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创造性思维的几种常见模式

创新往往会让人产生这样的误解:不就是一些奇思怪想和胡乱的拼凑吗?如果只是停留在形式上加加减减,那么很快,创意的源泉会因肤浅和流于表面而枯竭。创意绝不只是把玩形式,它有着更深和更广的内涵,也对设计者提出了思维方法与文化积淀的要求。当我们真正能掌握方法,它将不再是幽灵。

在我们急于进入设计之前,还有更重要的事情,那就是打开我们的头脑,保持新鲜和开放的状态,小心避让惯性思维。

一、联想思维

联想思维是人类与生俱来的本能,是最基础的思考模式(图1-9)。它是指人脑记忆表象系统中,由于某种诱因导致不同表象之间发生联系的一种没有固定思维方向的自由思维活动。其主要的思维形式表现为幻想、空想、玄想。其中,幻想在人类的创造活动中具有重要作用。

图1-9 联想训练(学生作品)

通过快速的图形联想能在短时间内激发联想能力,简略的草图中可以看到有趣的变化。

人的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间接的概括反映,是人脑对感知觉所提供的材料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加工,是对事物的本质属性及内部规律性的反映,它属于认识的高级阶段。

在常见的思维模式中,有两种被广泛应用于艺术创造领域:第一种是形象思维(也称“直感思维”),它是建立在经验或直觉的基础上,指导人类产生智能的行为。在具体的设计行为之前,我们需要有意识地扩大和建立我们的感性材料储存,尽可能多地观察社会生活,积累视觉经验。第二种是灵感思维(也称顿悟思维),它是形象思维的拓展,由直感的显意识扩展到灵感的潜意识。这种思维模式对于设计师就尤为重要了,它要求我们在形象思维积累的基础上进一步挑选、归纳,甚至多学科的交叉,最终从中快速获得灵感和领悟,灵感思维并非产生于偶然。

人脑思维的基本单元是神经元,而神经元的基本机能是在刺激作用下产生兴奋和传导。所以,联想思维模式具有一些基本表征,它是由两个或多个思维对象之间建立联系,具有较强的连续性。我们在进行思维时,出现在脑海中的首先是视觉的片断,所以需要对思维对象进行形象的概括,利于大脑信息的储存和检索,活化创新思维的活动空间,并且能为其他思维方法提供基础和原材料。

联想思维方式主要包括:

(1)相似联想。指由一个事物外部构造、形状或某种状态与另一事物的类同、近似而引发的想象延伸和链接。

(2)相关联想。指联想物与触发物之间存在一种或多种相同而又具有极为明显属性的联想。比如看到鸟儿想到飞机,由蘑菇想到小伞,水中的鱼儿让人联想到自由等。

(3)对比联想。指联想物与触发物之间具有相反性质的联想。比如看见黑夜联想到白昼,处在炎热的夏天联想到冬日的冰冷等。

(4)因果联想。源于人们对事物发展变化结果的经验型判断和想象,联想物与触发物之间存在一定的因果联系。比如由毛毛虫联想到美丽的蝴蝶,看到姹紫嫣红的花朵联想到丰硕的果实等。如图1-10所示。

图1-10 联想训练:一只手的联想与创意表现 学生作品

在更进一步的训练中,学生开始尝试对某一物体的相关联想和创造性表现。各种各样的形式衍生出不同的效果。

二、逆向思维

当大家都朝着一个固定的思维方向思考问题时,而你却独自朝相反的方向思索,这样的思维方式就叫逆向思维(图1-11)。它是对司空见惯的似乎已成定论的事物或观点反过来思考的一种思维方式。敢于“反其道而思之”,让思维向对立面的方向发展,从问题的相反面深入地进行探索,树立新思想,创立新形象。人们习惯于沿着事物发展的正方向去思考问题并寻求解决办法。其实对于某些问题,尤其是一些特殊问题,从结论往回推,倒过来思考,从求解回到已知条件,反过去想,或许会开辟出新的途径,甚至得到意想不到的答案。

逆向思维存在于多种领域和活动中,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它的形式更是无限多样,如性质上对立两极的转换,软和硬、高与低等;结构、位置上的互换颠倒,上和下、左与右等;过程上的逆转,从气态变化为液态,电转换为磁等。不论哪种形式,只要从一方面联想到与之对立的另一边,就是逆向思维。

图1-11 逆向思维作品

永远没有出口的道路本身就是悖论,却带来了充满创意感的视觉形式。

运用逆向思维的人是勇敢的!因为他敢于挑战常规、质疑常识、打破惯性、颠覆传统,破除由经验和习惯造成的僵化的认识模式。

下面是在设计中常用的逆向思维类型:

(1)反转型逆向思维。这种思维模式是指从已知事物的相反方向进行思考,产生发明构思的途径。比如牛仔裤是穿到下身的,反过来想想,能不能将它穿到身上去呢?保留裤装的基本结构和特征,进行一些改装,新的款式就此诞生!

