加多样化的媒介终端之下,被细分成不同的群组,另一方面,受众也在利用虚拟空间与社交媒体的便利性,以生活区域相邻、生活爱好相同、生活层次相近为动力进行自发性地重聚,形成社群——精神部落。未来商业社会中,文案的受众会变得集群化、圈层化、小众化。不过,无论受众形态如何变化,文案们在锚定目标人群时候,一定要注意,应该从“捕杀猎物”转向寻求同好。
4.从忠于品牌到选择稀缺,文案的说服策略变了。品牌在未来必须和价值观紧密绑定,而感性层面将成为决定文案生死的关键环节。
5.从价格敏感到市场红利,文案的营销模式变了。随着消费者收入水平的提升,急剧催生出一批中产阶层,他们最关心的不再是价格,而是产品是否能提升自己的身份感、地位感。于是,轻奢、极简、浪漫、天然等元素逐渐代替了便宜、实惠、低价等词汇。
如果你看待文案受众时,仍遵循全职妈妈、大学生、中产、65岁银发族这样笼统的划分方法,那你写的文案,有九成的可能非常平庸。如果面对产品特色,你仍然按照材料、品质、服务、质检、价格等要素去收集信息,那你写出来的文案极有可能非常模糊,就像测试题中“人山人海、菜品齐全”“崇尚自然,尊贵享受”的表述一样。你能猜到这些文案到底针对什么产品吗?它们是万能的、合格的文案,但绝对不是一则好文案。
不过,正如美国 “最顶尖的文案人”罗伯特·布莱所说,互联网并没有改变人性。消费者也不会因为广告信息是从网络上来的,就改变消费的心理模式。所谓的“互联网文案”,并不是对传统文案的颠覆。人类的本质是不会变的。从大部分角度来看,现代人跟“凯撒大帝时代”的人并没有什么两样,其基本的心理学原则依然牢靠,因此,你不用将所学过的心理学原则全部打破、重新建立。接下来,让我们来看一看那些始终未被市场淘汰的经典文案。
戴比尔斯公司:“钻石恒久远,一颗永留传。”
大众甲壳虫:“想想还是小的好。”
劳斯莱斯:“在时速100公里时,这辆新款劳斯莱斯汽车上的最大噪声来自它的电子钟。”
三叶钢琴:“学琴的孩子不会变坏。”
王老吉:“怕上火,喝王老吉。”
长城葡萄酒:“3毫米的旅程,一颗好葡萄要走10年。”
iPod官方宣传口号:“把1000首歌装进口袋里。”
这些广告词被人们奉为神作,你有分析过它们的共同特点吗?任何想学习文案写作的人都应该明白,文案并不是简单的文字游戏。如果想持续进步,你就必须懂得如何拆解那些优秀的文案,进而发现其力量之源。
日本资深广告人川上徹也认为,优秀文案通常遵循3个核心标准:1.让对方认为与自己有关;2.使用强劲有力的字句;3.让对方心中产生疑问。根据自身的经验,并结合社交媒体时代的新特点,笔者对此进行了延伸,提出了拆解文案的4个维度。
关联度:与“我”相关、与产品相关
文案不仅仅为了直接卖产品,而是要与消费者建立起一种关系,可以是利益关系,也可能是情感维系。一则好文案,能通过文字描述,让人们清晰地意识到亲朋好友们的需求。一般情况下,文案作者可以通过询问自己几个问题来测试该维度。
·用户群体是否明确:文案能不能让人们明确地想到某个具体的消费人群,甚至眼前可以直接浮现他们的样貌?
·卖点是否明确:是否清楚描述了产品的使用价值和预期价值?
·是否能引发联想:是否能够促使人们沉浸于各种使用场景的幻想中?