(2)转换型逆向思维。是指在研究问题时,由于解决该问题的手段受阻,因而转换思考角度,或采用另一种手段,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比如亚历山大·麦克奎恩(Alexander Macueen)的一次有趣的服装发布,模特都穿着纯白色的服装上场,T台两旁则是两组巨大的颜料喷枪,随机地为服装喷上颜色。设计师在进行服装设计时并没有按照常规思维购买现成花色的面料,而是采用了转换型逆向思维,直接将色彩喷溅到服装之上(图1-12)。

图1-12 亚历山大·麦克奎恩作品

设计师将颜料随机喷洒到行走的模特身上,以此绘制服装图案打破服装惯常的展现方式。

(3)缺点型逆向思维。这是一种利用事物的缺点,将缺点变为可利用的东西,化被动为主动,化不利为有利的思维方式。这种方法并不以克服事物的缺点为目的,相反,它是将缺点化弊为利,创造性解决问题。比如曾经风靡一时的“窟窿装”,就是典型的缺点型逆向思维,服装上的破洞本是让人气恼和无奈的一件事情,常规思维是进行缝补,那固然会留下难看的针脚。在缝补之前灵光一闪,不如将计就计,刻意制造更多的窟窿,反倒成为非常新颖的款式(图1-13)。

图1-13 川久保玲(Comme des Garcons)设计的“窟窿装”

日本设计师川久保玲巧妙的利用面料破坏的效果进行创造。

图1-14 山本耀司(Yohji Yamamoto)作品

图1-15 《解构训练》作者:廖如涵

在基础的解构训练中,利用一件T恤和一件衬衫,不同的组合方式打破了常规的穿法,引发更多设计上的可能性。

在山本耀司的历次发布当中,解构主义总是他一以贯之的风格。对传统西服的解构是日本人拿来主义用到极致的表现。

综合以上几种常见的逆向思维模式,在服装设计中可以有如下几种设计应用手法:

1.解构重组

解构思维是后现代系统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同样属于转换型逆向思维。打破已有的结构模式,利用现有结构进行再次重组,进而产生新鲜的视觉感受,因为常规的结构或被置换、或颠倒、或重组,所以常常让人有错愕的感觉(图1-14~图1-16)。

在创意服装设计当中,解构重组的概念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是最直接的层面,也就是服装结构的解构,打破或利用原有的服装结构进行破坏或重组,带来款式上的丰富感受和创新。日本设计师山本耀司(Yohji Yamamoto)是个设计高手,他的惯常手段就是对传统的西装款式进行解构,从而创造出新的服装结构。

更深层次的解构除了存在于技术层面,还存在于精神层面,比如对于概念的解构,对于定义的质疑,对于传统的颠覆。在此基础之上,人类拓展了思想的无限空间,为艺术创作另辟蹊径,甚至有的作品无限挑战感官底线。比如设计师胡森·查拉扬(Hussein Chalayan)在20世纪90年代曾经推出过耸人听闻的服装:三个裸体女人站在海滩上,每个女人身体用三根线围绕起来——她们几乎什么也没穿,这样的时装发布令人费解。然而仔细思考,设计师其实是对于传统的“服装”概念做了一次彻底的解构。

图1-16 《玩味哲学》 钟扬

作品的设计点在于重组服装的形态,形成解构重组的效果,两种服装形态的叠加形成有趣的感觉。

2.挪用置换

不同系统之间的相互置换,以及对常见事物的挪用重置,也是创意思维发展的重要手法。这要求我们时时刻刻要有一双发现的眼睛,积累和沉淀的态度,并且具备新奇、大胆的本领。试试将A系统的全部或部分元素置换到B系统中去,看看是否会有有趣的现象发生。

卡尔·拉格菲尔德的时装发布上有一款有趣的手袋,叫《人人都是拉格菲尔德》。将手袋把手提起遮挡面部,通过图案的置换,将出现设计师本人的造型,让人忍俊不禁(图1-17)。

图1-17 《人人都是拉格菲尔德》

设计大师卡尔·拉格菲尔德在这款手包中运用了明显的标签式挪用手法。(Karl Lagerfeld)

在创意手法上,日本艺术家森村泰昌的作品完美地诠释了挪用与置换的思维方式,拓展了作品的模式与意义。在森村泰昌最著名的作品《艺术史的女儿》系列中,他借用了西方艺术史中的经典作品。设计师用自己的身体和肖像置换了画面中所有的人物,并用一些东方的东西置换原本画面中西方的东西。

他的作品在挪用大师名作的基础上,巧妙地制造出细节的差异,并使得同样的作品在不同的东西方社会文化框架之下具有了不同的符号意义。当今世界人类都搭上了现代主义的快速列车,追随着西方文明一路呼啸而去,在这样的全球化的时空构架之下,森村泰昌的作品以及其背后的创意模式引发了人们更多、更有张力的思考。