芝加哥大学社会学博士吉姆·柯明斯研究发现,语言文字会唤醒人们的记忆画面以及伴随这些画面的情感,且在这个过程中人们会不自觉地产生微笑或扮鬼脸等肢体行为。肢体行为反过来又会强化情绪体验,从而使联想具备双向强化的效果。显然,联想式思维产生的成果大部分是隐性的、无意识的。如果你的产品能引发人的联想,让他们更明确产品的使用场合,并先行体验由此带来的满足感,那么消费者的购买冲动就会更强烈。
当然,联想的作用非常巨大,因此“既能成事,也能败事”,关键还是在如何产生积极的联想效应。在《先发影响力》一书中,罗伯特·西奥迪尼把品牌所引发的联想归纳为了两大类:正面的和负面的。如果将他的理论进一步延伸,那么就可以得出一个结论,文案要想在人脑中产生正面的联想,那就必须做到以下4点:
·自我:凡是跟自我相联系或显示联系时,能抓住我们的眼球的人或东西,我们都很重视它,这种现象被称为“内隐自大”。2013年夏天,可口可乐在1亿听可乐的包装上印了150个英国最常见名字,结果带来了其销量10年内的首次增长。
·归属感:被高估的自我并不总是个体自我,它也可以是社会自我。有人曾对韩国和美国两年间的杂志做分析,发现在韩国,大多数杂志文案都试图将产品和服务跟读者的家人或团体挂钩。
·简单:认知学领域发现,流畅的韵律能提高说服力。五官容易识别、名字容易发音的人或东西能获得更大的好感。
·特定情境:外部世界的某些特点很容易将我们的注意力引导到内部心理特征上,比如特定的态度、信念、回忆或感觉。中国台湾地区的全联超市的海报上写道:“长得漂亮是本钱,把钱花得漂亮才是本事。”这是诱导消费的广告,更传达“省钱才是时尚”这种消费观与价值观。
信任度:提高心智显著性,触发次级人格潜意识
《尼尔森全球广告信任度报告》显示:在购买产品时,与所有其他形式的广告相比,92%的人更相信来自朋友和家人的推荐。70%的人相信在线消费者的评论,这是第二可信的推荐来源。显然,对于文案创作而言,获得受众的信任至关重要。
当涉及信任度这个维度时,就必须提到心智显著性这个概念。心智显著性指的是,人类总会无意识地选择他们更加熟悉的东西。塞勒和桑斯坦两位学者在畅销书《助推》中提出的这个概念既贴切又好记。在该书中,他们将无意识思维称为“自动式思维系统”,将有意识思维称为“反射式思维系统”。只要我们醒着,自动式思维系统和反射式思维系统就都处于活跃状态。一般来说,无意识思维系统在生成印象、感觉、意愿和冲动方面发挥着主导作用。有意识思维系统则会遵从自动式思维系统的建议,除非受到意外干扰。
人们会无意识地以大脑回忆某事物的难易程度(心智显著性)为标准来评价这些事物。无论是人、语句、想法还是产品,容易让人想起来的东西总会更招人喜欢,更令人信服。比如,当你在超市看到货架上各式各样的商品而摇摆不定时,偶然看到某广告经常提起的品牌,那么你往往会倾向于选择这些已知的品牌,尽管这些品牌的性价比与其他产品差别不大。
为了提高心智显著性,好的文案是怎么做的呢?最简单的方法就是“重复曝光”。此外,通过触碰消费者的内在渴望,在情绪上引发他们的共鸣,也能快速建立熟悉感。
那么,到底什么是内在渴望呢?《吸金广告》开篇就提到,它是在某种需要无法得到满足时人们所承受的压力。人生来就有生存、温饱、安全、求偶、获得社会认同等基本需求,这一点大部分人可能都耳熟能详了。另外,在《理性动物》这本书中,道格拉斯和弗拉达斯博士又提到了人的7个进化目标,即次级人格金字塔。这些次级人格从下至上依次为:1.自我保护;2.避免疾病;3.社交;4.社会地位;5.择偶;6.留住配偶;7.育儿。如果你的文案能突显产品可以帮助人们实现某次级人格方面的追求,那么它就能快速获得消费者的亲近感。
销售高手最擅长的就是,避免让消费者产生不安全感,而文案高手则应该在更深的心理层面引发用户共鸣。因此,好的文案中,总会出现温馨、梦幻的环境,诸如“生活可以更美的”“你本来就很美”“故乡的骄子,不该是城市的游子”等反复出现的宣传语,触碰到了人的次级人格,从让人不自觉就产生情感偏好和信任感。
说服度:善用同理心,促使用户即刻做出选择
“一则好的销售文案,会让你的产品销售力增强10倍”,这一点对互联网文案更是如此。作为文案工作者,在文案创作完成之后,你应该问问自己:你相信这则文案吗?是否想过,在消费者看到文案到做出购买行动之间,还存在那些障碍?
克兹纳·里奇说,同理心是改变社会与他人的最强大、最有用的武器。唯有看穿问题的本质,真正明白消费者内心深处的痛苦和需求,才能给予符合其期望的支持。这不只是解决了问题,更是带领大家朝着更美好的目标前进。优秀的文案工作者都非常善用同理心,他们能切实感受到消费者某种需求未得到满足时的痛苦。戴尔·卡耐基说过:这个世界上影响别人的唯一方式就是与别人谈论他们想要的东西,并告诉他们如何得到它。
当然,体会到消费者的感受并不能自动形成销售力,因为人的态度是非常顽固的。娜奥米·克莱恩博士研究发现,人们的大脑中存在很多“观念抗体”,它们有助于人们保持既有观念。“观念抗体”由两层意思:
·人们总是倾向于注意能强化已有态度的信息,同时忽略会削弱这些态度的信息,这叫“选择性注意”。
·人们的“选择性注意”会使他们以适合自己既有观念的方式解释信息,这叫“选择性认知”。
因此,可以说,所有人都是认知吝啬者,而文案工作者应该充分意识到这一点。想通过文案说服人们改变态度是非常困难的,不如直接从说服人们改变行动开始。“你多久没阅读一本书了?”“我害怕阅读的人,尤其是还在阅读的人”“累了困了喝红牛”“怕上火,喝王老吉”“经常用脑,多喝六个核桃”……这就是典型的直接从行动入手的文案。
通过特定的痛点引发消费者的共鸣,然后阐述使用相关产品可能获得的结果,这种方式会大幅提升文案的说服度。广告大师克劳德·霍普金斯告诉我们:文案无法创造购买商品的渴望,只能唤起原本就存在于千百万消费者心中的渴望,然后将这些“原本就存在的渴望”导向特定商品。
传播度:降低沟通和金钱成本,附着社交价值
泰德·莱特说,普通的品牌靠广告,伟大的品牌靠分享。没有传播力,文案就没有生命力。好的文案能减少传播成本,包括金钱成本和沟通成本。
《疯传》和《热点》都提到了社交货币这个概念,并将其视为分享基因。想要提高文案的传播度,必须在文字中嵌入分享因子,发行社交货币,铸造社交价值。
社交货币源自社交经济(Social Economy)的概念,它主要被用来衡量用户分享品牌相关内容的倾向性。社交货币理论认为,人们在微信和微博等社交媒体上讨论的东西代表且定义了自己,因此,人们会比较倾向于分享那些可以使自己的形象看起来“更有品位”的内容。以最想增加订阅量的报社为例,经过调查后发现,人们克服冷漠,向其他人分享报刊内容主要出于5个方面的原因:
·实用性。超过90%的参与者称,他们会仔细考虑分享对接收者有价值的内容。
·告诉他人自己是个怎样的人。近70%的参与者称,他们分享内容是为了让别人更好地了解自己,了解自己所关心的事物。
·强化和培养关系。约80%的参与者在网上分享内容是为了与一些人保持联系,这是他们唯一的纽带。超过70%的人是为了能与有共同兴趣的人建立关系圈。
·自我成就感。70%的参与者愿意分享内容是为了增加他们的参与感。分享并获得积极的回应,让他们觉得自己很受重视。
·讨论理想或是品牌。超过80%的参与者称分享内容是为了和他人一起讨论他们所认同的某一理想、某个公司或某个观点。
文案会为产品带来一种附加价值——社交和文化价值,它往往会大于有形价值。以红酒为例,大家都知道是饮品。如果给这款红酒附加了纯手工、富含维生素的属性,就增加了炫耀、健身的功能。文案还可进一步给产品附加各种无形的价值,这样消费者就可以产生超过具体有形的满足感。例如,一瓶昂贵的红酒,它的文化价值远远超过物品本身,它更能够给消费者带来某种身份的满足感。
除了身份,还有美貌和爱情等元素,这些都是人们追求的主观价值。现在市场的产品大同小异,如何让自己的产品脱颖而出?最好的解决方法是在产品的有形价值上,增加无形的价值。最终,无形价值往往会大于有形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