性别置换同样是他作品的重要手段,森村泰昌在作品中时男时女,演绎变换着性别角色。将雌雄同体或是同性情欲的概念引入作品之中。这些艺术史上的经典作品中,不论男女,其角色都隶属于社会的集体认同以及严格的文化规范,森村泰昌策略性地模糊了自我性别,正是巧妙地游走其间,陈述差异(图1-18)。

图1-18 《艺术史的女儿》之一

日本著名当代艺术家森村泰昌(Yasumasa Morimura)作品中运用了挪用重组的手法,极富艺术性。

图1-19 三宅一生《我要褶皱》系列设计

三宅一生与多位艺术家跨界合作,在他著名的褶皱面料上置换艺术家作品。

1996年,日本设计师三宅一生(Lssey Miyake)和多位艺术家跨界合作,包括森村泰昌、荒木经惟(Nobuyoshi ararki)、雕塑家蒂姆·霍金森(Tim.Hawkinson),将艺术家们的作品和形象作为图像直接运用到他的《我要褶皱》系列服装之中(图1-19)。挪用置换的设计手法应用非常广泛,在诸多设计品类中都能窥见它的影子(图1-20、图1-21)。

图1-20 挪用手法在创意服装中的应用

图1-21 挪用手法

在服饰配件设计中,可以对不同材质加以想象和利用,以创造有趣的视觉效果以及产品卖点。

3.戏谑反讽

这种设计手法要求我们具有较强的批判性思维和挑战精神,习惯思考,质疑常规,甚至带有一些玩世不恭的态度。艺术本是人类智慧富余的产物、挑战定义的产物、充满思想的产物。

有时候我们的身份可以是如此的多样,可以是哲学家、诗人、画家、社会学家或人类学家。这时候的服装设计内涵与外延无限拓展,作为美妙的载体,它承载和传递我们的观念、思考、审美和领悟。设计行为已然成为艺术过程,它将是探索精神世界的手段,是我们思想的延伸。

因此,我们要敢于追求自由、藐视权威、彰显人性、反思自省。文艺复兴至今,这个课题永恒而持久(图1-22~图1-24)。

图1-22 戏谑反讽设计

薇薇安·韦斯特伍德(Vivian westwood )经常将讽刺戏谑的手法运用在自己的作品中。

图1-23 反讽设计

设计师利用护士装进行的反讽设计,将传统的护士装解构重组,表达出令人玩味的反讽意味。

图1-24 时装周作品中的反讽设计

维克多·沃尔夫(Viktor Rolf)作品中常用反讽的手法表现对女性角色的反思,带有女权主义色彩。

英国艺术家因卡·修尼巴尔(Yinka Shonibare)是一名在作品中成功运用时装的艺术家,他通过时装来表明其政治和艺术立场,并赋予面料沉重和丰富的政治、社会、历史和文化蕴涵。因卡出生于伦敦,年幼时跟随父母回到家乡尼日利亚,在那里度过大量的童年时光,之后回到英国学习艺术。因卡的服装设计中最典型的标志莫过于一种非洲西部的纺织品。这些布料象征着后殖民文化的繁复性。尽管它们的图案和颜色是非洲的,但它们的制作工艺实际上是来源于印尼的蜡防印花法。英国人采用了这种制作工艺,结合英式设计,在英国北部设厂并雇用亚洲人进行生产,然后向非洲西部出口生产的布料。这种布料也因其特殊的背景产生了双重身份:在非洲具有进口商品的魅力,而在欧洲则有异国情调。因卡的服装设计原型来自于典型的英国维多利亚时期的贵族服装形制和样式,如紧身胸衣与裙撑,而面料却具有浓郁的非洲土著气息:明亮、热烈,甚至艳俗。严肃而不苟言笑甚至带有某种禁忌感的服装形制与鲜艳通俗的面料结合,产生出让人如此不适的效果,更何况他的模特还摆出挑衅夸张的姿势。艺术家对于西方世界所谓的“高尚”艺术和非洲殖民地“落后”的文化界定提出了尖刻的批评与讽刺。他也因此在2004年英国艺术的最高奖项“特纳奖”的评选中被提名(图1-25)。

图1-25 后殖民的混血儿

英国艺术家因卡·修尼巴尔(Yinka Shonibare)作品利用非洲传统的面料背后的含义传达出对殖民主义辛辣的讽刺。

图1-26 艺术家尼克·克伍(Nick Cave)作品 ——声音服装(Soundsuits)

艺术家尼克·克伍(Nick Cave)作品——声音服装,用无法界定的服装艺术对社会现象进行反讽,作品与微妙的叙事场景相契合。观众可以通过这些形象化的景观联系到一种社会意识,唤起共鸣。他的这一系列作品意在纪念1991年发生的黑人罗德尼·金被警察殴打,最终警察胜诉的历史事件(图1-26)。